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回院复查的产妇108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2例,选择性剖宫产32例,产程中转剖宫产24例。分析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阴道压力异常、肌纤维肌力下降、盘底肌疲劳度异常及盆底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不同分娩前BMI的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POP-Q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与产妇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但剖宫产可降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产前体质指数(BMI)是导致产妇Ⅰ类肌纤维损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妊娠期间注意体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王珂  魏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414-4416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盆腔脏器移位,继而引发其他盆腔脏器的位置、功能的异常,它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等[1].它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在我国已婚已育的女性中,有45%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的盆底肌肉的损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产科的因素如分娩次数的增加、第二产程的时间过长、胎儿体重过重、胎儿的头围偏大以及会阴的裂伤等情况都可以导致产妇盆底肌肉的损伤和尿道横纹肌的部分去神经作用,导致其发生盆底功能障碍[2].而在产后早期开展盆底康复训练,可以提高盆底肌肉的张力、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并有改善阴道前壁脱垂的作用,能够较好的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妇产科就诊收治的100例初产妇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各50例。比较并分析两组产妇的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情况,包括肌力受损率、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及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盆底深层肌力受损率及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阴道后壁脱垂率、子宫脱垂率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两组产妇在孕期、产后1个月、产后6个月SUI发生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阴道顺产和剖宫产在产妇盆底肌力受损率及SUI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POP发生的危险性,有利于产妇早期功能康复及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9~11月妇保科产后门诊6~8周复查的产妇58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26例)和阴道顺产组(32例)。同期40例健康体检已婚未产妇女做对照,采用盆底肌力检测法进行评价盆底肌力,按0~5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产后6~8周盆底肌力检测择期剖宫产组≤3分19%(5/26),≥4分81%(21/26);阴道分娩组≤3分50%(16/32),≥4分50%(16/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相对于阴道分娩剖宫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但采取选择性剖宫产终止妊娠不是最佳解决办法。建议所有经过妊娠和分娩的妇女均应在产后及早做盆底功能的恢复训练,以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或延缓其发病年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和盆底肌肉收缩强度的变化,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就诊的初产妇236例,分为阴道分娩组170例,剖宫产组66例。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功能检测,测定盆底肌力以及POP-Q数值,确定其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之后遵循自愿原则进行10~15次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盆底功能检测。由专人询问及填写治疗前后的SUI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影响,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各种PFD症状明显,而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后,PFD症状明显减少,患者盆底功能改善,说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无差别,疗效与盆底功能障碍程度、患者依从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阴道自然分娩与选择性剖宫产对于盆底组织近期造成的损伤及后期恢复情况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7月经天津市水阁医院生产的200例年龄26~34岁的初产妇,其中经阴道自然分娩者100例;选择性剖宫产100例,于产后42~56 d,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及盆底功能筛查,比较其盆底功能的损伤情况。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孕产妇的盆底组织损伤(49%)明显低于经阴道自然分娩组(57%)。结论经阴道自然分娩的方式会对孕产妇的盆底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在产后应当进行积极的恢复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对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妊娠、分娩是导致PFD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产后早期通过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盆底康复训练,能够促进妊娠和分娩过程中损伤的神经和肌肉恢复,并且降低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风险。产后是预防和治疗PFD的有利时机。产后盆底康复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尚无相关综述。本文从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盆底及全身器官系统损伤的发生机理及产后康复治疗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对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认知,并树立整体康复的理念,为产妇在产后这一阶段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PFD)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10周进行复查的产妇1706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621例,阴道分娩组1085例。通过问卷调查及盆底肌力检测了解产后盆底功能及产科因素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影响。结果 (1)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产后SUI、POP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2.67%,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8.62%(P0.05);II类肌纤维肌力的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0.00%,选择性剖宫产为56.52%(P0.05);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阴道分娩组14.01%,剖宫产组5.96%;盆腔脱垂阴道分娩组0度43.04%、I度49.03%、II度7.93%,选择性剖宫产组0度63.76%、I度34.30%、II度1.