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三明市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进行重工业布局,逐渐建设成为一座工业城市,然而随着城市用地的更新,工业遗存亟待抢救性保护。通过梳理三明近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格局演变,在对三明的工业遗存现状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三明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郑州"一五"时期工业住区苏式建筑群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随着其被评为郑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更新改造工作也将陆续展开.文章梳理了郑州市"一五"时期工业住区苏式建筑的发展和保存现状,并通过对住区空间格局、院落形态、建筑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既有生活形态保护的老工业住区苏式建筑的外部空间更新策略,以期为郑州现阶段旧工业住区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工业建筑遗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遗产价值取向上与传统遗产明显不同。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时间起点,从现代工业建筑入手,总结并归纳出从工业建筑发展成为工业建筑遗产的四个标志性阶段:工业建筑"现代化"时期、工业建筑"艺术化"时期、工业遗存"遗产化"时期以及工业遗产"博览化"时期,以期厘清工业建筑遗产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为工业建筑的多元价值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三线建设"时期,川北地区的工业遗产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和整理。通过梳理解析川北地区"三线工业"的发展概况,分析川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时间构成、类型构成和空间构成,并研究分析川北工业遗产的空间特征、历史特征、行业分布特征、人文特征,强调保护遗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针对其特征,探索"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业发展曾经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旧中国近代时期工业的萌芽和发展(1840~1949年)、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核心的"一五"及"二五"建设时期、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三五"及“四五”建设时期。对其进行系统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和正确地理解中国工业遗产分布状况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去发现现存的工业遗产,并正确认识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承载了成都工业发展历史的众多老工业基地、具有保护价值的厂房、车间等正以极快的速度消失,成都正面临工业遗存的存留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成都工业历史发展脉络,是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通过研究,提出了成都工业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增强对成都工业历史发展的全面了解,并为相关规划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长春位于东北松辽平原中部,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环境的空间协调问题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以及人们熟知的日伪时期伪政权中心所在地等标志性内容,长春工业遗产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城市发展的200多年历史中,工业遗产保存比较完整,能够较系统的体现历史建筑和特定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城市风貌。  相似文献   

8.
追溯消逝的工业遗构探寻三线的工业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建筑的历史及遗产保护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文章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有关三线地区工业遗产调查基础情况,从建筑历史研究方法的角度,对三线建设时期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遗产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和整理,范围将涉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各种产业建筑,与国家开发西部和中部经济的战略现实需求紧密结合,重新赋予三线工业建筑在国民经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是经济建设中不可疏漏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急迫任务和重要使命,具有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因此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如今正面临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改造、转变和发展的时期。面对这一形势及对它们进行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的研究与设计任务,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留下的课题。基于对哈尔滨地区工业建筑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在详实研究和考察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地区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进行分析,从而寻求解决工业建筑的...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日前在"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工业转型升级研讨班"上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既面临着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契机,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等风险和挑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苏波指出,未来五年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  相似文献   

11.
《安徽建筑》2021,(1):44-45
京杭运河杭州段在近代工业发展时期留下的工业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价值和科技等价值。对现有保存较好的工业建筑加以改造利用,可以增强工业遗产所在城市的凝聚功能。文章结合京杭运河杭州段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情况,提出了工业遗存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分为区域-城市-历史工业聚集区-相关企业及单位-建构筑物五个层次,并主要从四个层次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艺复兴以来,古遗址美学的发现与发展为工业遗址价值识别奠定了美学基础。随着传统工业逐渐退到历史的幕后,工业遗址凭借其崇高美特征被人们发现其文化价值内涵,并由此诞生了“工业考古学”。工业遗址逐步由工业纪念物发展到工业遗产,从单纯的审美载体转变为地区乃至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址具有再开发利用的巨大潜质,景观化则是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要手段。工业遗址景观化的实践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如画式”处理采石场的工业改造开端时期;2)大地艺术拓展并运用纪念碑视角的工业纪念物时期;3)“博物馆化”风潮下景观设计受限的工业遗产提出时期;4)风景园林主导的整体保护与分层活化的工业景观时期。最后,针对价值理念之传播、法律机制之建立和活态可持续之发展几个方面,对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展望。通过可持续、有机且综合的风景园林手段,将见证工业遗址作为遗产的可变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英国后工业时期住宅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杰 《世界建筑》2000,(5):16-20
进入后工业时期,西方城市与建筑理论和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长领域的变化尤为突出。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和规划设计方面综合分析了英国后工业时期的住宅状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作者认为,后工业时期英国住宅建设在实践与上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与英国二次大战之后的住宅发展的英国后工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一方面,非工业化的城市功能结构和相应的政治经济环境促进了住宅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住宅实践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大运河工业遗产的类型与分布概况,以及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原理,即运河工业遗产与运河的三种关系:“功能相关”、“空间相关”和“历史相关”。接着对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范围与层次,以及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韩旻  季宏  王琼 《南方建筑》2020,(6):55-61
利用ArcGIS 技术将档案馆、历史文献、统计资料、历史地图等途径采集到的宁德近现代工业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呈现出宁德近现代工业发展各阶段空间分布演变规律与不同类型工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以蕉城区为例对其工业遗存现状进行田野调查,并对宁德工业遗存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蔡恒友 《华中建筑》1993,11(2):52-54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受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所支配和制约的。因而,建筑文化刻有强烈的时代痕迹。从文艺复兴时的希腊,罗马和哥特式建筑,到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建筑,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繁荣,发展的产物,并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古文化光华。从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人类进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新时期。工业的发展,促使带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出现了建筑文化思潮的兴旺和建筑工业的繁荣。在这以后,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工业建筑创作和设计精品。比如,德国著名建筑师彼得,贝仑斯在1909年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透平机车间,为探求现代建筑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被称作现代建筑史的一个里程碑”。社会在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建筑文化也空前的繁荣,呈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文化遗产框架下的工业遗产有关概念界定模糊,很难形成对于以德国鲁尔区为代表的区域性的综合工业景观进行整体解读的视角。以地理学视角拓展出新的"混合型工业文化景观"概念,提出了"本体性"和"构建性"的观察视角,从而对工业文化景观进行新的阐释。运用"清单盘点和空间区划"等文化景观研究方法对工业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对区域结构、场地和文化意识进行重构,并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合。为解决中国当前工业遗产面临产业转型背景下的发展问题提供创新性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整体结构性地认识和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及工业建筑建设基本历程的需要,对其发展进行历史分期尤为重要。以相关研究综述为基础,从历史分期的标准和依据、分期的方法、分期的时间跨度、分期的节点坐标等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以资料史实分析为主、并借助GIS工具建立数据库验证分期方案,即针对不同研究可作"略分"和"细分",同时概述各历史分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对大运河工业遗产的类型与分布概况,以及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原理,即运河工业遗产与运河的三种关系:“功能相关”、“空间相关”和“历史相关”。接着对大运河工遗产廊道的基本范围与层次,以及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上篇见本刊6月上半月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