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宫颈癌相关的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与免疫逃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病原体。机体的免疫应答不能清除上皮细胞内整合感染的乳头瘤病毒,该病毒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原因。免疫逃逸是病毒自身因素和机体免疫因素综合的结果。病毒隐匿、病毒癌蛋白、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参与病毒的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双链闭环DNA病毒,主要引起皮肤黏膜的良恶性增殖性疾病,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已被证实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病毒进入人体后,机体启动固有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来清除病毒。树突细胞、朗格罕氏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抗原提呈、吞噬。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清除HPV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HPV也可以通过多种逃逸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清除,使得HPV感染持续存在,从而导致宫颈病变。因此,进一步深入明确机体感染HPV后所诱导的固有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免疫反应及免疫逃逸机制,对于下一步研发新药物、新治疗方法和新疫苗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HPV感染的机体免疫反应变化进行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 严重威胁广大女性的生命和健康.虽然引起宫颈癌的原因很多,但目前认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的根本致病因素.HPV通常在感染后能自行消失,只有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才是导致宫颈癌的根本原因.本文就HPV持续性感染与子宫颈癌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4.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诱发因素.预防性HPV疫苗是一种预防宫颈癌的新方法,其效果得到了多项临床试验的肯定.治疗性HPV疫苗的研发同样备受关注,目前治疗性疫苗的类型很多,但因其机制较复杂,大多仍处在实验阶段.  相似文献   

5.
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与尖锐湿疣、宫颈上皮瘤样增生和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由于该病毒尚不能在体外有效培养 ,所以限制了疫苗的研究进展。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体外表达的HPV病毒样颗粒 (VLP)成为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对VLP作为预防HPV感染疫苗的研究进展、VLP来源的镶嵌样病毒颗粒的相关研究和树突细胞在VLP免疫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尖锐湿疣、宫颈上皮瘤样增生和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由于该病毒尚不能在体外有效培养,所以限制了疫苗的研究进展。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体外表达的HPV病毒样颗粒(VLP)成为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对VLP作为预防HPV感染疫苗的研究进展、VLP来源的镶嵌样病毒颗粒的相关研究和树突细胞在VLP免疫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人乳头瘤病毒 (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具有严格宿主范围和组织特异性的 DNA病毒 ,主要感染人的皮肤或粘膜上皮细胞 ,引起感染部位发生良性和恶性病变。根据DNA序列的同源性组织特异性等 ,HPV可分为许多型别。目前发现的人乳头瘤病毒已超过1 0 0型 [1] ,其中感染人生殖道的人乳头瘤病毒有 3 5个型别 [1] ,根据其致瘤性不同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大类。高危 HPV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约 80 %的宫颈癌与四个型别的 HPV感染有关 ,分别是 HPV1 6、1 8、3 1和 45型 ,其中 50 %的宫颈癌与 HPV1 6感染有关 [1]…  相似文献   

8.
HLA与HPV相关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等肿瘤的高危因素,其致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机体HLA-I,Ⅱ,Ⅲ类分子表达异常与HPV相关肿瘤免疫逃避有关,可为宫颈癌、食管癌等肿瘤的病因学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常见,农村高于城市。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许多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pa 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HPV感染会引起宫颈发生各种程度不一的病变。现将HPV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1 6型 (Humanpapillo mavirustype 1 6 ,HPV1 6 )的感染与宫颈癌及人类许多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HPV1 6晚期基因L1 (Latergene ,L)编码病毒主要衣壳蛋白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1 ] ,保护机体不受同型别HPV的感染 ,体外实验也证明L1蛋白上存在有T细胞和B细胞免疫识别表位 ,是研制HPV预防性疫苗的重要靶抗原之一。自然感染的HPV1 6免疫原性低下 ,不能有效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通过DNA疫苗介导的免疫可望达到增强免疫、防治HPV相关肿瘤的目的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 ] 。本实验拟构建并…  相似文献   

