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邢征 《山西水利》2011,27(6):33-34
通过在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主管线经过的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现场静荷载试验和试坑浸水试验,对地基的湿陷变形进行观测,试验实测该地区土质修正系数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中建议的土质修正系数比较接近,试验表明该区为自重湿陷场地。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Ⅱ级自重湿陷场地中土层负摩阻力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效果,同时为拟建设工程基桩设计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在拟规划的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场地,以场地浸水前与浸水后两种工况下,进行了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对桩基极限承载力荷载影响较大;同时,当建设场地地基预处理措施受限时,桩基础方案设计中可适当增加灌注桩桩长以补偿湿陷性土层负摩阻力的影响。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孔内深层强夯法中不同桩长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3个相同桩间距、不同桩长,单位面积为20t的地表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发现: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经过DDC工法处理后,浸水试坑中水分入渗十分缓慢;3个处理区域没有发生较大沉降,冻胀作用引起的地表隆起大于承台下降和土体湿陷引起地表沉降;3个不同DDC桩...  相似文献   

4.
合阳调蓄池处黄土厚度超过100 m,其中湿陷性黄土深度达20.8 m,为Ⅳ级自重湿陷性场地。为消除调蓄池部位黄土部分湿陷性,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现场分3个区域分别进行不同参数的强夯试验,对试验结果从干密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3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调蓄池部位的湿陷性黄土经过强夯处理,黄土的干密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黄土产生湿陷的内、外因素分析,认为黄土产生湿陷的内因是黄土的结构性,外因是浸水与压力,因此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通过一定的防、排水措施可以减弱或消除黄土产生湿陷的外因,从而避免黄土地基浸水湿陷。本文以山西王曲电厂灰场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防排水处理措施为例,在分析黄土湿陷性机理的基础上,对该灰场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为今后相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现场浸水试验,研究了黄土的湿陷敏感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湿陷影响范围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关系,预浸处理坑的最佳形式以及预浸处理所需时间,预浸耗水量的估算方法等,试验与分析结果为预浸水处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疆伊犁地区某引水渠基工程,采用黄土湿陷变形计算的双线法,开展了黄土地基增湿自重湿陷变形特性的离心模拟研究。试验研究表明,黄土地基的增湿自重湿陷变形是地基饱和度及厚度的二元函数,增湿湿陷变形随着地基厚度和饱和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在增湿湿陷变形-地基厚度-饱和度三维空间中形成一个双曲抛物面,称之为地基增湿自重湿陷变形面。通过将离心模型试验结果与现场浸水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地基增湿自重湿陷变形面的合理性,同时也证明了基于双线法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黄土地基湿陷变形特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疆伊犁某长距离输水渠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的分析,经过不同处理方案的比较论证,并结合现场生产性试验成果,确定预浸水法的处理方案,解决了渠道基础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造成的危害,为渠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提供了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为此类渠道的基础处理提供了设计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湿陷系数与黄土宏观结构性的关系,对新疆区域内不同深度的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进行了増(减)湿条件下的湿陷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新疆黄土的湿陷曲线随初始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并从静力势能角度对湿陷系数和结构性关系进行解读:湿陷系数表征了单位厚度原含水率土体与饱和土体之间浸水饱和作用产生的宏观结构性差异。基于湿陷系数对黄土结构"可稳性"及"可变性"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两者随初始含水率的变化规律。湿陷系数更适用于描述黄土结构性的改变,可以分析在不同工况下黄土结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预浸水是消除或减小黄土湿陷变形的主要方法之一。青海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在五年内针对青海省大通县兰冲、互助县吉家湾和乐都县泉脑涝池三处自重湿陷性场地进行了大面积的现场试坑浸水试验。通过这些试验,不仅在试坑大小、形状对湿陷的影响,以及大面积浸水方法及其效果等方面积累了资料,而且对湿陷性黄土层进行预浸水处理提出了实施设计步骤。通过实践,业已证明,预浸水处理消除黄土层自重湿陷,确实是一种实施简易、效果好、造价低廉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小或消除湿陷对建筑物正常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黄土类土,是一种常见的软土地基。南水北调中线邯邢段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磁县、永年、邢台、临城一带,以第四系全系统冲洪积壤土和上更新统冲洪积、坡洪积黄土状壤土为主,湿陷等级一般为轻微至中等湿陷。为保证湿陷性黄土渠段填方渠道渠堤工程安全,在设计中针对湿陷性黄土不同的湿陷等级和湿陷厚度,分别提出了采取强夯法或换填法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2.
对黄土地层进行勘察评价,不仅要查明黄土的湿陷类型、湿陷强度和计算地基的湿陷量,还要查明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值,它的用处很大,特别是勘察黄土渠道工程时,该指标是不可缺少的;预浸水法适用于厚度大的自重湿陷性黄土,但对其使用是有条件的,其中,黄土下部地层的排水性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湿陷性黄土在宁夏南部山区分布广泛且土层深厚,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修建的库坝为数不少,由于当时资金、地质资料等各种原因,坝基几乎都未加固处理,现在能够正常运行的已很少,多数已成为危坝。人们已深刻认识到湿陷坝基处理的重要性,开始探索湿陷坝基处理的有效方法。预浸水法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法是在欲处理地基上筑埂围成浅塘,向塘中注水并保持一定水深,让水充分渗入土中,使土层产生沉陷,消除黄土湿陷性。预浸水法在地基处理中投资低、效果好,应用广泛,但其在坝基处理中应用并不多见,在宁夏也无资料记载。2002年,海原县棉山湾水库工程建设首次用预浸水法对左坝肩一级阶地湿陷坝基进行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黄土湿陷性与其物理力学指标的关系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土物理力学指标可快速评价其湿陷性,故很有必要对黄土湿陷性与其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探究该关系,在大量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及相应的室内试验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理论分析和数据挖掘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郑西(郑州—西安)高速铁路沿线的Q3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系统研究了马兰黄土湿陷系数与深度、含水率、干密度、孔隙比、塑性指数和压缩系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工程中用单个或多个物理指标评价黄土湿陷性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湿陷系数与其物理力学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湿陷系数与深度、含水率、干密度之间呈线性负相关性,与孔隙比呈线性正相关性;对于关中地区Q3黄土,黄土是否具有湿陷性的界限含水率为20%,界限干密度为1.4 g/cm3,界限孔隙比为0.9;相比而言,孔隙比对黄土湿陷系数影响最大,干密度和含水量次之,而后是塑性指数,压缩系数与湿陷系数的相关性较低。最后,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提出用多个物理指标综合评价黄土湿陷性的经验公式,可用于估算黄土的湿陷性。  相似文献   

