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检验科采血室是门诊就医人员采集体检标本的主要场所,作为第一线工作人员承担着高风险、重责任、高负荷的工作。采血护士职业危害尤为突出,如何保护自己,防护工作很重要,现将危害因素从几个方面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采血室工作的13名护士,其中有3—5名护士在采血时有不同程度被针刺伤的记录,5—8名护士有运动功能性损伤症状(如:颈、肩、腰等疼痛)。  相似文献   

2.
<正>针刺伤在护理静脉穿刺操作中较为常见,针刺伤对于采血护士的危害相对更大,且易给护士带来极大的心理障碍。静脉真空采血的使用避免了采血护士与血液直接接触,使血源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1]。但采血护士在操作中仍不可避免受到针刺伤的威胁,因此需要一种静脉穿刺时的保护装置,更好地预防针刺伤的发生,为此特设计了一种采血针装置,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使用流动采血车街头采血是桂林市中心血站保障血液来源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采血车条件及人员所限,街头采血时对无偿献血人员的血型检验只做正定型,有可能造成血型误判.作者对本血站2010年流动采血车的血型初检错误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提供实际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3年我院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资料,并对在岗护士与临床实习护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执业阶段针刺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0.001);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占前3位的是处理针头、清理废物、回套针头,均超过了20%;发生针刺伤常见科室是内科、外科、急救中心,比例均超过了20%。结论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最高,应加强高危人群、重点科室的防护培训,规范护理操作、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积极处理针刺伤,有助于减少护理工作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丽娜  吕忠霞 《医学信息》2005,18(8):984-984
常规静脉采血,进针力向与血流力向一致,在静脉管腔较大的情况一下,采血针的刺入对血液影响不明显。如果穿刺的是小静脉,血流就会被采血针阻滞,针头部位就没有血流或血流不畅,不容易采足血量。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的关键是逆行穿刺,也就是针头指向远心端,针头迎着血液穿刺,针体阻止血液回流,恰好使针头部位血液充盈,更有利于采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在急诊科的针刺伤的案例,找出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提出应对的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职业暴露,减低急诊医务人员的受感染的机会.方法 通过对发生在急诊科各个环节的43例针刺伤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加强了职业防护,提出了减少针刺伤的方案和办法,减少了针刺伤的发生.结论 规范化操作可有效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高职护生生产实习中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云  杨艺  许苏飞  丛小玲 《医学信息》2009,22(12):2831-2833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及发生的主要环节:找出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提高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后的应对方式及自身所具备的防护意识等.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百分比描述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并按照百分比大小将导致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排序.结果经调查,在328名发生过针刺伤的护生中,大多数认为工作繁忙、粗心是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分别为67.1%和51.2%.结论应努力提高实习护士发生针刺后的应对方式及自身所具备的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简易自制新装置进行大鼠断尾采血的效果,建立一种安全、实用、可重复的大鼠采血方法。方法用塑料瓶、木板等制作简易方便的装置固定大鼠,对鼠尾清洗、水浴等合适处理后进行断尾采血。结果自制固定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1 d可对20只大鼠重复采血6次,出血量0.5~1.0 m L,无大鼠死亡及操作人员受伤等情况发生。结论应用自制大鼠固定装置大鼠采血,血量多、安全性好,是一种理想的大鼠断尾采血新装置。  相似文献   

9.
吴立新 《医学信息》2010,23(5):1201-1202
流动采血是为方便献血者而采用的一种现场采血方式.由于固定献血屋易受采血场所、环境及献血人数多种因素的影响,做好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保证血液质量,是采血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前,鉴定与计数T淋巴细胞的非特异性α醋酸萘酯酶检测,多用薄血片法,其优点是染色清晰,但由于血片上淋巴细胞数甚少,计数费时。也有用从静脉抗凝血分离的白细胞作涂片,但需静脉采血,不易被病人  相似文献   

11.
临床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中,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为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应树立防护意识,积极采取防护措施,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维护临床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血液流变学检测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血液流变学研究已成为临床医学及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 手段。其各项检测指标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进一步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可信的科学依据,我们把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几个易被忽略而又深有影响的诸多因素提出来进行阐述,以引起注意。1采集前的注意事项1.1空腹采血及忌食脂餐 血液流变性的测试应在早晨空腹采血,使所测的检验数值不受饮食的影响。对于特殊病人,如中风、心肌梗塞等急症,可不考虑空腹采血这一条件,但需注明是餐后几小时采血。采血前1…  相似文献   

13.
吴云 《医学信息》2019,(9):171-173
目的 探究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某单位同一天入职体检需要检测血常规的体检人员1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采血,观察组采用末梢采血。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中反应红细胞形态及数量、白细胞形态及数量、血小板形态及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RBC、HGB、HCT、MCHC、PLT较对照组高;而WBC、NE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H、MCV等余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采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较末梢采血更趋于真实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统计了51025人次采血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并就采集全血和机采成分血发生的献血反应和性别进行分组统计,对比分析.其中采集全血50193人次,占献血人数的98.4%;机采成分血832人次,占献血人数的1.3%.经过统计分析说明:献全血者与机采成分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献全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比例稍高.采血人员应充分了解献血者的身体状态,采血时做到态度和蔼、操作轻柔准确、全程密切观察并为献血者创造温馨舒适的献血环境;对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及时、认真处理,确保献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临床成分输血的推广,接近99%的全血被制备为不同的血液成分.采血后的多联采血袋通常使用重力离心法制备血液成分[1],离心后全血因各种成分的比重不同而分层,通过转移管转移到其它空袋制备成不同的血液成分.但由于受到采血袋材质的影响,离心过程中小部分红细胞粘附在采血袋转移管周边造成血浆的污染,血浆需要重复离心,影响血浆的质量和血液成分分离效率,是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文献报道采用水袋使血袋尽量饱满,对避免血袋挂血收到一定效果[2、3].我们通过实验证明:采用离心前挤压采血袋标本管近端和阻塞件位置的方法也可以明显减少离心时红细胞粘附在转移管周边的机会,提高血液分离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李桂芝 《医学信息》2007,(1):162-163
医院供应室护士,由于长期从事着回收、清洗污染后的医疗器械的工作,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锐器、利器、化学消毒液等割伤,刺伤及灼伤,严重的危害了供应室护士人员的身体健康。为此,供应室护士人员必须重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危害健康因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  相似文献   

17.
情绪不稳引起献血反应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文英 《医学信息》2008,21(3):349-349
在前来献血的健康人群中,有极少数人由于采血环境,服务态度,饥饿,紧张,情绪不稳等因素而引起各种轻重不一的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8.
医务人员由于职业原因引起可能致命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感染者多数为护士或临床实验工作者,暴露方式主要为暴露于病人的血液,多为针刺伤.而实习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足,操作生疏,发生针刺伤比率大,约40.3%.标准防护主张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和病人安全.我院从2001年7月起对实习护生进行上岗前标准防护知识及操作培训,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文善实 《医学信息》2010,23(18):3482-3483
要在采血者短暂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理解和关注采血者的感受给予病人人文关怀,改变了机械的采血护理操作观念,把采血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通过实践总结出采血时的各种问题,确定能使上肢肘窝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等浅表静脉有良好的充盈度的止血带张力,提高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学工程学系教授尾股定领导的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无需使用袖带,只需向皮肤照射近红外线、分析其波形就能测量出血压的新型血压计。此外,这种血压计不需要采血就能测定血糖。据介绍,这种血压计的工作原理是:近红外线会被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