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与乡村斗争的产物,存在脏乱差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外来人口提供了栖身之所,全面拆除的方式已不符合当下城市存量式更新的大方向。文章借助空间句法技术,结合实地调研,对北京海淀水磨社区这一城中村中公共空间的更新优化进行研究。运用Depthmap软件,建立轴线拓扑模型,分析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线段整合度和可理解度。提出打开临城市界面,增强社区开放性;梳理内部路网,提升空间可理解度;合理布置节点空间,激发社区活力三个策略,优化城中村公共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2.
依托空间句法技术,以深圳市平山村作为研究案例,试图从实证角度探索出一条城中村更新的新途径。指出应当破除当前"逢村必拆"的政策迷思,转而倡导一种基于地段特征的区别化更新模式,其中重点更新对象是可达性和可视性较低的区域;实施措施是通过控制引导村民的自建行为来优化城中村空间网络,促使村民自我更新和优化城中村环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老旧社区微更新已成为城市更新关注的重点,社区步行空间作为步行需求的空间载体,其交通功能、景观风貌和文化氛围对社区居民的步行行为均产生影响。因此,文章基于老旧社区步行空间微更新,从空间维度出发,对老旧社区步行空间的微空间构成、微空间属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社区现有的问题,识别老旧社区步行"负"空间,并通过在微范围内进行微更新的策略,构建了3大层级、6大需求、11类负空间、10大更新策略的老旧社区步行空间微更新体系,转负空间为正空间,以此达到提升社区活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拱墅瓜山社区为研究对象,以城中村有机更新、未来社区建设为基本要求,从瓜山社区三大现状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通过对场地格局的梳理、对公共空间的挖掘、对建筑立面的美化,将系统化改造与插花式改建的手法相结合,较好地实现了社区的更新重构,为今后的城中村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与其周边的城市区域是一个具有动态平衡联系的整体,城中村的建筑空间环境是内外使用者空间需求的集中体现。文章基于"内外使用者并重"的城中村社区建筑空间营建理念,以西安市一个典型城中村改造小区为例,总结城中村改造小区建筑空间构成与内外使用者需求之间的密切关联,并尝试确定城中村社区的范围,分析城中村社区内外使用者的空间诉求,整合利用城中村社区既有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重新构建城中村改造小区建筑空间的构成体系,为目前城中村改造小区中建筑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老旧社区更新是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存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社区公共空间是老旧社区微更新的重点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为例,从老城社区和老旧小区两个方面,以小微空间切入,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与治理进行系统探索。不同于以往老旧社区综合整治工程的大投资和面面俱到,以小微空间切入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强调从小做起,以社会治理为视角,以小场地微空间作为锚点,以局部撬动全局,对老旧社区进行小投资逐步微更新。相关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老旧社区更新提供借鉴,提高居民社区感和归属感,促进我国老旧社区更新治理和精细化提升。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8.
拥挤空间中的居住行为分析——以深圳城中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健康的人居环境和城中村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以深圳市福田村为例,采用实地勘察,访谈等方法,对城中村的人口特征、居住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城中村高密度拥挤空间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拥挤机制下的居住行为心理表现,提出了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的城中村改造措施,减少拥挤负面影响,营造新的城中村社区。  相似文献   

9.
南昌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大量的城中村已变为城市发展的极大阻碍.文章选取具有典型性街道空间的南昌市长春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其街道的空间特征,而后使用空间句法对长春村的街道空间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城中村的改造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本文以新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将改造后的城中村社区分为三类,提出各类城中村社区的特点,分析新型城中村社区的现状和问题,为以后城中村设计提出理论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任羿蓉 《城市建筑》2014,(27):33-33
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本文以新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将改造后的城中村社区分为三类,提出各类城中村社区的特点,分析新型城中村社区的现状和问题,为以后城中村设计提出理论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王婷  余丹丹 《规划师》2012,28(2):81-85
中国和法国都存在由于外来人口进入城市而形成的城市边缘社区—中国的"城中村"和法国的"ZUS",针对这些边缘社区面临的相对严重的社会问题,两国都对这些边缘社区进行了改造。借鉴法国在"ZUS"改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中国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时,应遵循协作式更新规划路径,即多元主体参与规划过程、界定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从解决物质空间问题转向解决社会空间问题、使更新规划法制化与民主化等,以达到缩小"城中村"与城市其他地区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片区旅游发展对"城中村"的村口、街巷、广场、滨水空间等公共区域的功能与景观赋予更多要求与更深内涵。以后田社区为例,通过公共空间的梳理优化、环境重塑、多功能赋予等更新策略,营造特色景观,改善村镇空间环境,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探索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西安市五个典型城中村为例,从社区可持续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城中村"社区公共空间体验""邻里关系"和"居民个人属性"之间的密切关联。研究首先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数据;然后基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与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最后基于分析结果,讨论了影响"社区公共空间体验"与"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并从社区可持续性视角对我国城中村的保护与更新实践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金俊  李东 《华中建筑》2009,27(10):70-72
宝鸡市"东岭村"城中村改造更新立足于开放与融合的规划思路,采用城市设计的方法,通过动态的土地功能置换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的"跳跃式"重塑。  相似文献   

16.
樊超 《城市建筑》2024,(1):168-171
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旧社区的边缘空间是连接社区与城市的过渡空间,边缘空间带上又存在许多消极空间,使老旧社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割裂关系,导致老旧社区的更新无法受到外部城市环境的有效刺激,难以提高社区的更新效率。文章研究目的是帮助消除老旧封闭社区与城市之间的割裂关系,让老旧社区能够受到外部力量的不断刺激,从而自我更新,提高社区更新效率。并且以成都市金牛区李家沱吉苑小区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老旧封闭社区的边缘消极空间类型,并提供相应的更新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日益严重,而城中村在空间与功能配置上对城市空间分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基于此,探讨了深圳城中村传统拆除重建改造模式的弊端,并从政、企、村、租客多方利益平衡的视角研究了深圳城中村租赁改造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拓展存量,挖掘与谨慎更新时代城中村改造的新出路,实现城市空间的生态与人文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奥京 《中外建筑》2013,(8):110-112
随着现代城市的日益发展,“城中村改造”也成了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大热门话题。但往往是低矮的裙房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很少有保留了城中村原有社区生活风貌的改造。本文就基于“高密度下的情感空间”这一主题,以汉口老社区单洞路鲜花市场集合住宅设计为例,探究了提取场地原有生活元素、市井文化对于社区生活多样性、交往空间重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存量更新问题日渐凸显,传统的社区更新模式难以协调人与空间、弱势阶层与强势阶层之间的矛盾,社会公平难以实现。以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战术都市主义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格局、参与主体、时效持续性3方面探讨了战术都市主义在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进程中对景观公平的推动作用。进一步通过识别更新对象空间、完善更新主体构成、试验更新方法与实施路径、更新绩效评估与反馈,总结出战术都市主义促进景观公平的社区公共空间实践路径,并提出了基于中国具体国情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20.
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户外休憩、出行的重要场所.文章以望才里社区为依托,分析望才里社区空间存在的问题,结合"积极空间"的理念,分析居民在社区宅间空间的行为活动.在棚改计划的政策下,结合武汉典型旧城社区的现状,找到适合社区微空间的改造策略,为修复城市活力带来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