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寰枢椎脱位是指枢椎齿突或寰枢椎纵韧带的完整性因先天畸形炎症或外伤等原因缺失后,寰枢关节出现异常对位,随着病程的延长附着于寰枢关节前面的肌肉韧带及关节挛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使用很大重量的颅骨牵引,也不能使寰枢关节充分复位,此时已形成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手术风险大,术后死亡率和致残率高.2006年5月23日我院实行了1例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髂骨取骨植骨术,手术成功,术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萍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283-1284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病例,是由于枢椎齿突或寰椎横韧带的完整性因先天畸形、炎症或外伤等原因缺失后,寰枢关节出现前脱位,随着病程延长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及关节囊挛缩导致颅骨牵引无法使寰枢关节充分复位。一旦发生可引起高位颈脊髓损伤与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手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惟一手段。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术中、术后会发生各种并发症,2005年7月~2008年6月我院对4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个性护理措施,无1例发生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脱位是上颈椎常见的损伤,是指枢椎齿突或寰枢椎纵韧带的完整性因先天畸形炎症或外伤等原因缺失后,寰枢关节出现异常对位[1].寰枢椎脱位临床分型可分为可复型、难复型及不可复型[2].常规使用头颈双向牵引也不能使寰枢关节充分复位,此时形成难复性的寰枢椎脱位,经口咽前入路手术是其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经口咽前入路具有术野显露困难、手术风险较大、术后并发症严重等缺点,故至今未能广泛开展.2012年1~7月我科对收治的10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患者,均在计算机导航辅助系统下行经口咽入路前路松解减压、同时一期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松解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的手术方法。方法:12例难复性寰枢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16-48岁。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6例,齿状突不连2例,横韧带松弛症2例,寰枕畸形1例。前路C1/C2松解,清除寰枢椎前方挛缩瘢痕组织或骨连接,后路PCF经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融合术。结果:术后11例获得复位,行寰枢椎复位固定术;1例行枕颈融合术。术后随访正常。结论:前路松解PCF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骨折脱位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5.
小儿寰枢椎关节的稳定几乎完全取决于该区的韧带结构[1],由于儿童期其韧带、肌肉较为松弛,头颈部受到轻微的外伤,较易引起寰枢横韧带、翼状韧带撕裂,形成寰枢关节不稳定,致寰枢椎旋转半脱位。另一种类型由于小儿抵抗力差继发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寰枢关节炎症,导致横韧带松弛,而引起寰枢椎旋转半脱位[2]。若发现处理不及时,会导致脊髓受压引起高位截瘫,因此应早期诊断,尽早治疗。一般采用牵引复位后用头颈胸塑料支架固定或H a lo架固定,重建颈部的稳定性。我科自2003~2006年共收治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的患儿15例,均采用了枕颌带牵引术复位后用…  相似文献   

6.
2009年5月,我们收治1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植骨TARP钢板内固定术,次日凌晨气管导管脱出声门,经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身高175 cm,体重62 kg,因寰枢椎脱位于2009年5月入院,入院检查示寰椎横韧带断裂,在全麻下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植骨TARP钢板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比较寰椎新型环抱钩棒内固定系统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因寰枢椎不稳行颈椎后路寰枢关节环抱钩棒内固定与钉棒内固定系统手术方式的患者进行比较。分为寰枢椎新型环抱钩棒内固定系统(A组)与钉棒内固定系统(B组),两组各2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或人工骨植骨。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JOA评分、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回访3个月、6个月、1年的JOA评分与植骨融合率、寰枢椎关节稳定性[测量寰齿前间隙(ADI)]情况。结果无1例患者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肺部、泌尿系、伤口感染,顺利出院。44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术后JOA评分、寰枢椎关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寰枢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相比,本术式操作安全简便,患者身体恢复较快;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植骨融合率较钉棒系统无明显差异;对寰椎后弓采用钩的固定,降低了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故该术式在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一种新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例,年龄10—72岁,平均32岁。病因有齿状突骨折、横韧带断裂、寰枢椎复合骨折等。结果:26例患者经3个月-2年(平均6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具有安全、术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后路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脱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是由于寰枢椎向前、向后脱位而引起上部颈髓受压,可使患者出现四肢瘫痪,甚至发生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枢椎齿状突或寰枢椎纵韧带的完整性缺失后,寰枢关节出现异常对位。随着病程的延长,附着于寰枢关节前面的肌肉韧带及关节挛缩,此时即使施加很大重量的颅骨牵引,也不能  相似文献   

10.
