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MRI检查对眼眶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眼眶肿块共89例,男35例,女54例。常规MRI检查后采用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获得动态增强曲线(TIC),计算峰值时间(Tpeak)、最大上升斜率(Slope)、流出率(WR)、最大强化率(ER)等参数。结果64例良性肿块中有48例的动态增强曲线为A型,25例恶性肿块中有17例的动态增强曲线为C型。良、恶性肿块总体比较,良性肿块的Tpeak值大于恶性肿块(P<0.01),WR和Slope值低于恶性肿块(P<0.01),ER值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腺区、肌锥外间隙及肌锥内、外间隙的良性肿块的Tpeak值均大于恶性肿块(P<0.05),Slope、WR值均低于恶性肿块(P<0.05)。肌锥内间隙良、恶性肿块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眼眶良、恶性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肿块性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MRI表现,并与非肿块样强化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鉴别,以提高二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非肿块性GM的MRI表现,并与22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的MRI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非肿块性GM与非肿块样强化DCIS均可表现为边界不清,呈节段性强化,与DCIS患者比较,GM患者病灶形态多为不均匀强化伴多发环形强化、毛刺征少,乳头内陷比例、ADC值明显升高(P<0.05);GM患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以Ⅰ、Ⅱ型多见,DCIS以Ⅱ、Ⅲ型多见,分别占87.5%、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肿块性GM与非肿块样强化DCIS在影像学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相似之处,而多发环形强化、毛刺征、乳头内陷等形态学特征,有助于非肿块性GM与非肿块样强化DCIS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乳腺癌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的形态学及增强曲线特征,分析动态增强参数与乳腺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乳腺癌患者30例为观察组,乳腺良性占位患者3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乳腺DCE-MR。观察其MR动态增强表现及动态增强扫描-时间曲线特征,测量和比较两组MR动态增强参数最大增强线形斜率(SS)、增强峰值(PH)及信号强度峰值时间(Tpeak),并观察SS、PH及Tpeak与乳腺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病灶MR动态增强显示不同程度强化,12例呈均匀性明显强化,11例呈不均质性明显强化,5例呈边缘性强化,3例呈不均质性轻度强化;动态增强扫描-时间曲线显示22例呈速升速降型,8例呈速升平台型。观察组MR动态增强参数S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peak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MVD均值为42.3±1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3±3.6(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DCE-MR参数SS、PH与MVD呈正相关(r=0.723,0.636),Tpeak与MVD呈负相关(r=-0.546)(P0.01)。结论乳腺癌病灶MR动态增强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量化测量指标可以间接反映MVD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糖类抗原(CA)153、癌胚抗原(CEA)对乳腺癌及肿块型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1年10月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55例乳腺癌及48例肿块型PC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乳腺癌及肿块型PCM的MRI形态学表现。比较乳腺癌及肿块型PCM的DCE-MRI、多b值DWI参数。比较不同b值对乳腺癌、肿块型PCM的诊断效能。比较乳腺癌及肿块型PCM患者的血清CA153、CEA水平。探讨DCE-MRI、多b值DWI结合CA153、CEA对乳腺癌及肿块型PCM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乳腺癌与肿块型PCM在病灶边缘、有无导管扩张、强化方式及TIC曲线类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值均比肿块型PCM患者更高(P<0.05)。在相同b值时,乳腺癌的ADC值均低于肿块型PCM(P<0.05)。乳腺癌、肿块型PCM的诊断效能在b值为1000s/mm2时最佳。乳腺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5月于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9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分析HER-2阳性与HER-2阴性患者的形态学特征、肿瘤大小、峰值时间、ADC值间的差异。结果49例患者中HER-2阴性30例(61.22%),HER-2阳性19例(38.78%);HER-2阳性与HER-2阴性在病灶分布特征及强化特征MRI征象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患者肿瘤(6.12±1.53)cm明显大于HER-2阴性(4.34±1.47)cm,峰值时间(2.46±0.78)min明显低于HER-2阴性(3.19±0.36)min,ADC值(1.10±0.48)×10^-3mm^2/s明显高于HER-2阴性(0.91±0.35)×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征象提示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HER-2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峰值时间及ADC值相关,可间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肺门肿块良、恶性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能力,以提高恶性肿瘤早期检出率,减少误诊和不必要的切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病理等证实的肺门肿块病例50例,比较各类肿块的CT形态学特点、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变化特点等,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来作出肿块良、恶性的推断。