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1999年12月广西严重霜冻天气同期500hPa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特征及前期500 hPa高度的相关场分析,得到北半球中高纬度槽脊的位置与强度,地面大陆冷高压强弱,是影响广西12月霜冻的主要环流形势;当年1月、9月极涡强度、位置,北美高压脊强度,及黑海附近低槽强弱,是影响广西12月霜冻天气重、轻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广西春旱天气的前期大气环流及要素场的异常特征发现,冬季500hPa高度场,月平均降水、温度,冬季海温、极涡强度指数,亚欧续向环流等与广西早春旱关系密切。用建立的广西早基旱预报模型对1998年春季降水进行了试报。  相似文献   

3.
广西春季低温阴雨环流特征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广西春季低温阴雨天气轻、重年同期(2~3月)500hPa大气环流特征。计算了桂北、桂南低温阴雨总日数和结束期与同期2、3月500hPa高度场的相关。指出:影响广西春季低温阴雨天气的关键区域是乌拉尔山附近及蒙古至内蒙古附近区域。该区域的环流状况决定了春季低温阴雨天气的轻重。本文分别以这两个关键区格点的平均值作为原序列,与前期(9~11月)500hPa高度计算相关系数,利用相似离度理论为计算依据,作出次年低温阴雨天气预报。1 低温阴雨轻、重年标准  将广西划分为北区(桂林、柳州、河池、梧州…  相似文献   

4.
广西霜冻气候预测的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定广西霜日序列和重霜冻年表的基础上 ,分析了广西霜冻、霜日总数与 5 0 0 h Pa高度场和太平洋温度场的关系 ,应用点聚图确定“概念指标”,初步建立了广西霜冻和霜日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5.
通过1957-1999年42个冬季出现在广西区域内的重大霜冻天气过程特征分析,得出了广西特大寒害有22~24a的重现期,寒潮暴发和冷高压持续加强影响是形成广西重大霜冻天气过程的2种主要原因,而后者尤需特别关注其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与大范围霜冻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ECMW F客观分析格点资料对2008年1~2月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与183例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前一天20时的环流、气象要素作了合成后的对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造成两种低温寒害过程的南下冷空气都在相同强度以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东亚槽引导。但由于形成条件不同,两种低温寒害过程在500hPa高度场、地面气压场、低层850hPa风场、温度场、湿度场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云南楚雄州霜冻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楚雄州1980—2008年楚雄州出现的91次霜冻灾害天气,得到楚雄州霜冻天气出现的时间、空间以及地理分布规律,统计该91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影响频率,得到霜冻天气的影响系统分类。同时通过分析2009年3月14日的霜冻灾害天气,发现西风槽东移后整个高原突转为西北气流控制引导冷空气南下,冷平流的输送从高层延伸到中低层是产生"3.14"严重霜冻的主要原因。另外,低层冷高压控制,水汽辐合稀少,天气晴朗辐射降温也是霜冻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与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对照作为分析依据 ,建立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的概念模型 ,结合预报指标、相关因子普查 ,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广西 89站逐日最低温度预报方程及霜冻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9.
《气象》1996,(2)
1995年12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C气候预测室1995年12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1995年12月500hPa平均高度、涡度距平的球函数展开系数、振幅、位相国灾与候中心1995年12月500hPa...  相似文献   

10.
1993年北半球环流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桂英 《气象》1994,20(4):23-26
1993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表现为:500hPa副产持续加强西伸,位置偏南;亚洲中纬度春,夏经向环流发展,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稳定;西藏高原500hPa位势高度持续偏高,印缅槽持续偏弱;100hPa位势高度场低纬持续偏高,中,高纬持续偏低,夏季南亚高压位置异常偏高。热带海洋出现明显异常,一次新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热带海洋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55年广州霜冻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1951~2005年广州霜冻天气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对异常年景的500hPa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代至今广州霜冻天气呈锐减趋势,初霜日略有推迟,终霜日提前,霜期明显缩短;近55年来广州霜冻天气具有准2~3年的年际和准13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附近的位势高度偏高(低)、东亚大槽较深(浅)、有(不)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广州的霜冻天气偏多(少)。  相似文献   

12.
李凌  周飞 《广西气象》2002,23(3):7-10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与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对照作为分析依据,建立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的概念模型,结合预报指标、相关因子普查,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广西89站逐日最低温度预报方程及霜冻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13.
广西霜冻与北太平洋海温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月平均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集,应用相关、回归和逐步判别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对广西霜日、霜冻的影响,建立了海温对广西霜日及霜冻的影响模型.  相似文献   

14.
确定了近45年华南冬季异常冷月出现的时间,分析了其同期至前期6个月500hPa位势高度场和海温场的特征。各异常冷月当月500hPa高度场有相似的特征,亚洲-太平洋地区高度场的特征是北高南低,经向环流发展,给出了前期500hPa高度场差异显著月的距平特征。华南冬季各异常冷月至其前期6个月海温距平分布有持续性的特征,1月及其前期1~6个月赤道东太平洋SST呈ElNino特征,2月和12月呈La Nin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哈尔滨市1961-2010年初霜冻和终霜冻日期的气候特征分析,得出哈尔滨市初霜冻日期明显推迟,且推迟是一个突变现象,具体是从2002年开始;而终霜冻日期随气候变暖略有提前。初霜冻日期在不同年份分别存在准3 a和准30 a的振荡周期;终霜冻则存在准5 a和10-15 a的振荡周期。此外,初霜冻出现极早年,我国东北地区位势高度偏低,气温偏低;而初霜冻极晚年,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位势高度场较常年偏高,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4月13日运城市出现的近40年最严重的强霜冻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与历史个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前期升温明显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在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此次过程亚洲中高纬环流表现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为横槽转竖促使冷空气向南爆发;冷空气爆发后,本地上空由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进入关键区并达到寒潮强度。由于每次强降温发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强度、发展、移动路径不同,所以造成的降温幅度和影响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强霜冻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梅州市气象观测站1952—2012年低温、霜冻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梅州市近61 a来的低温、霜冻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梅州低温、霜冻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12月和1月是低温、霜冻天气出现最多的2个月份,占总日数的70%以上。初低温日和初霜冻日存在延后趋势,终低温日和终霜冻日存在提前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低温、霜冻强度开始减弱,低温、霜冻日数也在此时期发生突变减少。低温日数存在2—4 a、7 a和10 a的周期变化,霜冻日数存在2—4 a、6—7 a和10 a的周期变化。根据低温、霜冻天气出现的主要两类天气形势,再结合单站气象要素特征,归纳总结低温、霜冻天气的预报指标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2011年黑龙江省区域性初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地面自动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统计比较的方法,分析了2011年9月16-18日黑龙江省中西部发生的一次初霜冻天气过程,并进行了天气学成因探讨,在原有的霜冻预报经验指标基础上得到霜冻预报新的着眼点。结果表明强冷空气是造成霜冻灾害性天气的直接原因,当地面处在高低压过渡带中,k850hpa RH500hpa梯度大值区和地面气压的变化对霜冻出现区域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春季4月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存在的5个遥相关型出发,计算了1951-1990年各遥相关型的逐年强度指数,研究了强度指数与我省交年秋季降水的关系,并地其物理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4月500hPa的西太平洋型(WP)、太平洋北美型(PNA)的强弱,与我省次年秋季大范围旱涝关系密切,而且物理机制较为清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1999年12月下旬广西大范围严重霜冻、冰冻天气对广西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影响,得出受害作物的受害特征与受害程度,为有关部门评价这次灾害和制定防灾抗灾对策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