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致密储层岩性精准评价与油源精细对比是致密油和泥页岩油"七性"评价及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QP1井为例,采用厘米级、毫米级与微米级"三尺度"有机结合的岩性精细准确描述方法,对致密储层岩性精准描述评价结果表明,同一井段岩性条带由常规描述的11个,增加到厘米级精准描述的14个、毫米级精准描述的135个;不同沉积相砂地比三角洲外前缘相由常规描述的17.16%增大到精准描述的29.87%,三角洲内前缘相由45.29%增大到47.55%,滨浅湖相由6.53%增大到9.93%,定量评价了不同陆相沉积相致密储层岩性和储集性。在致密岩性精准描述评价基础上,建立了毫米级岩石样品精确取样及烃类分析技术,致密储层及毫米级样品油源精细对比及含油性评价表明,同一泥岩段及厘米-毫米级薄砂条中烃类特征类似,薄砂条与上下接触的泥岩可能构成生储盖组合;不同泥岩段烃类特征差别明显,其生油母质类型和成熟度接近;不同砂岩段储层烃类特征差别明显,与各自下伏泥岩段的类似,纵向上泥岩厚度2.9m、砂岩厚度1.1m即可构成生储盖组合,具有"下生上储"近源聚集的源储配置关系;指出了三角洲内前缘相为致密油,外前缘相为致密油和泥页岩油,滨浅湖相为泥页岩油勘探有利区的部署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尕斯库勒砂西区块N1—N21油藏Ⅺ、Ⅹ—Ⅸ、Ⅷ—Ⅵ、Ⅴ—Ⅰ油层组段沉积相特征、沉积体系展布及演化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砂西区块N1—N21油藏从下向上发育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整体为一套反旋回沉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砂西区块N1—N21油藏沉积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于Ⅷ—Ⅵ油层组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及构造高部位的河口坝、远砂坝微相砂体为该地区的主要储集体,Ⅴ—Ⅰ油层组发育的泛滥平原微相泥岩为该区的区域性盖层.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陇东华池油田延长组长3油层组形成于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不断向湖盆进积期,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洪泛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远砂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环境由三角洲前缘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复合式坝砂岩。沉积微相对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沉积微相控制着生储盖的组合;②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砂体的展布;③沉积微相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4.
山东东营凹陷永921地区沙四上亚段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扇三角洲是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永921地区沙四上亚段最发育的沉积相,也是最有利的砂砾岩储层。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粒度分析,并结合各类分析资料,认为该地区扇三角洲是受后退型盆地边界条件控制的退积型沉积层序。将沉积体内发育的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河道、辫状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6个微相,不同沉积微相内水动力条件、砂体类型不同,其岩性、粒度、分选、填隙物特征以及砂体的岩相组合、时空展布特征均不相同,结果导致不同微相内的砂体物性特征各不相同。分析了影响储层物性的各类因素以及生、储、盖成藏条件,认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河道和分流河口砂坝砂砾岩体储层物性最好,在空间上分布稳定,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尕斯库勒砂西区块N1-N^12油藏Ⅺ、Ⅹ-Ⅸ、Ⅷ-Ⅵ、Ⅴ-Ⅰ油层组段沉积相特征、沉积体系展布及演化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砂西区块N1-N^12油藏从下向上发育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一前缘亚相,整体为一套反旋回沉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砂西区块N1-N^12油藏沉积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于Ⅷ-Ⅵ油层组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及构造高部位的河口坝、远砂坝微相砂体为该地区的主要储集体,Ⅴ-Ⅰ油层组发育的泛滥平原微相泥岩为该区的区域性盖层.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带含油层系已成为吉林油田近期勘探方向。西部前缘带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包括前缘席状砂、远砂坝、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等。通过岩性、沉积构造、岩石结构、测井特征、粒度分析和砂地比等综合分析,探讨了各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的识别标志。应用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的识别标志,完成青一段二砂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分析出有3个物源:西部物源、西南物源和西北物源;席状砂、河口坝和远砂坝等三个微相带为油气聚集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7.
麻黄山西区长6~4+5油层组油气显示普遍,但试油水多油少,砂体展布及连续性不清。为搞清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展布及演化规律,通过岩心详细观察描述,结合测井资料,识别出6种沉积微相、10种沉积构造,总结出10种微相接触样式和5种沉积层序模式,分别代表不同的沉积相带。垂向表现为以反旋回为主,兼有短期正旋回的沉积特征;侧向河口坝(或分流间)与水下分流河道相间发育,河道砂体下部为“多而小,窄而薄”,上部为“少而大,宽而厚”。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的研究方法,将该区划分为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和前三角洲3个亚相带,内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为主;外前缘以远砂坝和席状砂微相为主;前三角洲以滨浅湖泥微相为主。根据现代沉积相模式,推测该区为建设性辫状河道 湖泊三角洲,其演化表现为3个阶段:初始发育期(长63),以前三角洲和三角洲外前缘相带为主;早中发育期(长62和长61),以三角洲内前缘及外前缘相带为主,各微相多为单期发育,交互沉积;中后发育期(长4+52和长4+51),主要发育三角洲内前缘相带,水下分流河道表现为多期叠加样式。  相似文献   

8.
