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晓玉在其丰厚生活积累的基础之上, 构成了她创作的独特追求, 也形成了她创作的主题意蕴。她以其对生活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 强调创作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她十分关注女性的命运, 努力写出她们对悲剧命运的不屈抗争, 在创作中力图将笔深入社会的深层和人性的本质中, 从而表达她对历史、社会、人生的道、情、理的思考, 这使她的小说在写真事、描真人、抒真情中, 现出其思想的深度和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一个注重把个人情感体验投注到创作之中的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局限于个人情感,她的创作视野是宏大的。她在创作中,始终透过个体的生命体验,观照着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她以无限的悲悯情怀描绘着扎根于土地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与挣扎,她以哀伤的笔调写着回忆中的人和事,她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呈现着她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自由和生命寄托的追寻。  相似文献   

3.
张秀亚是台湾女性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她曾于1938年考入天主教辅仁大学,1939年至1942年担任该校校园刊物《辅仁文苑》编辑,这期间的张秀亚在创作和生活方面有较大转变。考入辅仁大学之前,她的作品多是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而在经过系统学习与民族命运巨大转变的背景之下,她的创作道路逐渐转向抒情散文化的描写,并且创作数量逐渐增多,在《辅仁文苑》上发表了十余篇作品。这期间还出版了两部宗教小说,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公教作家。同时,她还是一位尽职奉献的文学编辑。  相似文献   

4.
在王安忆创作的初期,有两件事成为她文学道路的关节口:一是到“文学讲习所”学习,把她带进了时代的文学生活当中。另一件是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带给她一个宽阔的视野和背景。这两个关节口上的经历和接触的人事,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天主教是斯帕克观察世界的出发点,人生的指南针,斯帕克的宗教信仰与她的小说创作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斯帕克创作她的第一部小说《安慰者》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她的宗教信仰和小说创作的关系。目前很少有人详细研究过《安慰者》的叙事策略和斯帕克的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而这对理解斯帕克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斯帕克的宗教信仰决定了她的叙事策略,她所选择的叙事策略反映了她的宗教信仰,二者达到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4 0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兼容中西文化的东方大都会。这期间 ,杨绛居住在这座城市中 ,创作了她仅有的两则喜剧 (《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具有的喜剧性影响了杨绛喜剧的创作风格 ,这座城市不彻底的现代性和“上海人”不彻底的“市民”身份决定了杨绛喜剧在题材、人物和喜剧结构上的特色。在上海城市文化影响了杨绛的喜剧创作的同时 ,杨绛也在她的创作中积极地消弥其中的冲突和裂痕。这种互动的创作使得杨绛的喜剧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风俗喜剧创作中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7.
任何优秀作家的创作动力几乎都来自于他的生活,而作家的创作风格又与他的生活情景、生活状态密切相关。苏青以她平凡而特殊的人生阅历感悟着她的生活,创作着她的作品。虽然显得平淡、显得琐碎,但当你把自己也置身于她所展示的生活场景中时,你会发现你就生活在其中,这就是“市井文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胡辛是当代江西作家群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 20年的文学创作一直都受到当代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界的关注。采用女性视点是胡辛创作的一种守望与超越姿态,根系乡土是胡辛永恒的守望,而在纪实与虚构中对历史语境进行还原和超越则是她的小说和传记创作的理智与机智,这一切构成了胡辛的创作特质,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纪实文学领域格外热闹。她吸引了一大批思想敏锐、才华出众的作家;她以丰盛的创作实绩不断引发社会轰动效应,她悄悄地或明目张胆地扩大创作地盘,与非纪实文学形成双峰对峙之势。这是新中国文学史上以往从未有过的奇观。尽管如此,我仍认为现时中国纪实文学创作正在发展,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其理由:  相似文献   

10.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晚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局外人”文化立场,受这一立场的影响,对公众日常历史观的宣扬成了其后期小说的创作主旨,而小说的散文化写作则成了她后期小说的主要创作手法。这种新的创作主题和艺术形式形象地传达了她对公众之声的重新思考和意图弥合精英与公众之间的鸿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个人创造思维是作为创造个性的个人的,以其统一着主观世界的整体为根据,以其一系列优秀品质为保障,以创造欲望为动因,在其意志力的支持下,在特定心理状态背景下,发挥既有心理结构孕育了的创造力,在特定创造阈中,以创造目的为导引,运用一定思维方式,建构超越性新成果的人的创造思维;是创造者在一定遗传素质前提下,在长期勤奋严格的学习—修养—积累中,在一定宜于创造的人文—自然环境中,在个人独特思维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并伴随着个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  相似文献   

12.
审美对象是创作主体全面调动自身的审美心理体验才产生的高级审美现象,在对审美对象的世界进行探讨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经过仔细考察,我们认为,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至少具有整体性、直觉性和开放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审美活动的不可分析性;直觉性决定了审美活动必然是一个感性而非理性过程;开放性则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重新创造自我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从科技创造心理学的角度,对科技创新主体的智商与情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两者在相互协调达到和谐时,主体现存智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激活,创新力得到提升,冀以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狄金森的诗歌美学观和超验主义两个视角浅析这位文坛巨匠独立、独创、独特的诗歌创造艺术及勇敢地与传统的诗歌美学决裂,以无拘无束的个性、不媚时俗的高尚品格,通过超验的内省构筑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诗歌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她走遍大半个中国,福建对她有着特殊意义。晚年丁玲与厦门大学师生结下不解之缘,给予复出后的丁玲以巨大鼓舞。厦门学者多角度、全方位从事丁玲研究。特别是关于丁玲创作个性研究、丁玲散文研究、丁玲作品语言研究等等,取得丰硕成果,且有新的突破、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有价值和无价值并存,肯定和否定同在,展示出她细腻复杂有着两面性的创作心态.一方面是描绘变态人格的执着性,她从女性内心感受出发,将人性的经验在作品中高度地艺术化;另一方面是揭批人性恶时的矛盾性,她怀着深深的矛盾心态,在艺术化的人物身上展示着消极的世界观和对未来的困惑.她局限于自身又超越了自身,展现了作品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 饱受离家出走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 性的人生感受和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 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特别是女性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 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患者中心疗法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以患者为主导,促使患者去认识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目的,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这一疗法对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在凄凉的晚境中,在痛苦不堪的心境中,以手中的笔来诉"愁"、遣"愁".一首<声声慢>诉说出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全篇除了结句之"愁"点明题旨外,满纸绕"愁"、写"愁"而不言"愁",其中蕴涵着的是"悲"、是"怨"、是"愤"、是"恨",谁又能解其中味.意境不仅富于意味,而且让人咀嚼不尽,意蕴尤深,在更深刻意义上表现了"弦泉幽咽"的意境之美,可称得上是苦难时代悲苦心境的绝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