结果(1)恶性肿块:大小>30mm;形态上有分叶及毛刺等;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随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2)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具有更早期、更高水平的强化。结论大部分肺门肿块可以通过其CT形态学特点进行鉴别诊断,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增加部分不典型肺门肿块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陈小芳  施蒋巍  沈莉 《右江医学》2009,37(6):697-699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18例(20个病灶)使用SIEMENS AVANTO1.5T MRI对乳腺肿块感兴趣区求得的ADC值,然后行动态增强扫描,获得第一分钟强化率及曲线类型。结果16个(16/20)肿块见"毛刺征",8个(8/20)肿块见"分叶征"。第一分钟强化率为(74.1±9.6)%。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Ⅲ型12例(12/20),Ⅱ型8例(8/20)。6个肿块(6/20)见环形强化。肿块ADC值为(1.121×10-3±0.17)mm2/s。结论动态增强MRI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动态增强表现与ADC值的相关性.方法 对比20例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与55例非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磁共振检查,分析其影像特点(病灶是否为肿块型,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强化情况、时间信号强度曲线,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与非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在形态、边缘、强化特征、ADC值存在差异,在是否为肿块型、病灶大小、TIC曲线形态方面不存在差异性.结论 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ADC值相对较高,形态不规则、边缘不规则,强化不均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DW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DCE MRI)对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none-mass enhancement, NMLE)的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个乳腺NMLE病灶,比较良恶性组间强化分布、内部强化特征、动态曲线模式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绘制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估ADC值的诊断效能、确定最佳诊断分界点。应用多因素分析探讨表现为NMLE的乳腺恶性病变的磁共振影像特征。结果 良恶性组间病灶的内部强化特征、动态曲线模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段样分布(P=0.01)、病灶内ADC值<1.2×10-3mm2/s(P<0.001)提示其为乳腺癌。段样分布的诊断灵敏度(sensitivity, Se)、特异度(specificity, Sp)、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分别为73.1%、87.0%、86.4%、74.1%。以ADC阈值为诊断标准,其Se、Sp、PPV、NPV分别为: 84.6%、91.3%、91.7%、84.0%。当NMLE表现为段样分布且病灶内ADC值小于1.2×10-3mm2/s时强烈提示其为乳腺癌,PPV为92.9%。结论 DWI联合DCE MRI对于表现为NMLE的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张佳  郭启勇  梁长虹  张伟  刘伟 《广东医学》2008,29(12):2043-2044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肿块样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的形态、边缘特点、强化模式与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乳腺肿块样病变行M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所得病例样本再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二者对比研究。 结果 良性结节样病变MR表现边缘光滑,呈多种模式强化。病理显示当细胞增生活跃时,MR增强扫描可呈明显强化。囊性病变呈(不)规则环形强化。脓肿的MR显示病灶内不规则间隔,与病理显示病灶内小叶结构破坏,坏死腔形成相关。瘢痕组织无强化。在恶性肿块样病变中,浸润性导管癌MR主要表现为由边缘向中央强化,病灶周围可见毛刺影。病理显示癌巢呈出芽状生长,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形成毛刺。浸润性小叶癌表现为不均匀边缘强化,中央轻度强化。病理显示瘤巢中央见大量粉染无结构物质。导管原位癌MR检查呈分支状强化,病理显示导管上皮明显不典型性增生。 结论 肿块样病变MR检查呈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无明显强化及轻度强化(病灶间隔不强化)者强烈提示病变为良性。MR增强扫描肿块呈毛刺状边缘强化或不规则强化者高度提示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的病变强化特征对于乳腺肿块样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 乳腺肿块 增强磁共振 结构特征 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曲线(TIC)类型和弥散表观系数(ADC)值在乳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4年5月间经病理证实的107例乳腺疾病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灶进行TIC类型分析及其ADC值的测量,并与对侧乳腺的相应正常区域做对照,探讨TIC类型与ADC值在乳腺癌病理分级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08个乳腺病灶经病理证实良性病变49例,恶性病变59例,其中36例具有病理分级。