11.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几乎所有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主要条件.γδT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细胞,是女性生殖器官上皮内淋巴细胞的主要成分.γδT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免疫监视和免疫调节等作用,是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间的桥梁.但某些肿瘤研究中也发现,γδT细胞同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促进肿瘤的生长.文献报道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着明显的γδT细胞浸润,且γδT细胞对宫颈癌细胞系有杀伤作用,这充分预示着γδT细胞在宫颈癌的发生中具有潜在的调节作用.因而研究γδT细胞抗HPV感染及其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乳头瘤病毒相关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多种恶性肿瘤关系密切。分了生物学的进展使人乳头瘤病毒血清学检查成为检测现存或既往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以及预警其相关恶性肿瘤的重要流行病学手段。本文就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的抗体反应与病毒DNA携带的关系,与宫颈癌等疾病的相关性,以及影响抗体反应的因素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具有严格宿主范围和组织特异性的DNA病毒,主要感染人的皮肤或粘膜上皮细胞,引起感染部位发生良性和恶性病变.根据DNA序列的同源性组织特异性等,HPV可分为许多型别.目前发现的人乳头瘤病毒已超过100型[1],其中感染人生殖道的人乳头瘤病毒有35个型别[1],根据其致瘤性不同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大类.高危HPV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约80%的宫颈癌与四个型别的HPV感染有关,分别是HPV16、18、31和45型,其中50%的宫颈癌与HPV16感染有关[1].因此,使用疫苗阻断病毒的感染能有效的减少宫颈癌的发病率.同时还能减少其它一些和HPV相关的肿瘤如:肛门、外阴及扁桃体的肿瘤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男男性接触者人乳头瘤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男男非政府组织招募志愿者,进行一对一访谈,并开展血清学检测及人乳头瘤病毒DNA分型.结果 被调查的283名男男性接触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率为10.25%,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为70.67%.按照HPV不同感染情况和感染H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过氧化物还原酶3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特点,以进一步探讨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过氧化物还原酶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特点.另外用含有人乳头瘤病毒16亚型E6/E7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宫颈上皮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过氧化物还原酶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过氧化物还原酶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细胞感染重组腺相关病毒前后过氧化物还原酶3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过氧化物还原酶3与高危型HPV感染以及宫颈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在官颈癌发病以后,由于肿瘤细胞内的活性氧族增多,导致过氧化物还原酶3的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都市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成都市体检的妇女149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HPV筛查,得出HPV的阳性感染率,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以及宫颈癌等妇科疾病之间的关系,同时对HPV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490例妇女中192名妇女为HPV阳性,HPV的阳性感染率为12.86%.HPV阳性妇女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以及宫颈癌的发生率分别为41.67%、20.31%和8.69%,显著高于非HPV阳性妇女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以及宫颈癌的发生率7.01%、1.93%和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常被动吸烟与熬夜、初次性行为年龄小以及首次妊娠年龄早以及有宫颈癌家族史是HP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成都市妇女HPV阳性感染率较高,应当引起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应该针对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展开宣传和教育,以便降低妇女HPV的感染、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范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目前认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而早期基因E6、E7是HPV致癌机制研究中的重点。体内体外实验均表明E6、E7是细胞转化所必需的,尤其是在高危型HPV感染机体时,E6结合并灭活肿瘤抑制因子p53、E7结合并降解抑制蛋白pRb,最终导致细胞无限分裂而不发生凋亡。E6、E7分别与抑癌蛋白p53、pRb相互作用的模式为人乳头瘤病毒致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us,HPV),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一种DNA病毒,是促使子宫内上皮样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1-4]发生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在我国,宫颈癌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和健康,因此,对HPV感染的检测、基因分型对临床宫颈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从HPV分型检测方法的角度出发,对HPV基因的检测和分型方法如核酸杂交、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等,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进一步建立可靠、简便、快速的HPV检测、定量、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成诚  李珣  李明  蒋洁 《医学信息》2018,(19):40-43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关系密切,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是引发CIN及子宫颈癌进展和复发的重要病原学因素。本文从药物、物理、手术及综合治疗等方面对宫颈HPV感染的治疗进展进行讨论,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环状双链DNA病毒,具有高度宿主细胞特异性,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1].根据感染后诱发病变的不同,嗜黏膜型HPV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低危型HPV感染则与肛门生殖道良性病变和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低度病变等疾病有关,高危型HPV感染可引发宫颈癌和肛门癌等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