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合成纤维工业》2015,(6):53-57
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于非织造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详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非织造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非织造材料表面改性主要分为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改性、等离子体沉积聚合、等离子体接枝聚合3种方法;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可以显著改善非织造材料表面的润湿性、染色性、粘结性和血液过滤性能等;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非织造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应加大对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的时效性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春莲  陈浩  赵丽娜  王继库 《辽宁化工》2011,40(10):1067-1069,1094
概述了低温等离子体对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的主要方法及其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提高高分子材料表面亲疏水性、粘结性、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能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对低温等离子体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定义。综述了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技术在纤维织物、塑料、多孔材料、生物材料等改性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等离子体在材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如亲水性、拒水性、黏合性、可纺性、染色整理性能、阻燃性、抗静电性等。最后,指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的材料可获得持久的表面改性,可提高材料的粘附性、吸湿性、吸附性、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作用机理及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远程等离子体处理是实现工业化和获得更好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贵美 《塑料科技》2020,48(5):125-128
介绍低温等离子体在聚合物材料表面改性领域的应用,概述了低温等离子体获得方式及其对塑料聚合物表面改性的原理。以低温等离子体对塑料表面亲水性(疏水性)、黏合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为例介绍其具体应用,并对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高分子材料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杰瑢  刘春叶  胡淼  李茹  王琛  杨博  张铮 《国外塑料》2005,23(11):68-72
综述了作者近年来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高分子材料改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包括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等离子体聚合、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反应在印刷、涂层、粘接、表面硬化膜、生物材料、改善荒漠化、温室气体资源化、微流控芯片、固定化酶、灭菌消毒多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工》2022,(9):2346-2350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清洁、高效的改性技术,赋予材料表面优异性能的同时,并不改变材料基体的整体性质,在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了低温等离子处理、聚合、诱导接枝聚合等表面改性技术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其在高分子材料亲水性、吸附性、粘结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改性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近年来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新技术--等离子体技术表面改性高分子材料的最新进展.运用等离子体技术改变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质的方法主要有三类:等离子体处理、等离子体聚合和等离子体接枝聚合.等离子体技术正以其优越性在高聚物材料表面改性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高分子材料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在Ar、He、N_2、O_2、NH_3等气体辉光放电过程中对聚合物表面的等离子体处理;等离子体表面接枝;在聚合物表面淀积超薄等离子体聚合膜.并对这一技术的应用领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清洁、高效的改性技术,赋予材料表面优异性能的同时,并不改变材料基体的整体性质,在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了低温等离子处理、聚合、诱导接枝聚合等表面改性技术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其在高分子材料亲水性、吸附性、粘结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改性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廖正祝  田红 《洁净煤技术》2021,27(1):155-168
煤化工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体成分复杂且有毒有害,为了避免煤化工VOCs及其光化学产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通过分析VOCs气体的排放控制及处理技术,指出煤化工VOCs吸附技术是可以控制VOCs排放、回收吸附材料及回收有价值VOCs的经济、有效的VOCs去除技术。通过分析煤化工VOCs吸附的物理与化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解吸附的过程与方法,对常用的吸附材料的改性研究及发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比不同吸附装置的结构、吸附特点及优缺点,将煤化工VOCs吸附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组合实际工程应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展望了吸附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有吸附材料的结构特性、表面化学性质及亲疏性热稳定性等物理化学特性,被吸附物质VOCs的分子特性、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吸附质之间的相互竞争、吸附环境等;物理吸附过程包括外表面传值吸附阶段、内部表面扩散阶段、不同孔径孔隙之间的平衡阶段;吸附剂微孔提供了主要的吸附位点,而中孔及大孔则增强了VOCs的扩散通道。吸附材料经过适当改性具有优异的VOCs吸附能力;采用H2O2浸渍法改性可提高活性炭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吸附能力增强;采用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等改性使活性炭表面具有含氧基团,增强活性炭对氮的吸附能力;用碱性氢氧化物改性的活性炭增加了比表面积,用酸改性可增加表面官能团,用KOH活化可获得更好的孔隙率。需要针对VOCs种类、浓度、流量及排放量等特性选择适合的吸附装置。吸附技术是控制煤化工VOCs排放和回收有价值VOCs再利用的经济、有效且具有前景的技术,可与其他技术组合处理VOCs气体,进行有利用价值VOCs气体的回收利用,实现VOCs废气排放达标。