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盆底肌力受损、产后SUI、POP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是PPFD的高危因素,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各类影响因素及差异。方法:对徐州市妇幼保健院自2013年6月至年2015年6月产后康复门诊的患者420例进行盆底功能测试。结果:420例患者中189例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占45.0%,年龄、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总产程及分娩时间间隔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大,分娩次数的增多,胎儿体重的增加,总产程时间的延长,易引发盆底功能损伤;阴道分娩患者盆底功能损害较剖宫产患者损伤重,但与二次剖宫产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妊娠间隔时间过短或过长,盆底功能损害均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改善剖宫产及自然分娩产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孕产检查及分娩的产妇300例,经阴分娩产妇182例(A1组),剖宫产分娩98例(B1组),所有产妇均接受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另外各选取45例产妇分别作为经阴分娩对照组(A2组)、剖宫产分娩对照组(B2组)。比较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第6、12周,A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A2组(P0.05);产后12周A1组产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A2组(P0.05),产后第6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优于B2组(P0.05);产后12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B2组(P0.05),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B2组(P0.05)。结论:无论分娩方式如何,产妇经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都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并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苏州市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和主要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产后42天检查时对无子宫出血的1 061名产妇行常规妇科检查,判断其是否患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同时运用自制调查表了解其孕产期情况,询问孕期及产后是否有盆底功能障碍的症状;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苏州市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率为2.26%.多次妊娠分娩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次妊娠分娩妇女(χ2=9.62,P<0.01),第二产程延长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产程正常妇女(校正χ2=15.96,P<0.01).结论 分娩次数、第二产程延长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影响,未发现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与盆底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产科分娩及随访10~12周的初产妇120例,将120例产妇按分娩方式分2组,剖宫产组(51例),阴道分娩组(69例),选同期已婚未分娩妇女50名为对照组,观察3组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膀胱过度活动症及性生活质量的情况.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产妇发生盆腔脏器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及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及剖宫产组(P<0.05或P<0.01);阴道分娩组的产妇发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后性生活质量指标除3个月内性生活恢复率外,余项指标优于阴道分娩组(P<0.05或P<0.01).结论 阴道分娩与盆底功能失调有关,产时应注重盆底功能的保护,避免产道损伤,产后及早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降低盆底功能失调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阴道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在阳春市人民医院产科中心分娩的120例初产妇展开研究,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为阴道顺产,观察组采用剖宫产,两组均在产后第6周进行早期盆底功能检查,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尿失禁、阴道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膀胱颈与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间的垂直距离(BSD)高于对照组,膀胱尿道后角(RA)、膀胱颈移动度(BN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顺产对于盆底功能及盆腔结构的不良影响大于剖宫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更高,而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阴道顺产、剖宫产初产妇的盆底功能,剖宫产初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4.
赵永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211-22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期间在该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12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1例与阴道顺产组89例,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法测定盆底肌力。结果:阴道顺产组肌力≤3分者占阴道顺产组的79.77%(71/89),肌力≥4分者占20.23%(18/89),平均肌力评分(3.42±1.29)分,剖宫产组肌力≤3分者占剖宫产组的48.39%(15/31),肌力≥4分者占51.61%(16/31),平均肌力评分(4.21±1.32)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所影响,产妇盆底功能会有所下降,阴道分娩较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因此建议分娩后产妇在早期即应进行盆底功能锻炼以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无锡市产科子宫切除的临床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无锡市7例产科子宫切除病例。结果 2007年无锡市产科子宫切除发生率为0.012%(7/56410);其中,阴道分娩子宫切除发生率为0.006%(2/33108),剖宫产分娩为0.021%(5/23302),剖宫产子宫切除率高于阴道分娩子宫切除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1,P=0.217);宫缩乏力导致的产科出咀是子宫切除的首要原因。