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课文之一。《桃花源记》的文体问题,一般认为它是散文,是《桃花源诗》的序文,这固然是没有错误。但这种观点只是从文体的共通性来看问题,并没有考虑到这篇文章的文体特殊性,而且它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作品的思想性质、作者的主观寓意帮助不大。《桃花源记》的文体应是古代小说,而且是魏晋六朝小说中的杰作,是"有意"为之,罕有伦比;这篇小说实际上寄寓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国"精神,而这也是《桃花源记》的思想性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古文两则注释辨疑韩世龄,王长汉一、《桃花源记》中的"志"几十年来,陶渊明《桃花源记》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一仍旧贯,被选入。然而,对文中"志"字的释义也一仍旧贯,作为教科书,这就未免有提出质疑并进行辨析之必...  相似文献   

3.
东晋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记》中勾勒了一个无比美丽的桃花源,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为之魂牵梦萦。而文末以——南阳刘子骥"规"而"未果"结尾,则令这个世外桃园更加亦真亦幻。  相似文献   

4.
黄荣煌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43-46,5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本文探讨与之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问今是何世"中"世"的解释,二是关于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郭飞 《语文天地》2012,(24):52-5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一时之思、一时之作,而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陶渊明出身寒微,历次出仕,因不能适应官场的污浊虚伪,最终辞官隐退,躬耕田园。考察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及精神追求,可以发现,《桃花源记》的创作有着深厚的生活与思想根源。陶渊明生活的晋宋之际,士族制度极盛。  相似文献   

6.
世外桃源     
此语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晋朝的大文学家陶渊明,一生写了许多名著。其中《桃花源记》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写的是一个捕鱼人的奇遇。  相似文献   

7.
关于《桃花源记》的主题,人们普遍解读为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文章认为,这一解读只是对文本部分内容进行孤立解读的结果,探析文本主题应整体把握.因此,文章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源诗》,再到作者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逐层深入分析,整体把握,发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真正表达的其实是内心的无依怅惘.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生当晋宋易代之际,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四处逃亡,流离失所。《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作者从当时家乡江州一带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到西方文体概念的影响,我国历代许多学者把《桃花源记》当做文笔洗练的古典散文来欣赏。桃花源也成为众多文人士子向往的理想之地。但仔细考证,《桃花源记》的文体特征与当时广泛流传的仙乡淹留小说极为相似,诸多内容来自当时的神仙志怪小说和道家的神仙洞天小说。将《桃花源记》归入仙乡淹留小说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认知习惯。再考察作者和道家思想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笃信儒家义理,内心排斥道释等玄学。《桃花源记》当是陶渊明虚构出抒发其政治理想的作品,在故事情节处理上有不完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桃花源记》的内容与梅山人的生活形态、历史、地理环境相互联系进行分析,认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就是梅山地区。  相似文献   

11.
《娄底师专学报》2011,(6):68-72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是东晋田园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千古绝唱”。《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代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了陶渊明的三篇(首)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之五)、《桃花源记》。这三篇(首)诗文都表现了陶渊明归园农耕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陶渊明的人淡如菊、味浓如酒、气傲似松、志廉似竹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其人其事 陶渊明(约365—427),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改为潜,自号五柳先生.去世后他的亲友将其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出生在九江柴桑.也就是现在的九江市。陶渊明最著名的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等。  相似文献   

15.
论武陵渔人的意象——解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简要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篇散文之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及作者的创作心态,以最终全面解读《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16.
东晋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记》中勾勒了一个无比美丽的桃花源,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为之魂牵梦萦。而文末以——南阳刘子骥规而未果结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散文成就相当突出,尤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关于《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桃花源记》的创作源于当时社会与作者“大济苍生”的理想与“圣君贤臣”观念之间的冲突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此时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乱不已,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阐释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的思想”与功利意识,对夏元明《略论陶渊明之“志”》一文作答。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震撼过无数读者的心灵,启发人们思考美好的未来,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桃花源记》为何产生这样大的艺术魅力?前人已有纷繁的评述和探讨,或者说是“田家风味”,或者说是“艺术之宫殿”。……它到底给了人们  相似文献   

20.
郭庆 《中学文科》2006,(9):74-74
《桃花源记》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的传世佳作,在《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中,作者陶渊明为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人们怡然自乐的理想自由世界——桃花源。全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