当枢椎齿突或寰椎横韧带的完整性缺失后,寰枢关节失去稳定性,寰椎会出现前移位[1].随着病程的延长,向前下方移位的寰椎最终固定在脱位的位置上.此时,附着于寰椎前面的前纵韧带、颈长肌、头长肌及侧块关节囊均会出现挛缩.  相似文献   

11.
寰枢关节是构成头颅旋转及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在一定方式的外力损伤下,可造成寰枢椎骨折和脱位[1]。诊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像学。X线对某些异常有肯定意义,CT十分适用于骨性结构异常诊断,而M R I则对于脊髓、脑干和小脑受压状态及内部改变描述较好,且对临床指导意义较大[2]。现本文就影像学对环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作以综述。1寰枢关节的解剖、功能及临床特点寰枢关节包括:寰枢侧方关节、寰枢正中关节。寰枢关节周围韧带包括: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寰椎横韧带、覆膜,另外还有寰椎后弓与枢椎椎弓之间的黄韧带[3]。寰枢间韧带均有防止寰枢关节前后脱位的作用,横韧带和翼状韧带均可防止寰椎过度前移,但以横韧带作用为主,而限制寰椎过度旋转的只有翼状韧带,没有限制其轴面旋转的骨性结构。在寰椎旋转时,寰椎关节面与齿突关节面对和面积减少,关节的稳固性下降,因此容易造成寰枢关节旋转脱位[4]。寰枢关节脱位病因包括外伤、先天发育异常、颈部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特发性等[5]。临床表现:由于椎动脉受到牵拉或者发生扭曲,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头痛、头晕、晕眩、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精神抑郁等症状,甚至发生猝倒;局部颈部表现为酸痛、酸困、肌紧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实践寰枢椎不稳定患行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融合手术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5例寰枢椎不稳定患围术期进行训练、评分、监护、观察处理。结果 5例患寰枢椎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融合,并能正常生活起居。结论 科学合理的围术期护理是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患恢复寰枢椎稳定,重新正常生活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评估腰椎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结合后路固定在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4例患者因寰枢椎不稳于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接受寰枢椎固定及关节突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手术过程中,用peek腰椎融合器进行关节突关节的撑开。随访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畸形和融合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至少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平均VAS和JOA评分分别是(8±0.82)分、(13±5.42)分、(1±0.82)分和(16±1.41)分;术后VAS及JOA评分较术前改善,术中及术后无血管、神经及感染相关并发症。术后12个月的三维CT显示,4例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腰椎peek融合器治疗寰枢椎脱位不影响手术疗效,且可减少传统关节突关节撑开方法导致的并发症,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4.
寰枢关节不稳需要手术行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目前内固定方式有寰枢椎后弓间植骨钢丝内固定、椎板夹固定和后路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内固定等.现在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及经侧块螺钉固定方法[1~3]也为部分单位所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寰枢椎病变合理有效的内固定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枕颈区域残存的运动功能。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技术对39例寰枢区病变患者,根据发病特点,病理解剖和CT三维重建分析:分别采用A:寰枢椎固定、B:寰枢椎固定+寰枢椎融合、C:枕枢固定、D:枕枢固定+枕枢融合、E:寰枢椎固定+枕枢融合、F:枕枢固定+寰枢融合、G:上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枕枢(寰枢)固定融合术等七种方法治疗。随访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患者采用A法15例,B法5例,C法4例。D法11例,E法2例,F法0例,G法2例。3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保留枕环关节21例,椎动脉破裂2例,环椎后弓断裂2例。术后X线片示寰枢椎完全复位36例,不完全复位2例,过度复位1例。术后3个月-2.6年,平均1.1年复查,枕颈部后方疼痛3例,活动受限21例,植骨融合失败1例。结论合理有限的内固定技术可使部分寰枢椎病变患者残存的上颈椎运动功能得到保护,尤其是枕环关节。部分患者取出内固定后可恢复枕环和寰枢椎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寰枢椎不稳使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处于危险状态,观察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恢复脊柱稳定性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01-10/2004-02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根据不同的病损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38例。齿突骨折26例,其中AndersonⅡ型19例(陈旧骨折9例,新鲜骨折10例),Ⅲ型7例(陈旧骨折6例,新鲜骨折1例);齿突游离小骨2例;寰枢横韧带断裂2例;Jefferson骨折4例;Ⅱ型Hangman骨折+Jefferson骨折4例。采用Apofix联合Magerl技术治疗AndersonⅡ型17例,Apofix治疗Ⅲ型和寰枢横韧带断裂9例,Axis或VertexC1,2侧块固定AndersonⅡ型骨折5例,Axis枕颈固定7例。