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附是莎草科植物,这种中药材是莎草的根茎。莎草为多年生草本,生长在山坡、草地等潮湿的地方。一年三个季节(春、夏、秋)都可以采摘到,通常在秋季采挖取其根茎,用火燎去须根然后晒干即可。香附的根茎形状为纺锥形,表面为褐色或者是黑褐色,长有纵皱纹(不规则),还有隆起的环节,质坚硬,经蒸煮断面角质样,颜色为棕黄色或者是棕红色;生晒者断面粉性,颜色为白色,内皮有明显的层环生长,中柱颜色为深色,点状锥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个大、质坚实、颜色为棕褐色、香气浓的是最好的。这种中药材归肝、脾、三焦经;主要功效为: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生品多入解表剂中,主要起到的作用是理气解郁;本文对香附的炮制和在临床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香附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对未孕大鼠离体子宫肌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inn.的干燥根茎.为常用中药,具有引气解郁,调经解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香附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莎草",至唐代后<越西木香本草>始称:莎草科植物,莎草名香附的干燥块茎.其味辛苦,甘平,入肝三焦经.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4.
天葵子为毛莨科植物天葵的干燥块根。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肿疔疮,乳痈,瘰疠,毒蛇咬伤。天葵子别名“千年老鼠屎”,其外形和颜色与常用中药香附相似,偶有误用香附作天葵子的现象发生。而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具有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胸脘痞闷,寒疝腹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天葵子与香附的功用相去甚远,决不能替代,故应将二者严格区分使用,以免影响疗效。现将二者生药学特征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和剂局方>中的香苏散,药仅六味,组织严谨.方中苏叶发汗解表,行气和胃;香附理气解郁;陈皮行气健胃,相配有解表宽中,舒畅气机的作用;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少佐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肌表.诸药配伍有发汗解表,理气和中的作用,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气滞的良方.笔者临床经过随证化载,治疗以呕吐、头痛头晕、胃痛、伏暑发热等为主的病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香附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茎,又名雀头香、香附子、香附米、雷公头,主产于我国的山东、浙江、湖南、河南等地,其中产于山东者又称东香附,产于浙江者又称南香附,品质较佳。祖国医学认为,其性味辛、微甘苦,归肝、三焦经,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香附内含有葡萄糖、果糖、淀粉、柠檬烯、芥子三烯、香附子烯、绿叶萜烯酮、香附醇、考布松、异考布松等成分,具有抗菌、镇痛和抑制子宫收缩的  相似文献   

7.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Cyperus rotundusL·)的干燥根茎,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莎草”,至《唐本草》始称“莎草根名香附子”,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制香料故名。被誉为妇科之要药,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之美称。现就以下几方面谈谈香附炮制工艺。1香附炮制历史沿革香附炮制方法大部分散见于历代医方本草中,早在南北朝便有“凡采得阴干,于石臼中捣之,切忌铁器”的记载[1];唐代始见有酒制香附,“捣熬令香,酒浸之”,“新水浸,石上擦去毛,炒黄”,至宋代,香附炮制有了较大发展,“用猪胆炒,令香”、“麦炒舂去毛”、“醋汤煎”、“…  相似文献   

8.
香附炮制工艺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附炮制工艺沿革周建芽詹秉复(江西省新干县人民医院新干331300)关键词香附炮制工艺历史沿革香附为莎草科植物(CyperusrotundusL)的干燥根茎,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莎草”,至《唐本草》始称“莎草根名香附子”,因其根相附连...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制备醋香附时 ,改用砂烫醋淬法炮制 ,省去了传统醋炙法中的拌制、闷润 (12h)等过程 ,而使操作显得省时、简便。且砂烫时有药材质地疏松、毛焦 ,醋淬时有醋易渗入等优点。结合上述特点 ,本文又对二者的浸出率、挥发油含量、油中主要成分α 香附酮及挥发油的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 ,进一步探讨了砂烫醋淬法制备醋香附工艺的可行性。1 材料1.1 样品来源香附购于本院药房 ,经鉴定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 usrotundus的干燥根茎。样品制备 :生香附 ,净香附 ,粉碎过二号筛 ,低温干燥至恒重。醋炙香附 ,净香附 ,加药材重量 2 0 …  相似文献   