吸附技术未来研究重点是吸附材料改性(或定向改性)、新型改性方法及新型吸附材料研究、高效低成本吸附装置研究、多组分吸附质同时脱除研究,并提出了多组分VOCs吸附及解吸附的复合吸附装置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纳米纤维素不仅具有天然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和特性,还具有纳米粒子的独特性能,使其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纳米纤维素表面存在丰富的羟基,导致表面化学性质单一,需要对其进行化学改性拓宽应用领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能够对纳米纤维素表面进行接枝改性,从而赋予纳米纤维素多样化的功能特性,是纳米纤维素高值化应用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总结了传统ATRP法以及四种新型ATRP法在纳米纤维素表面接枝改性中的应用进展;随后介绍了ATRP法在纳米纤维素端基接枝改性中的应用进展;然后分别介绍了ATRP改性的纳米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在纳米复合增强、智能响应、环保和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最后总结了ATRP法改性纳米纤维素存在的难点,并展望了未来ATRP法在纳米纤维素接枝改性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琛  陈杰瑢  杨靖  刘小冲 《现代化工》2004,24(12):20-22
运用等离子体聚合或表面处理技术改变载体材料的表面性质,进而固定酶蛋白的方法主要有4类: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等离子体聚合、等离子体接枝共聚和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综述了近年来用等离子体优化修饰技术处理载体材料进行固定化酶研究的新进展,指出今后应加强等离子体体系表面改性规律及机理、等离子体单体气体种类、放电条件及底衬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贵  宁平  李凯  汤立红  宋辛  王驰 《化工进展》2015,34(7):1905-1912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因其高效、经济和易操作等优点, 使得其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碳基材料由于其许多良好的物化性能, 使得其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经DBD改性后的碳基材料表现出更好的物化性能, 应用更加广泛。主要综述了DBD在改性碳基材料方面的研究现状, 包括活性基团的引入, DBD改性对碳基材料界面结合能、吸附性能、物理结构及其对负载组分分散度的影响。指出改性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许多不够完善之处, 提出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如DBD改性对碳基材料物化性能影响的机理研究, 并展望了DBD改性碳基材料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改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粘合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旨在分析、探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表面处理的各种方法,如等离子体法、化学试剂氧化法等。通过其表面处理,纤维表面或粗糙度有了提高或携带了极性基团,从而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与基体粘合性能得以改善。尤为关注近几年来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改性新动态.  相似文献   

16.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亲水改性及对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的亲水改性中常用的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方法。化学改性可以通过膜材料化学改性和膜表面化学改性来实现 ;物理改性即高分子膜材料的物理共混也可以改善膜材料的亲水性能。同时介绍了膜材料共混改性对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芳纶纤维改性技术是当今的研究热点,分析了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目前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芳纶纤维的各种改性技术的进展,包括物理改性中的表面涂层技术、等离子体技术、超声浸渍改性技术、γ-射线改性技术,化学改性中的表面刻蚀技术改性、基于酰胺键的化学反应、基于苯环的反应以及功能改性法,并对我国芳纶纤维的工业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柱撑黏土(PILC)由于其结构可控的二维层状多孔特性,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ILC和改性PILC的结构特性、化学性质、层间掺杂活性物质及脱硝效率的研究成果,分析表明,经过添加不同活性物质改性后的PILC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大的层间距和良好的耐热稳定性等特点,催化剂的表面活性及催化活性得到明显的提高,对NOx具有更好的脱除效果。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改性PILC的吸附机理研究进展。由此指出,对PILC的改性和理论的深入研究,为设计和改造高效SCR脱硝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而将密度泛函理论引入PILC改性及脱硝机理研究中也为PILC的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in vitro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non-thermal plasma (NTP) treatment on the wettability and surface roughnes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AD/CAM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shear bond strength (SBS) of adhesive resin cement to the treated surfaces. Three different materials, namely; resin nano ceramic, feldspathic ceramic an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based samples were treated with NTP for different time point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NTP treatment o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CAD/CAM materials. Moreover, surfaces of CAD/CAM materials were visualis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 90-second NTP treatment time was determined as the optimum time for the highest measured wettability, and thus, the 90-second NTP treated samples were used for the SBS test and evaluation of the failure type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e NTP treatment lowered the contact angles and increased the roughness of all tested materials. Moreover, The NTP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SBS of resin nano ceramic and feldspathic ceramic-based materials. NTP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novel pre-treatment method to improve surface properties and the bonding performance of ceramic-based CAD/CAM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