良性病变曲线分布Ⅰ型33例、Ⅱ型8例、Ⅲ型8例,恶性病变曲线分布Ⅰ型12例、Ⅱ型14例、Ⅲ型33例,乳腺癌Ⅰ级8例、Ⅱ级21例、Ⅲ级7例,TIC类型分布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病理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乳腺与不同病理分级乳腺癌ADC值多组间两两比较,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89±0.061)×10-3 mm2/s,乳腺癌病理组织Ⅰ级为(1.09±0.122)×10-3 mm2/s,乳腺癌病理组织Ⅱ级为(0.579±0.067)×10-3 mm2/s,乳腺癌病理组织Ⅲ级为(0.203±0.648)×10-3 mm2/s,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与其呈负相关(r=-0.969,P=0.000)。结论 TIC类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乳腺癌的ADC值可以预测乳腺癌的恶性程度,但MR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对乳腺癌病理分级的预测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1.5TMRI动态增强扫描及DWI与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 B-2)、增值细胞核抗原(Ki-67)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及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2例,102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行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检查,获得病变的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及ADC值,在患者术后检测病理标本,包括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情况与免疫组化指标(ER、PR、Ki-67、Cerb B-2)等,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形态学和动力学参数、ADC值与乳腺癌免疫组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1)102例乳腺癌患者中,80例患者为浸润性导管癌,以不规则形患者多见,动态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者51例,Ⅲ型TIC者69例。患者平均SER值为(123.54±43.52)%,平均最大增强斜率值(0.95±0.46);(2)边缘状态、最大增强斜率、TIC在各项指标中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形态和肿瘤大小(P0.001)呈正相关性;ER、PR(P=0.012,P=0.045)与肿瘤形态呈负相关性;组织学分级(P=0.011)、ER(P=0.014)、PR(P=0.009)与内部强化特点呈现负相关性;信号增强率与肿瘤大小(P=0.016)、淋巴结状态(P0.001)呈现负相关性。结论 MRI动态增强及DWI扫描的形态学和动力学参数与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根据肿瘤形态、内部强化特点及信号增强率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结节病变的MRI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71例,均经过病理证实结节状病灶,术前均进行MRI多参数成像,选取动态增强(DCE-MRI)和DWI数据进行分析,经处理得到:时间-信号曲线(TIC),达峰时间(Tpeak),峰值强化率(PER),峰值(SImax)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结合形态学特征:边缘毛糙、环形强化、边缘毛刺征及分叶征进行分析。  结果  恶性病灶43例,良性病灶 28例。TIC时间-信号曲线Ⅰ型22个,以良性为主17例,恶性5例;Ⅱ型35例,恶性为主24例,良性11例;Ⅲ型14个,均为恶性;良、恶性病灶TIC曲线类型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恶性病变的峰时(Tpeak),峰值强化率(PER),峰值(SImax)及ADC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边缘毛糙33例,均为恶性;环形强化24例,良性5例,恶性19例;毛刺征29例,均为恶性;有分叶征42例,良性7例,恶性35例。良恶性病灶形态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血流动力学参数、ADC结合形态学特征对乳腺结节状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癌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7例超声BI-RADS®分类3或4类的乳腺小肿块
(直径小于等于10 mm)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块及其周边在超声造影全程中的强化范围、强化类型、强化方式,并应用时
间一强度曲线(TIC)分析TIC曲线类型、肿块增强模式、基础强度、峰值强度、强化强度、上升斜率、强化强度指数以及曲线类型,
分析上述结果在良恶性肿块间的差异。结果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以及峰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t=-2.310、-2.592、-2.127,P=0.021、0.010、0.033);强度差值及上升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2、-3.388,P=0.001、
0.001)。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TIC 曲线类型、强化方式、强化类型以及强化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
声BI-RADS®分类3或4类且病灶直径小于等于10 mm的乳腺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在TIC曲线上差异主要表现在超声造影峰
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以及峰值时间等方面。更多乳腺增生结节超声造影表现为无明显强化,97.8%的无强化病例为乳腺良性
病变。有强化的乳腺结节中,乳腺恶性病变更多的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和快进慢出型,其中以快进慢出型多见;而良性病变更多
