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谈以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建筑学院为对象,针对其建筑教育中关于构造问题的教学而展开。对谈包含两条线索:一是整个教学框架中的课程设置;二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呈现。此外,也对这一教育模式所在的行业环境与学术背景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读书     
正书名:纸建筑建筑师能为社会做什么作者:[日]坂茂译者:王兴田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年01月开本:710 mm×1000 mm 1/16文字:176千字页码:173页定价:$58.00元建筑师的关怀读《纸建筑——建筑师能为社会做什么》坂茂(Shigeru Ban),195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8年至1980年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1982年至1983年在东京矶崎新工作室工作,1984年获库柏联盟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学  相似文献   

3.
朱竞翔简介     
<正>朱竞翔于1988年进入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其后在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与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执教,2004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目前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全职终身教授从事设计教学与前沿性的建筑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何崴(He Wei)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二十工作室责任导师,三文建筑创始人,建筑师。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始创于2012年,依托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学会等国内外权威学府及机构,从事城市、建筑、室内、产品、策展、灯光和艺术等领域的跨界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事务所简介建筑营设计工作室(ARCHSTUDIO)于2010年由韩文强创立于北京。以原创设计思维与务实理性的操作手段,坚持对建筑基本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开展多样化的创作和实践。建筑营的工作基于现实的关注和自身环境的理解。在日趋多元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每一个项目有其特殊的需求和限制,灵活运用设计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是设计的基础;对于自然、城市、历史、社会环境的理解和发现则可以带来更多设计想法可用的资源。设计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地突破和挑战边界,来自于从概念到实施过程之中清晰思维逻辑的坚持,能够从现实问题出发,根植于自身的环境,不断地寻求城市、建筑、室内之间新的可能性。主创简介韩文强——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硕士丛晓——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曾就职于BIAD 4A5工作室/HSA建筑部  相似文献   

6.
正顾大庆:"福田经验"及其反思Gu Daqing:The Futian Experience and Related Reflections顾大庆,"8+1建筑联展"策展委员会联合主席,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建筑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中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与当代问题,以及香港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张利     
《世界建筑》2014,(4):56-56
<正>B.1970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简盟工作室主持《世界建筑》主编2013英国AR+D国际新锐建筑师奖2013世界建筑节展览建筑组入围2012,200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2012,2010,2008住建部勘察设计一、二等奖2009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相似文献   

8.
<正>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于1991年,是香港第二所可提供建筑专业教学的院校。建筑学院最初为社会科学院下属的建筑学系,在校学生约为250人,开设五年制本科及硕士学位课程。此外,建筑学系未设其他专业,其教学楼与教工部共用。2010年,建筑学系正式更名为建筑学院,计划增设城市研究本科课程及城市设计、节能和可持续设计等硕士课程。随着本科招生人数的增加,学院也将需要更多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4月22日于天津,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时任院长孔宇航和《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召集,在建筑师周恺设计的"水西"工作室中,与其相熟的几位实践建筑师、学者进行了一次全天候的对谈,从时代背景到个人经历,由内而外地对周恺近四十年的建筑实践路径展开评述和剖析,并试图探寻周恺设计的内生力量。此次研讨为本期专辑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10.
《建筑师》2013,(4):80-103
主办:Studio-X哥大北京建筑中心《建筑师》杂志社地点:Studio-X哥大北京建筑中心(方家胡同46号院A103)时间:2013年5月18日论坛主持:黄居正(《建筑师》杂志主编)易娜(《建筑师》杂志编辑部主任)发言嘉宾(以姓氏笔画为序):史建:一石文化策划总监,建筑评论家,策展人史永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冯路:无样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华黎: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刘东洋:自由撰稿人,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李虎: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Studio-X负责人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陆翔:多相工作室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青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金秋野: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胡宪:多相工作室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大舍建筑工作室合伙人  相似文献   

11.
南加州建筑学院是美国的一所著名的私立建筑学院,学院成立于1972年,学院开设有1个建筑专业学士学位和4个硕士专业。此外,南加州建筑学院还在秋季和期为学位专业的学生开设工作室设计课程,在夏季学期还专门为其他的建学生或是其他团体的成员开放工作室和课程。  相似文献   

12.
高步书屋     
<正>地点:湖南省侗族自治县Architects:Condition Lab/UAL Studio2016年至今,通过广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广州大学穗港大学生交流合作项目,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在中国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合作进行侗族建筑遗产活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两所学校的师生多次到访位于该县坪坦河流域的一个申遗侗寨——高步村,与村民生活在一起,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并由此产生出一个想法:  相似文献   

13.
曹伟 博士     
《建筑师》2013,(6):I0012-I0015
北京首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访问学者 曹伟意大利建筑工作室创始人  相似文献   

14.
《建筑技艺》2013,(4):44-57
对话1:王方戟教授对话西线工作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原理。《时代建筑》杂志兼职编辑,《世界建筑》杂志编委,《建筑师》杂志特邀学术主持,西班牙格拉那达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in Granada)博士研究生答辩委员。王方戟  相似文献   

15.
<正>OFIS工作室/OFISarhitekti是一家由RokOman(1970)和?pelaVide?nik(1971)于1996年创建的建筑实践工作室,两人都毕业于卢布尔雅那建筑学院(1998年10月毕业)和伦敦建筑学会(2000年1月获文学硕士)。截止到1998年,他们的作品已多次荣获业内大奖,如马里博尔足球场和卢布尔雅那城市博物馆。他们的很多项目被提名密斯·凡德罗奖,2009年的足球场获IOC/IAKS银  相似文献   

16.
材料背后     
文章记录了建筑师张斌与水雁飞的一场对谈。对谈从对材料的认知开始,逐渐梳理出两条线索:一是建造体系演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二是基于时间和地点的现实营造条件。之后,两位建筑师就材料的"真实"与"效果"、"强烈"与"暧昧"以及材料的维护和时间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谈延伸至致正建筑工作室的实践,阐述其试图综合建立人与空间的平等互动的建筑态度。  相似文献   

17.
<正>韩文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其设计目标是以多元视角与理性手段积极介入当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进程,在现实与自然、历史与文化的关联中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创造富于时代精神和人文品质的空间环境,设计实践涵盖建筑、室内、  相似文献   

18.
李晓东     
《世界建筑》2014,(4):36-36
<正>B.19631979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工作室主持建筑师2012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2012世界建筑节文化建筑大奖2010阿卡汗建筑奖2009英国AR+D新锐建筑奖优胜奖2005 UNESCO亚太区文化遗产奖评审团创新奖  相似文献   

19.
英格·勒克1963年生于德国1987年毕业于多伦多Ryerson大学景观建筑学1991年马尼托巴大学建筑学院环境研究专业学士1993年-1997年斯图加特贝尼施及其合伙人事务所,项目建筑师,慕尼黑Werkst妕ten奥林匹克公园1999年马尼托巴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2001年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研究助理1998年-2001斯图加特SchleifenheimerundRoecker建筑师事务所2002年至今ASIR建筑师事务所,斯图加特2005年至今ASIR工作室,温哥华2003年至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景观建筑学院助理教授2005年至今,生活实验室,与凯尔蒂·麦金农合作研究(温哥华)Ing…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建筑与文化》2009,(6):115-115
目前,不少高校建筑学院的教授拥有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教授们在兼顾建筑设计教学的同时经营工作室。不同于设计院的建筑师工作室和独立执业的建筑师工作室,教授们所开设的这类工作室具有关注实验与实践、理论与理想、发生与发展的多重特征和兼顾建筑教育、建筑实践的双重意义。下期关注将就这一现象展开剖析,探讨教授工作室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