川西洛带气田遂宁组沉积相及与储集物性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洛带气田上侏罗统遂宁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斜坡亚相和浅湖亚相沉积,并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和浅湖砂坝微相,其物源区为龙门山隆起区。砂体的展布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大多数含气和产气层均处于浅湖砂坝、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及远砂坝等有利沉积微相较厚的砂体分布范围内。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间的配置关系较好,浅湖砂坝与河口砂坝微相储层具有最优的储集条件。因此,寻找有利沉积微相内的优质储集砂体应为洛带气田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储层的微相砂体类型、几何规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基础。充分利用密闭取心资料,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沉积微相及其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体、分流间湾、水下溢岸砂体、重力流砂体、前三角洲泥等8种微相砂体。微相类型及其分布控制着油水井的产液及吸水能力,控制着注入水的地下运动方式,因此利用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对找准剩余油富集区及强化采油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双河油田核三段Ⅱ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储层的微相砂体类型、几何规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基础。充分利用密闭取心资料,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沉积微相及其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体、分流间湾、水下溢岸砂体、重力流砂体、前三角洲泥等8种微相砂体。微相类型及其分布控制着油水井的产液及吸水能力,控制着注入水的地下运动方式,因此利用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对找准剩余油富集区及强化采油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岩芯、薄片、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在识别各级次基面旋回界面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6个中期旋回,44个短期旋回,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在总结地球化学、岩性、沉积构造、电性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古生物化石、测井等资料,以识别沉积相标志为主,进行单井、连井及平面沉积相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咸化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岩性复杂多变,在机械、化学、生物等沉积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由细粒碎屑岩、泥岩、碳酸盐岩构成的混积岩层。芦草沟组发育上、下两个致密油甜点体,上甜点体(SSC37-SSC42)为咸化湖相沉积,微相类型以滩坝为主;下甜点体(SSC6-SSC17)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微相类型为席状砂、远砂坝等。利用开发试验区及水平井部署区的井多、井密的有利条件,对沉积相边界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平面微相的精细刻画,研究表明芦草沟组优质甜点以滩坝主体微相为主,主要集中发育在凹陷中心低隆起处。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口凹陷A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和沉积相分析,结合地震、测井、录井、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A区沙河街组三段发育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和湖泊相。沙三段下亚段沉积相特征在沙三段沉积时期具有代表性。沙三段下亚段主要储层沉积相类型为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扇三角洲相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由泥石流和水道沉积组成。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由近端坝和远端坝沉积组成。湖底扇相可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内扇主要由滑塌堆积和碎屑流沉积组成,中扇主要由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组成,外扇主要由浊流沉积组成。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靠近南部盆缘断裂发育扇三角洲相,向湖方向发育湖底扇相,向北逐渐过渡为湖泊相。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盆地明显为南陡北缓的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活动盆缘断裂控制了扇三角洲相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以岩心、录井、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高邮凹陷北斜坡戴二段沉积相类型、展布及其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在总结、比较各类型三角洲特征的前提下,认定北斜坡戴二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局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戴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各亚相、微相进行分析,划分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并针对各亚相对其包含的微相进行进一步划分。在综合考虑目标区域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对沉积相展布和演化进行分析,并对辫状河三角洲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长春油田C区块双阳组二段是主要勘探层段,双二段划分出5个砂组,其中Ⅲ砂组和Ⅳ砂组是主要产油砂组。通过沉积特征研究,认为双二段为扇三角洲沉积。Ⅰ砂组和V砂组是扇三角洲前缘沉积,Ⅱ砂组-Ⅳ砂组为扇三角洲平原沉积,砂体的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比较明显,砂体沿北西向展布。在明确该区地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认为大南凹陷具有供烃能力,双阳组是供烃层组,双三段暗色泥岩是区域盖层,17号断层及派生出的一系列近南北向正断层前期沟通油源、疏导油气,后期具有良好的封堵作用。C区块单井纵向上整体为油层-油水层-水层组合,上倾部位为油层,下倾部位为同层、水层。油水易于在构造圈闭范围内平衡,在-1 695 m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双二段为一个成藏体系,整体为断块类型油气藏。低渗-中孔、低渗-低孔、特低渗-低孔储层是剩余油主要分布区,剩余油的形成受相控和构造控的影响,主要发育在河道储层中。  相似文献   

15.