表现为慢进慢出型。乳腺恶性结节较多表现为强化范围大于二维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参数3.0T-MRI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人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均行乳腺MRI检查。根据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HER-2表达情况分为2组,其中HER-2阳性组34例,HER-2阴性组40例。比较2组在病人年龄、病灶长径、形态、边缘、强化方式、ADC值及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之间的差异性,并分析HER-2阳性乳腺癌MRI影像特征。结果HER-2阳性组年龄(49.59±9.30)岁与阴性组年龄(45.68±9.0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组病灶表观弥散系数值(1.01±0.23)×10-3 mm2/s高于阴性组的(0.90±0.16)×10-3 mm2/s(P < 0.0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63(95%CI:0.538~0.789)。HER-2阳性组病灶呈环形强化方式较阴性组多(P < 0.01),AUC为0.689(95%CI:0.567~0.811)。2组病例在病灶长径、形态、边缘、TIC曲线的MRI特征参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R-2阳性乳腺癌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病人术前评估、临床治疗方案制定、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DCE-MRI鉴别诊断(附4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ynamic enhanced MRI,DCE-MRI)对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19例,对DCE-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病灶形态学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intensitycurve,TIC),早期强化率。结果 30例乳腺癌中,形态不规则、有毛刺、边界模糊毛糙26例,强化方式多为不均匀或环形强化,TIC曲线多为III型和Ⅱ型。乳腺纤维腺瘤19例中,形态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光整,17例。强化方式多为均匀强化或无明显强化,TIC多为I型和IV型。乳腺癌和纤维腺瘤在形态学特征、强化方式及TIC类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CE-MRI依据病灶的形态特征、强化方式、早期增强率及TIC类型可以很好地鉴别乳腺癌和纤维腺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MRI动态增强曲线( TIC)类型、弥散表观系数( ADC)值与免疫组化标志物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搜集乳腺病例43例,全部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 DWI),测其TIC类型及其ADC值,且所有病例做病理和肿瘤指标Ki-67的免疫组化,并统计分析TICⅡ、Ⅲ型曲线类型及ADC值与Ki-67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乳腺癌ADC值越低,其Ki-67表达越高; TIC曲线类型Ⅲ型者Ki-67表达较Ⅱ型者阳性率高。结论 TIC类型及ADC值与Ki-67的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评估乳腺癌预后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子宫肉瘤与变性子宫肌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子宫肉瘤和32例变性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增强MRI检查,比较两组成像特点,分析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并观察不同子宫肉瘤间的差异。结果术前MRI检查显示子宫肉瘤确诊率100.0%,变性子宫肌瘤者确诊率9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肉瘤组ADC值(0.84±0.08)10~(-3)mm~2/s,TTP值(43.85±5.13)s,MCER(241.63±43.65),明显低于变性子宫肉瘤组(1.42±0.15)10~(-3)mm~2/s,TTP值(54.26±4.53)s,MCER(143.14±16.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肉瘤组21例TIC呈Ⅰ型,2例Ⅱ型,1例I型;变形子宫肌瘤中,26例TIC呈Ⅰ型,6例呈Ⅱ型,无Ⅲ型T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肉瘤及变性子宫肌瘤者MRI图像均可呈现T2WI高信号,但子宫肉瘤者ADC值、TTP及MCER值均明显低于变性子宫肌瘤者,MRI可有效鉴别子宫肉瘤与变形子宫肌瘤,临床可结合不同MRI序列值进行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19.
陈博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2):138-141
目的 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对乳腺病变的诊疗实效性。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病变患者111例118个病灶,分别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A组)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B组)及联合检测(C组),对其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等进行分析。结果 肿块性病变中,肿块边缘、毛刺征、ADC值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不光滑、有毛刺、内部增强不均匀、廓清型TIC曲线为有显著意义恶性征象;形状不规则、平台型曲线有恶性倾向但不显著。非肿块性病变中,良恶性病变中T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廓清型TIC曲线为恶性征象;平台型曲线有恶性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OC曲线下面积值均数>0.9,明显高于单纯方法的B、C组,故诊断效能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性病变中,敏感度为80.3%(41/51),特异性为75.9%(22/29),准确性为78.8%(63/80);非肿块性病变中,敏感度为80.0%(20/25),特异性为76.9%(10/13),准确性为78.9%(3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对乳腺病变的诊疗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