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增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邓毛颖 《规划师》2011,(1):111-115
近年来,随着绿道理念的引入,珠江三角洲掀起了区域绿道规划建设的热潮.增城市从2008年起开展绿道规划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因地制宜地规划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三大绿道,除满足景观生态和公共开放空间等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将绿道规划建设与发展市民休闲健身之...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道是建立城市慢行空间的有效途径,慢行系统与绿道相结合并进行系统规划建设,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关绿道的新闻报道以记者视角反映市民对于绿道中慢行空间的使用评价。以2000—2017年12月广东省6家主流报纸中关于"绿道""健行""骑行"的共114篇报道为研究对象,立足新闻框架理论,将绿道、健行、使用情况3要素叠合,分析媒体对此的生产框架和文本框架建构,探究绿道使用主题报道的地域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在可达性、连续性、功能性、舒适性、审美性和管理6个方面归纳总结绿道慢行系统使用情况。并结合广东省绿道规划与管理各项规范准则,从规范设置和执行2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为绿道使用情况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补充性工作,也为规划设计与管理者们更加了解绿道使用实况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由于缺乏对绿道建设的重视,以至于多数城市在绿色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进步。文章主要针对国内城市建设中有关绿道规划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绿道网络同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性,实现城市生态的保护进而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招林  何昉 《城市规划》2012,36(10):34-39
认为在我国未来30~50年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应努力构建城市绿道网络,并在其构建过程中加强与城市的互动;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具有"修复"和"保护"的生态意义、"连接"和"流通"的服务意义及"带动"和"激发"的触媒意义,并通过城市绿道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及实施保障三大体系的建立来促进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城市绿道规划应与城市的绿地空间网络、空间发展形态、区域空间管制、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及服务功能等之间建立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2013年,北京颁布了《北京市级绿道建设总体方案》,截止2017年,北京已建成健康绿道逾700公里。本文在对"三山五园"绿道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绿道规划、景观特色、生态优先、交通配置以及设计落实等方面对北京绿道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意在凸显绿道在休闲游憩、保护城市生态格局等方面的复合型功能。  相似文献   

6.
从绿道的多种功能入手,分析了绿道功能开发的前景,提出了绿道功能开发的思路,认为绿道功能开发应注重绿道两侧纵深区域的发展,促进绿道从线性建设走向面状发展;关注绿道与城市经济社会和空间格局的统筹发展,以生态保育为前提,倡导主题性、特色化设计,注重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真正与城市生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最后,结合广东省绿道网的规划建设情况,探讨了广东省绿道网综合功能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双修导向下的城市绿道规划方法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极应对近年来中国快速城市化所暴露的诸多"城市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核心的城市双修战略。城市绿道作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人居环境优化的支撑空间之一,其规划已经成为我国诸多城市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科学指引和决策依据。在城市双修的城市发展新战略下,进一步优化其理念与方法将有力地支撑我国城市的科学发展。首先阐述城市双修在当前我国绿化建设中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结合我国当前绿道规划过程中所反映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城市双修导向下我国绿道建设的规划理念,并通过本研究团队的实际案例解析探讨城市双修导向下我国绿道规划优化发展的具体对策,包含研究领域、规划内容、技术方法、服务对象、风貌管控等多方面的更新,为我国绿道规划更加科学地引领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解读"绿道"的概念功能和"反规划"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内在联系,提出绿道规划和建设是践行"优先进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反向规划理论的有效举措。并以北运河生态绿道规划为例,现了绿道规划建设在维系生态平衡体系、营建亲水休闲空间、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延续历史人文脉络以及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解析了在局域性和物质空间的限定下,"绿道"的规划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健康视角出发,梳理公共开放空间与大众康体活动的关联因素,并以成都市青龙湖绿道为例进行调研,对绿道内活动群体的人口属性和活动方式进行研究,分析绿道对城市公民进行康体活动的影响,最后选取线性景观设计的方法并结合线性特点,探讨城市线性空间中更吸引全民健身的景观设计,为当下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城市绿道建设的作用,分析了绿道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绿道的通畅性、绿道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绿道与城市道路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确保绿道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白雪 《城市住宅》2021,28(4):96-99