陆相致密油和页岩油同属低孔低渗油气藏,二者具有很大相似性,常具有共生关系,然而其成藏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加区分极易误导油气勘探.利用系统取心、测井、录井和各类测试化验分析资料,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孔店组、沙河街组,梳理致密油和页岩油的成藏条件及其富集规律差异性,进一步探讨致密油与页岩油勘探选区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从岩性上看,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多样,包括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致密火成岩等;页岩油气以细粒沉积为主,其矿物成分多样,岩性可细分为碳酸质页岩、长英质页岩、粘土质页岩、混合质页岩等.从物性上看,二者均为低孔低渗型储层,致密储层分先天致密和后天致密两类,主要发育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隙、裂缝等,多以微米级孔隙为主;页岩储层以先天致密为主,发育有机孔、粒间孔、页理缝、裂缝等,多以纳米级孔隙为主.从生烃运移过程来看,二者油气来源均与优质烃源岩密切相关,致密油岩层本身不生烃,原油依靠临近富有机质泥页岩干酪根生烃增压造成的源储压差,经历短距离运移与充注,源储压差高则充注程度高;页岩油本身即为生油岩,系已生成、尚未排出而滞留在页岩孔隙或裂缝之中的石油.从可压裂性上看,致密储层本身具有较好脆性,脆性条件不是致密油甜点的决定性因素,而页岩脆性因成分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关键因素.从勘探选区来看,致密油优势储集相带、优质烃源岩及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控制有利致密油富集区,"三明治"式最有利,源上源下次之;页岩油受成熟富有机质页岩及脆性岩相控制,强调在富含滞留烃中寻找具有较高脆性的页岩.   相似文献   

16.
华池油田H152区开发中后期储层地质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池油田H152区为低孔低渗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本文分析了华池油田长_3储层地质特征和沉积微相特征,认为其属于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沉积,并详细分析了区内出现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湾、河口坝、远沙坝和前三角洲泥等微相的岩性和电性特征.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微相,应用序贯高斯方法建立储层参数模型,为成功挖潜剩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盆地边缘地表剖面,以及元坝区岩芯的研究,发现须家河组并非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定的陆相沉积,而是海岸系统产物。须二段属潮控河口湾环境,包括冲积河道、潮汐—河流水道、UFR沙坪、潮汐沙坝、泥坪和盐沼等相。须四段属潮控三角洲环境,包括三角洲平原河道、分流河口潮汐沙坝、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泥坪与盐沼等相。这两种环境(沉积),都是海侵的产物,都是地史上的暂时现象。当其被充满时(海退),就变为潮坪—海岸平原环境,分别对应于须三段、须五段的细粒含煤序列。基于储层质量与原始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划分了5类储层相。根据我们研究安岳地区须家河组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勘探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松辽大型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前缘相储层结构模型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吕晓光  赵翰卿 《沉积学报》1999,17(4):572-577
松辽湖盆具有大、浅、缓、湖面波动迅速、波浪作用带宽和能量较弱的特点,形成了北部富有特色的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物。这一三角洲在垂向层序、骨架砂体类型、规模等诸多方面与海相三角洲相比都有很大差别,而更多的表现为浅水三角洲的特征。前缘相砂体具有明显的条带方向性,前缘相骨架砂体为水下河道沉积,缺乏典型的厚层反韵律的河口坝砂体。垂向上层序不连续,典型的三层结构特征不明显。在前缘相内可进一步划分出包括水下河道和席状砂组合的内前缘相沉积和以席状砂为主的外前缘相沉积。不同层段和亚相位置出现相应的砂体类型,每一类型砂体与泥岩在空间有规律的组合,形成了特定的储层空间分布结构,为储层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以砂体密度,夹层密度和有效砂岩系数等定量参数结合砂体组合形式,相带位置等成因特征,前缘相储层5类结构模型:即孤立水道型,叠加水道型,不稳定互层型,稳定互层型,孤立薄层型。  相似文献   

19.
根据岩芯观察并综合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资料结合物性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成岩作用、成岩矿物等进行了研究。根据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成岩矿物组合特征等,将研究区成岩相定性划分为不稳定组分溶蚀相、黏土矿物充填相、碳酸盐胶结相以及压实致密相四类。通过常规测井中对成岩相具有较高灵敏的伽马、密度、声波时差、补偿中子孔隙度、电阻率的测井曲线分析,利用密度-伽马交会图法进一步对四类成岩相进行定量划分,并建立研究区成岩相的测井定量识别标准。以华池地区城96井为例,其单井纵向的成岩相测井定量识别划分结果与取样点薄片鉴定结果、试油结论和物性分析等均具有良好的对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成岩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的研究,为后期致密油储层综合评价以及有利发育区带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