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短暂脑缺血发作早期应用辛伐他汀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是完全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未经治疗的TIA约有1/3以上患者以后发展为脑梗死,在TIA之后的第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最高.多种因素均可引起TIA发作,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尚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逆转受损内皮功能的作用[1],作者自2001年6月至2004年5月在TIA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探讨他汀类药物在TIA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由于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使其成为严重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有资料[1]显示脑卒中已占据中国国民死亡原因第一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在中国国民脑血管疾病中居首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是脑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约1/3的TIA患者继发为脑梗死,其中2/3发生在7d内[2],因此积极治疗TIA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TIA通常分为颈动脉系统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 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 min组,TIA 20~60 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 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x2=6.75,P<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x2=5.07,P<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x2=5.48,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6年以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他汀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及危险因素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治疗,观察3年内两组患者再发脑卒中/TIA,死亡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再发脑卒中/TIA,冠脉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死亡率,脑出血发生率两组却无明显差异.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预防脑卒中/TIA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BCD3-Ⅰ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87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并且按照ABCD3-Ⅰ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30 d和90 d脑梗死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30 d内脑梗死和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高危组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双重TIA发作(OR=7.364;95%CI:1.53635.305)、同侧颈动脉狭窄≥50%(OR=6.562;95%CI:2.84135.305)、同侧颈动脉狭窄≥50%(OR=6.562;95%CI:2.84115.156)、磁共振DWI出现高信号(OR=6.215;95%CI:2.78315.156)、磁共振DWI出现高信号(OR=6.215;95%CI:2.78313.879)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预测90 d脑梗死方面,ABCD3-Ⅰ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ABCD2和ABCD3。结论:ABCD3-I评分法能很好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6年以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他汀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及危险因素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治疗,观察3年内两组患者再发脑卒中/TIA,死亡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再发脑卒中/TIA,冠脉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死亡率,脑出血发生率两组却无明显差异.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预防脑卒中/TIA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未伴发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TIA是脑梗死的第一警钟,有资料显示,每年新发TIA患者约300万例,临床上未经治疗的TIA患者约有1/3进展为脑梗死[2-4],7d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可高达10%[5],1年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约达50%。因此,早期干预TIA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及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意义重大。阿司匹林治疗TIA虽然效果显著,但仍不能减慢部分患者进展为脑卒中的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伴或不伴DWI异常患者及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探讨TIA患者出现DWI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TIA患者84例和同期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梗死组),根据DWI结果把TIA患者分为TIA1组44例(DWI正常)和TIA2组40例(DWI异常),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DWI及MRA检查结果和住院期间TIA、脑梗死的复发情况。结果: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2组病灶体积显著小于梗死组(1.63±2.05cm^3,10.34±11.14cm^3,P〈0.05),两组病灶间有重叠区域;梗死组颅内动脉闭塞的发生率最高,多为远端大血管闭塞,而TIA2组闭塞血管多位于近心端;住院期间3组脑血管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TIA2组最高,梗死组最低,并且TIA2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TIA1组和梗死组(27.5%,2.3%,2.2%,P〈0.05),而TIA1组以TIA复发为主。结论:TIA伴DWI异常可能是独立于TIA和脑梗死之外的脑缺血综合征,危险因素与TIA和脑梗死基本相同,短期内易再发脑血管病并以脑梗死为主,应予以重视并积极治疗,其溶栓治疗方案应根据新近发生的脑损伤程度来确定。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常是急性脑梗死的特级警报,未经治疗的TIA患者约1/3以后发展为脑梗死,约1/3继续发作,另约1/3可自行缓解。加强对TIA患者的护理,是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灌注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1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206例,设为TIA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6名为健康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行常规磁共振序列、MRA以及3D-ASL灌注成像扫描,分析磁共振3D-ASL灌注成像结果。结果:TIA组双侧rCBF值有明显差异(P<0.05),健康组双侧rCBF值无明显差异(P> 0.05);TIA组MRA显示血管狭窄占54.85%(113/206),3D-ASL显示低灌注占65.05%(134/206),两者联合应用显示异常者占80.10%(165/206)。健康组MRA显示血管狭窄占10.19%(21/206),3D-ASL显示低灌注占4.85%(10/206),两者联合应用显示异常者占9.71%(20/206)。TIA组低灌注者比重明显高于健康组(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通心络胶囊治疗对LPA含量、TIA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经临床和CT或MRI确诊的TIA患者92例,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组、阿司匹林组、合用通心络胶囊及阿司匹林组(合用治疗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1例为健康对照组。通心络胶囊组服用通心络胶囊每天3次,每次4粒,连续服用30天。阿司匹林组服用阿司匹林片每天1次,每次100 mg,连续服用30天。合用治疗组服用通心络胶囊每天3次,每次4粒,阿司匹林片每天1次,每次100 mg,连续服用30天。