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骨愈合情况、内固定有无松动及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愈合和脊柱稳定性情况:随访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无一例假关节形成。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本组患者术后并发感染3例,经清创后愈合,无一例因感染而取除内固定。1例术中损伤硬脊膜,术后经保守治疗而愈合。1例术后伴枕颈部麻木,3个月后缓解。椎动脉损伤1例,术中采用填塞止血,但术后无脑缺血等症状。所有患者无脊髓损伤、舌下神经麻痹或内固定断裂。有2例患者主诉旋转活动部分受限,约42°,为正常的70%,主要为陈旧骨折,没有完全复位所致。结论:对于寰枢椎不稳的后路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骨折和不稳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达到长期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上颈椎不稳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所组成的钉棒固定系统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1例寰枢不稳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男19例,女12例,年龄17~64岁,齿状突骨折22例(Anderson Ⅱ型16例、Ⅲ型6例),新鲜骨折15例,陈旧性7例;寰椎横韧带损伤2例,枢椎椎体血管瘤并寰枢不稳1例,Hangman骨折6例(Ⅱ型4例,Ⅱa型2例),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寰椎后弓、枢椎椎板植骨。结果 31例12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3~6个月X线片复查内固定位置良好,寰枢植骨融合,未发生螺钉松动、断钉现象,2例患者枢椎齿状突骨折给予C1~2椎弓根固定,未植骨融合,未加压,6~8个月取出内固定,保留旋转功能。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可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可使寰枢椎即刻得到坚强固定,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要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18.
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寰枢椎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CT重建技术在寰枢椎病变诊断及治疗观察中的应用。方法  67例寰枢椎病变患者 ,在常规轴位扫描的基础上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矢状、冠状或任意平面的重建 ,观察寰枢椎结构、关系 ;术后植骨融合 ;术后内固定位置等。结果  67例中 ,术前观察寰枢椎发育畸形及寰枢椎脱位 12例、寰枢椎骨折 9例、寰枢椎骨质破坏 10例 ;术后观察植骨融合2 0例、内固定螺钉位置 14例、手术切除范围 2例 ,均清楚显示。结论 CT重建技术能够提供寰枢椎各个角度的影像信息 ,对于寰枢椎各类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治疗观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评估应用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5例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的手术方法、复位效果、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38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2-18分,平均13.8分。其中有1例在置入椎弓根螺钉时一侧后弓破碎,直接将螺钉固定在寰椎侧块上,其余螺钉位置良好。寰枢关节复位满意。未发生神经血管并发症,无内同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全部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只要熟练掌握上颈椎解剖关系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效果肯定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寰枢椎不稳使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处于危险状态,观察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恢复脊柱稳定性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01-10/2004-02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根据不同的病损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38例。齿突骨折26例,其中AndersonⅡ型19例(陈旧骨折9例,新鲜骨折10例),Ⅲ型7例(陈旧骨折6例,新鲜骨折1例);齿突游离小骨2例;寰枢横韧带断裂2例;Jefferson骨折4例;Ⅱ型Hangman骨折+Jefferson骨折4例。采用Apofix联合Maged技术治疗AndersonⅡ型17例,Apofix治疗Ⅲ型和寰枢横韧带断裂9例,Axis或VertexC1,2侧块固定AndersonⅡ型骨折5例,Axis枕颈固定7例。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骨愈合情况、内固定有无松动及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愈合和脊柱稳定性情况:随访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无一例假关节形成。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本组患者术后并发感染3例,经清创后愈合,无一例因感染而取除内固定。1例术中损伤硬脊膜,术后经保守治疗而愈合。1例术后伴枕颈部麻木,3个月后缓解。椎动脉损伤1例,术中采用填塞止血,但术后无脑缺血等症状。所有患者无脊髓损伤、舌下神经麻痹或内固定断裂。有2例患者主诉旋转活动部分受限,约42&;#176;,为正常的70%,主要为陈旧骨折,没有完全复位所致。结论:对于寰枢椎不稳的后路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骨折和不稳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达到长期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