滨河区域占据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段,滨河空间在保证水利工程发挥防洪功能的同时,也被寄予修复滨河生态、带动土地升值、提升人居环境的期望.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良性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城市滨河空间的诉求,提出"安全、生态夯基础""特色、合作创价值""风貌、功能塑情怀"3个方面的设计思路.比较开封护城河与新乡凤泉湖项目中景观主导滨河建设的实践情况,通过强调景观专业"后来居上"意识的重要性,推动多专业合作模式优化,为城市滨河空间探寻更健康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华北地区山地城市的扩张,浅山区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暴露出许多生态、经济等方面的问题,逐渐被纳入规划建设的范围内。浅山区绿道作为一种绿地系统中的线性景观空间,近年来在一些城市得到实践和运用,其生态修复、功能连接、景观延续、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属性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可能。笔者针对华北地区浅山区绿道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总体分析浅山区的自然基址与城市的发展演变特征,得出浅山与城区的关系;其次结合绿道的功能特征与属性研究得出浅山区绿道的发展重要性与建设目标;最后以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规划设计项目为例,阐述华北地区的浅山区绿道在生态、功能、景观、文化等方面的营建策略与设计成果。希望为相关浅山区绿道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7)
<正>为了在建设用地紧张的前提下让城镇增绿,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让城市变得可以"呼吸",上海选泉设计在福建大田县城构建了健身绿道和河滨栈道。大田绿道引绿入城,通过梳理整合山体、滨河、道路资源形成城郊型、滨河区、都市型绿道,将自然与人文的景观有机串联形成"田"字型绿道网络格局。此外,绿道采用"陌上花开,缓缓  相似文献   

14.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中要求系统梳理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公园绿地等空间资源,提出可依法依规在河道沿岸建设健身步道等.文章选择昆明采莲河绿道为调查研究案例,通过以健身活动为主导的使用者满意度调查评价,对照使用需求和相关规范,摸清健身设施建设短板,针对性提出健康生活导向下的城市滨水绿道的整体提升策略和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指引目录,为在城市公园配置健身场地设施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绿道系统作为多尺度多用途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已成为引导城市形态紧凑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当前中国城市绿道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亟须借鉴国际城市绿道系统规划和建设的成功路径。对绿道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以美国东南部有重要影响力的夏洛特大都市区为例,系统解析绿道系统引导城市形态持续性发展的规划策略和实现路径,总结其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健康城市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效益,以期为当前中国绿道系统的持续性规划建设过程提供整体性和先导性保障的策略借鉴,并为绿道系统引导城市形态精明增长和健康发展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16.
王思元 《中国园林》2012,28(6):118-121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的地域实体,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承担着城市边缘区的形态建构、社会空间融合、可持续发展维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对城市边缘区及绿色空间进行了释义,总结出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的3种类型:"绿环/绿楔""镶嵌式绿块""绿色补丁",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规划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城市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探讨"公园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回溯城市建设中"人本"理念的演进,分析并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思路的4个转变:即城市发展规划理念的转变,工作主体的转变,建设模式的转变,建设内容的转变。从人的需求、绿色公共空间、风景园林和人居环境4个维度分析了"公园城市"建设的逻辑,提出了构建以人为主体,绿色公共空间为客体,风景园林为介体,人居环境为环体的"四体共融""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具体途径一是打破城·绿空间边界,"园""城"融合;二是丰富人·绿互动方式,"园""人"融合;三是激活城·绿内在价值,"园""业"融合。以推进新时期全方位开放、多元模式运作、全域公园化"公园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合理的绿道规划建设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持续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蓝绿空间耦合思路,分析了绿道规划的政策背景和南宁绿道规划的现实需求,根据“一轴串一心,八廊连四点”的南宁绿道系统结构,提出绿道植物配置、绿道游径规划和配套设施设计的相关建议,为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道是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活游憩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而游憩设施是绿道游憩功能实现的直接载体。以杭州市三江两岸绿道主城区段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以及社会访谈的形式,对绿道游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对绿道使用者的属性、使用需求及满意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杭州市三江两岸绿道主城区段的具体问题与优化建议,为城市绿道规划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城市绿道概念以及我国城市绿道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并通过阐述武汉市绿道的规划建设,分析总结了武汉市绿道规划建设的特点,为其他城市今后的绿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