15.
黄土是一种特殊类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甘肃境内分布广泛.甘肃中部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厚度一般20~200m,兰州附近厚达409.93m,称世界之最.马兰黄土大都为中强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多属Ⅱ~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水利工程总是在浸水条件下运行,而湿陷性黄土遇水后产生湿陷变形,使地面下沉、地基变形、承载力降低,工程地质条件严重恶化,影响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甚  相似文献   

16.
十一泵站黄土的湿陷程度属于中等-强烈,地基湿陷等级为Ⅳ级(很严重)。根据泵站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以及从经济合理性考虑,建议采用预浸水法处理黄土湿陷性地基。泵站建设过程中,地基处理使用了预浸水法处理,自建成后其运行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7.
在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主管线通过的一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对地基的湿陷变形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该试验场地实测的β0值与《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选用的β0值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哈双 《中国水利》2007,(8):22-23
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饱和后,由于易溶盐类的溶解,土结构的破坏,使其承栽力直线下降。宁夏扶贫扬黄工程大多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①泵站地基可视湿陷土层的厚度不同.采用换填土垫层、砂石垫层,大直径扩底灌注桩或用预浸水法处理;②桥、涵、闸等建筑物应以换基、垫层和防护措施为主;③渠道地基应首先防止内水外渗,同时采取措施及时排除外水。  相似文献   

19.
非饱和黄土的显微结构与湿陷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陕西某抽黄河水工程黄土的原状土样进行了三轴浸水试验及湿陷前,后试样的显微结构扫描电镜分析,由非饱和黄土显微结构与湿陷性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黄土结构与湿陷性的关系,研究表明,黄土的显微结构与黄土的结构性及湿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黄土湿陷会导致坝基沉陷、坝体开裂等严重影响灰场坝体运行的病害。本文通过分析对黄土产生湿陷的内、外因素分析,认为产生湿陷性的内因是黄土的结构性,外因是浸水与压力,通过一定的排水措施和防水措施可以避免黄土地基浸水湿陷。同时结合实际工程,阐述了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设计干灰场的思路,给今后相同地质条件的下相似工程的设计提供有意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