全部患者于发病24小时内及治疗30天结束时测定血浆LPA含量,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通心络胶囊对TIA患者血浆LPA含量变化的影响,并随访6个月内TIA发生率和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血浆LPA含量分别为通心络胶囊组(4.91±0.92)μmol/L,阿司匹林组(4.55±0.98)μmol/L,合用治疗组(4.67±0.94)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64±1.02)μmol/L(均P<0.01);治疗后血浆LPA含量分别为通心络胶囊组(2.56±1.03)μmol/L,阿司匹林组(2.49±0.99)μmol/L,合用治疗组(1.52±0.85)μmol/L,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以合用治疗组下降最为显著。合用治疗组TIA发生率(23.3%)低于通心络胶囊组(41.9%)和阿司匹林组(54.8%)(均P<0.05);3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极低。结论TIA患者血浆LPA含量增高明显,通心络胶囊与阿司匹林均可显著降低血浆LPA含量并可减少TIA发生,二者合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神经功能缺损.频发TIA是指72 h内TIA发作3次或3次以上的特殊状态.TIA频繁发作后近期卒中的风险较高[1-2].因此明确TIA的病因,对其防治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多普勒超声对34例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其血小板活化功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未经治疗的TIA患者近三分之一在3~4年内可发展为完全性卒中[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3例TIA患者(TIA组)及43例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的浓度,在1年的随访期内记录入选者再次发生TIA及脑梗死事件的情况,分析hs-CRP与TIA预后的关系。结果:TIA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1年的随访期内,TIA组、对照组发生TIA分别为15例(34.88%)、4例(9.30%);发生脑梗死分别为9例(20.93%)、1例(2.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s-CRP与TIA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有关(P<0.01),高水平hs-CRP(≥4.5 mg/L)患者在随访期内再次发生TIA、脑梗死的几率均比低水平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hs-CRP可作为TIA患者的预后指标,血清CRP水平高的TIA患者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徐文苑  黄经纬  吴裕臣 《临床荟萃》2006,21(21):1555-155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反复发作的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局灶的神经功能缺损,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体征在24小时之内完全消失。TIA是卒中的特级预报,1/3患者会发展成脑梗死,而有关TIA短期预后鲜见报道。为此,我们对初次发病后1个月内发展成脑梗死的TI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旨在探讨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脑梗死患者、2 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仅于 3天内发作者为TIA1组 ) ]患者、9例反复TIA发作 (首次TIA发作 3天后仍有发作者为TIA2组 )患者 ,在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定磷法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测定 6例反复TIA发作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3个月 (试验组 )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 ,并与 5例未抗血小板治疗者 (对照组 )作对照。结果 ①脑梗死组在发病 3天内、2周时 ,TIA1组发病 3天内及TIA2组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血浆LPA水平升高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反复TIA发作患者治疗 3个月后试验组血浆LPA水平显著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血浆LPA水平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LPA可作为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指标 ;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 ,当血浆LPA水平升高时 ,应积极抗血小板等治疗 ,LPA可作为疗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波立维用于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终点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将ESSEN评分≥3分的TIA患者服用波立维(波立维组)及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以再次TIA发作或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作为终点事件进行评价。结果波立维组14例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阿司匹林组26例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两组1 a内TIA及脑梗死卒中事件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ESSEN评分≥3分的TIA患者经波立维治疗后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8.
刘晓娟  程宏 《医学临床研究》2022,(11):1726-172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西安工会医院收治的89例TIA患者,根据患者TIA后7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n=25)和非脑梗死组(n=64)。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TM和sVCAM-1水平预测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效能。【结果】脑梗死组发作至就诊时间、持续时间长于非脑梗死组,TIA发生次数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血清TM、sVCAM-1水平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至就诊时间≥24 h、发作次数≥2.50次/月、持续时间≥25 min及血清TM水平≥31.50 g/L、血清sVCAM-1水平≥682.50μg/L是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M、sVCAM-1水平对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均有一定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5、0.873。【结论】血清TM和sVCAM-1是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其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步长丹红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步长丹红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60例TIA患者分两组(A组,B组),B组单纯使用拜阿司匹林治疗,A组在拜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丹红注射液,观察患者3个月内,6个月内TIA复发情况。结果:A组前3个月TIA复发1例,B组5例。后3个月A组TIA复发3例,B组10例,B组复发率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步长丹红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与拜阿司匹林联用可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TIA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拜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程,探讨TIA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并观察相关药物的疗效和预后。方法120例TIA患者,随机分组,根据其发病机制分别选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和改善循环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并给予1年随访,观察TIA的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并观察相关药物的疗效。结果本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87例,发作时间平均为16.4±1.73min,椎基底动脉系统TIA33例,发作时间平均为14.5±1.26min。①组和③组2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3.3%和53.3%,优于②组和对照组,①组和③组TIA再发率及发展成脑梗死者少于②组(P〈0.05)。结论本组结果显示TIA的发作时间多在20min内,抗血小板治疗及降纤治疗可在短期内消除或减少TIA的发作,降低完全性卒中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