结论 加强健康宣教,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宫缩乏力导致的产科出血的发生,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下女性盆底功能经会阴盆底超声进行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分娩后的产妇200例进行研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2组,阴道分娩组75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25例,均利用经会阴盆底超声进行盆底功能的评估,分析结果。结果:阴道分娩组Ar、As、Dr、Ds、θ、UVJ-M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P0.05,静息状态下、张力期两组CV-VD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张力期ARJ-VD两组差异明显,P0.05,静息期ARJ-VD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分娩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50.67%,选择性剖宫产产妇为16.80%,P0.05。结论:阴道分娩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近期的影响要大于选择性剖宫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第二产程时间对分娩镇痛辅助自然分娩的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于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进行分娩镇痛辅助自然分娩的168例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根据第二产程时间分为产程正常组(122例)和产程延长组(46例),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发生率与分级、盆底肌阴道压力、盆底肌力损伤和盆底肌肉疲劳度。应用线性相关分析产妇盆底肌阴道压力与第二产程时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产程正常组产妇SUI和POP的发生率(5. 74%、6. 56%)低于产程延长组(15. 22%、19. 57%),产程延长组的盆底肌阴道压力低于产程正常组,肌力损伤的比例和盆底肌肉疲劳度高于产程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产妇I类和II类盆底肌阴道压力与第二产程时间呈负相关(P 0. 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新生儿体重和第二产程时间是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第二产程延长可降低产妇盆底肌阴道压力,加重盆底肌纤维损伤和疲劳度,增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3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按照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次数分为第二次剖宫产分娩组、第一次剖宫产分娩组、第一次阴道分娩组。3组产妇均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并联合Kegel运动锻炼盆底肌肉。比较3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Ⅱ类肌纤维的最大值变化及上升时间、Ⅰ类肌纤维平均值变化及变异性。观察研究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临床疗效。结果两次剖宫产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经过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后,其Ⅰ类肌纤维平均值明显增加,但是变异性没有明显改变,Ⅱ类肌纤维最大值显著降低,其具体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第一次阴道分娩产妇治疗前有196例,完整参与整个治疗的产妇有81例。第一次阴道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经过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后,其Ⅰ类肌纤维平均值明显增加,但是变异性没有显著改变,Ⅱ类肌纤维最大值显著增加,其具体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第一次剖宫产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治疗前有85例,完整参与整个治疗的产妇有28例。第一次剖宫产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经过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后,其Ⅰ类肌纤维平均值明显增加,但是变异性没有显著改变,Ⅱ类肌纤维最大值显著增加,其具体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对第一次剖宫产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和第一次阴道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有效果,对第二次剖宫产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无明显效果。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后,盆底肌Ⅰ类肌纤维平均值、变异性,Ⅱ类肌纤维最大值,测试上升时间均显著增加,即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可修复受损害的盆底肌,改善产妇的临床症状,使盆底肌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产前、产后连续盆底肌锻炼干预对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妇产科产检、分娩的孕产妇150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A组)106例与剖宫产组(B组)44例;根据产前、产后是否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防治将A组分为干预组(Aa组66例)与未干预组(Ab组40例),B组亦分为干预组(Ba组19例)与未干预组(Bb组25例)。产后6周、12周对以上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产后6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均显著高于Bb组(P0.05),但两亚组患者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12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Bb组(P0.05)。(3)产后12周Aa组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P0.05);Ba组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Bb组(P0.05)。结论围产期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顺产和剖宫产后盆底肌功能,有助于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生物电刺激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本院2016年9月—2018年5月收治的20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分组,经阴道分娩并接受盆底康复训练(54例)、联合生物电刺激(50例)组,剖宫产盆底康复训练(50例)、联合生物电刺激(52例)。对比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联合生物刺激组高于盆底功能组,总肌电值、I与Ⅱ类肌纤维肌电值、II类肌纤维疲劳值各组均优于治疗前,且阴道分娩孕妇联合生物电刺激组最优(P0.05),而I类肌纤维疲劳值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③阴道静息压、收缩压阴道分娩孕妇组低于剖宫产(P0.05),且阴道分娩联合生物电刺激组最优(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程度高于剖宫产产妇,而盆底康复联合生物电刺激治疗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均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且均优于单独盆底康复,且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恢复情况优于剖宫产产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