10.
香附出自《本草纲目》,又名香附子、莎草根、三棱草根、香附米,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根茎。其性平,味辛、微苦、微甘,具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胸肋胀闷作痛、胃痛、腹痛、饮食积聚、月经不调、痛经等。现发现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宽,兹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一、理气解郁法理气解郁法适应于情志怫郁,木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机郁滞者。临床表现:腹部胀痛,走窜不定,甚则痛连胁肋及少腹。多因恼怒而诱发或加重,暖气、矢气则缓。伴易激动、焦虑、失眠、多梦,胸闷不适等症。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治宜用理气解郁法。方以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实、炒白芍、甘草、醋炒米壳、炒白术、茯苓、生地。胁肋痛著者加川楝子、元胡,少腹痛甚者加沉香、乌药、橘核,疼痛如刺、部位固定、舌质暗或有瘀斑者加炒蒲黄、五灵脂,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夜交藤、浮小麦,胸闷显者加瓜蒌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解郁理气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气滞证)患者,采用解郁理气汤加减治疗。结果 7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58例,占77%;显效17例,占23%;有效率100%。结论解郁理气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气滞证)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香附子为莎草科植物莎草 Cyperus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其功能主治为行气解郁 ,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 ,胸、胁、脘腹胀痛 ,消化不良 ,胸脘痞闷 ,寒疝腹痛 ,乳房胀痛 ,月经不调及经闭痛经。关于香附的化学成分研究已有较多报道 ,但尚未见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 (SFE)对其进行研究。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近十几年来已在精细化工、化妆品及食品研究等研究方面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长足进展 ,由于它具有操作温度低、分离效率高、无溶剂残留等特点 ,因此特别适合用于某些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我们应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 ,对…  相似文献   

14.
胃下垂是指胃的纵轴向下延长,胃的下极明显降低,甚至低达小骨盆腔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多见于妇女,其中多子女者更为常见,亦见于瘦长体型者.饮食不节,久病体虚,或情志失调,气郁胃脘,中气不足,症见胃缓而不约,脘腹胀满,嗳气不适,腹痛畅鸣,中医认为,本病多为中气不足,脾胃亏虚所为,当以益气升提,补中健胃;理气解郁,舒通积滞;化饮除湿,消食和胃;养阴生津,协调阴阳.  相似文献   

15.
香附挥发油药理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香附系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块茎,其挥发油含多种化学成分。文献报道,香附醇提取物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并能对抗去水吗啡引起的呕吐;香附  相似文献   

16.
安宫胶囊为临床应用多年的经验方 ,主要用于产后恢复、止血等症 ,疗效确切。此方由香附、益母草等中药组成。为了充分利用其有效成分 ,减少香附中挥发油的损失 ,本实验将香附中的挥发油提取并用β-环糊精 (β- CD)包合 ,再与其他药物一起混合制成胶囊[1] 。在制备工艺研究中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对香附挥发油 β- CD包合工艺进行了优选 ,确定最佳工艺。1 药品与器材香附购自武汉市药材公司 ,经湖北中医学院鉴定教研室陈科力教授鉴定为莎草科香附子 Cyperus ro-tundus Linn.的根茎 ,香附油 (自提 ) ,挥发油含量不低于 0 .5 %,密度为 0 .8…  相似文献   

17.
解郁散系著名中医学家施莫邦教授的经验方,临床疗效显著,长期服用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解郁散以四逆散加味而成,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加合欢花组成.研究发现四逆散有抗抑郁的作用,许多学者力求用现代实验技术来验证古代经方抗抑郁作用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8.
解郁散是著名中医学家施奠邦教授的经验方,临床疗效显著,长期服用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解郁散由四逆散加味而成,由柴胡、枳实、白芍、炙 甘草、合欢花组成.前期研究表明解郁散对慢性应 激抑郁大鼠模型有抗抑郁作用,对抑郁大鼠行为 和糖水消耗有明显改善,提取有效部位进行抗抑 郁作用筛选,发现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有较明 显的抗抑郁作用.本实验用解郁散正丁醇部位对 小鼠进行了抗抑郁研究,以揭示其抗抑郁的作用 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三期别浅深虚实酌肾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初期多实 ,重在治肝高血压病初期 ,多数为精神刺激、情志抑郁而诱发。因精神抑郁不舒 ,肝失疏泄 ,便可导致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 ,肝阳上亢 ,甚至肝风内动。整个病理变化过程 ,以实为主 ,病位在肝 ,均以头痛、眩晕为主症。临证宜分别采用疏肝、清肝、凉肝之法。疏肝法 :适用于初期不稳定型高血压患者。仅表现为头痛头晕 ,胸闷胁痛 ,精神不振 ,血压变化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舌苔薄白 ,脉沉弦。治宜疏肝理气 ,佐以活血解郁。方选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郁 ,枳壳、香附理气解郁 ,当归、芍药活血解郁 ,甘草缓肝调中。关于柴胡的应用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讨论中医辨证治疗呃逆.方法 根据诊断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结论 呃逆的治法,降气止呃,理气和胃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挟痰湿者,化痰除湿;并水饮者,攻逐水邪;兼气郁者,顺气解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