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侗族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传统民居在空间功能、空间光环境和地方材料等方面的缺陷,已很难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受到家庭功能类型的多元化、民居生活功能的转型、建筑材料的多元需求的影响,侗族民居建筑转型已成为必然。在缺乏引导和管理的情况下,民居呈现出正向转型和负向转型两种自我适应趋势。为此本文提出立足生活现实需求的民居转型的研究框架,以引导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聚落得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境内的程阳八寨侗族民居的传统建筑与民间工匠为调查依据来展开田野调查。在这里主要介绍了民居的营建仪式,民居的营建仪式最能体现出侗族的风土人情。民居的建设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会有相应的仪式对应。民居建筑一般都是从选基开始一直到到踩门才算是整个仪式完成,仪式伴随着整个民居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湘西侗族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调查和测绘数据,分析湘西侗族传统民居的基本特点。以此为基础,在保护民居传统风貌和民族特殊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探讨如何引入现代生活设施、改善室内空气环境、降低建筑造价、提高材料性能,进而提出了湘西侗族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侗文化圈传统村落及建筑研究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凌 《新建筑》2004,(6):7-9
在比较了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转型之后,总结侗族传统民居及村落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来拓宽侗族传统村落及建筑的研究视野,并拟定了从建筑、村落、文化圈三个层次上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对某一传统民居进行多方位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民众对其民居形式的认识,也能更好地对其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发展。文章着眼于侗族传统民居,以贵州黎平高寅侗寨古木屋为典型案例,从平面形式、空间形态、建筑结构和材料方面出发,进一步探讨"倒金字塔"式传统民居所具有的价值,以期提出一些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措施促其民居形式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建筑风水学热潮逐渐兴起的今天,本文通过对云南当地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水学进行研究,分析了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中体现出来的建筑风水学文化,阐述了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水学的关系,研究了风水学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水学在保护、传承与更新中应采取的态度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不只具有实用方面的物质功能,同时也蕴含丰富的精神文化。文章主要从侗族的崇拜信仰、文化认同、家庭形态和传统习俗等方面,对侗族鼓楼、萨坛、风雨桥、寨门、民居等建筑进行分析,以探究隐藏在侗族建筑深处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侗族村寨空间构成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民居在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复合而完整的空间结构,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空间语汇。侗族村寨是侗族人民精神和物质家园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空间和实体的体现。从侗族村寨空间布局形态出发,通过对村寨空间的构成要素、形态及涵义的分析,深入地解读和总结了侗寨的空间构成,以提炼侗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精华和价值,为研究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民族建筑体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程晴 《居业》2021,(3):20-21
湘西传统侗族居民具有较为独特的民族特性,其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建筑结构,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建筑方面设计财富,对于行业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本文深入分析湘西传统侗族居民建筑呈现出的特点,明确基于生态适应性湘西传统侗族民居建筑改造设计原则,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地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桂林以北的龙胜、三江一带,分布着大量壮、侗族村寨,村寨中包括民居建筑、鼓楼、风雨楼、戏楼、寨门等,即通常所指的桂林民居.长期以来,桂北民居以其特有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组合,成为与桂北地区自然环境结合得最为成功的建筑群体.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桂林民居自然也是民居建筑的一大瑰宝.在现代城  相似文献   

11.
探讨时代语境下,黔东南苗族、侗族民居空间形态变化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记录黔东南传统建筑的科学肌理。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典型侗寨和苗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并对代表性的民居进行了实际的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对比、总结归纳,发现随着时代发展、自然环境改变、民族融合、技术进步、生活方式现代化等因素的改变激发了苗族、侗族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动态演化,这是苗族、侗族同胞对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的适应,是传统与多元文化、现代技术的碰撞,也是传统民居空间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摘要 探讨时代语境下,黔东南苗族、侗族民居空间形态变化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记录黔东南传统建筑的科学肌理。 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典型侗寨和苗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并对代表性的民居进行了实际的测绘,以及文献 资料整理、分析对比、总结归纳,发现随着时代发展、自然环境改变、民族融合、技术进步、生活方式现代化等因素 的改变激发了苗族、侗族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动态演化,这是苗族、侗族同胞对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的适应,是传统 与多元文化、现代技术的碰撞,也是传统民居空间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干栏式木构民居一直是广西、湖南、贵州等地侗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侗族建筑的代表。在新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下,传统民居的建设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制约和挑战。本文结合通道皇都侗寨的建设情况,针对侗族村寨中因无序建设导致村落整体风貌散失的问题,要求建筑更新需综合考虑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以达到既不失传统特色,又融合现代文明的目的。建立新建筑的建设引导模式和老建筑的改造模式,对于以木结构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聚落环境的整体风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将民居研究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中的类型学与形态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试图在分析阳新太子镇传统民居的同时,思考鄂东民居建筑型制的关系及与之相关的人文联系,揭示鄂东民居建筑型制中"原型"与"变体"关系中潜藏的"操作控制因素"及这种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国很多传统民居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鄂西侗族传统民居也不例外。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对传统民居进行价值评价,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文章以鄂西恩施州宣恩县高罗镇大茅坡营村为例,着重分析了大茅坡营村民居建筑形式及其所具有的一定价值,并提出一些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17,(1)
第21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研讨会以"保护和传承"为主题,从"民居研究方法""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传统民居营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传统聚落生存与发展策略"四方面,全面剖析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新标准,以及在传统民居建筑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技术问题与最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侗族民居及其传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民居为例,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平面形式、结构方式、用材以及装饰几个方面研究了侗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技术特点,认为朴素、实用的侗族民居是侗族文化的载体,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侗族干栏式民居及鼓楼、风雨桥的现状分析,阐述了侗族独特的建筑形式及其传统村落的文化脉络.在此基础上,运用实物照片对该民族建筑进行图文展现.并使用时代建筑语言对干栏建筑进行解读,赋予干栏建筑以新的生命力.同时对侗族的建筑形式及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新见解.  相似文献   

19.
侗族木构建筑是侗族群众繁衍生息的载体,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具有较高民族代表性和文化遗产价值侗族木构建筑星罗棋布。本论文以广西三江侗族地区的侗族木构建筑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整理当前该地区侗族木构建筑受传统城镇化和旅游开发等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保护传统侗族木构建筑的重要性和进行设计创新的紧迫性。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侗族木构建筑保护和设计创新提出了三点策略:一是采取"博物馆"保护模式,对传统侗族木构建筑整体保护与传承;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保护模式,制定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地方技术标准;三是采取"现代+传统"保护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建设现代化侗族木构新型建筑  相似文献   

20.
"一颗印"式民居是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蕴含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昆明民居的重要组成。该文以自然与人文引入,从民居发展与演变,对"一颗印"式民居的建筑形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从家庭关系地位方面对"一颗印"式民居的传统家庭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