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大核心内涵之一,探索构建行之有效且具长江流域特色的纳污红线管理制度体系,对于提高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在深入分析长江流域实施纳污红线管理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长江流域实施纳污红线管理的总体构想,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对于完善长江流域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管理体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官厅流域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并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是当前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在分析官厅流域水功能区水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官厅流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同时提出官厅流域水功能区实施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技术举措.  相似文献   

3.
建立长江流域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大力推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纳污红线也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长江流域,需要按照法规要求加强水功能区划规划论证成果的报批工作,形成具有约束力的纳污控制指标和限排意见,建立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的监测、评价、考核体系等。在制定流域开发规划时,要转变规划思路,保障河湖生态健康,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最终实现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建立并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制度是当前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本文针对珠江流域片已开展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的相关工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珠江流域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今后可开展的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实施流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流域水资源“三条红线”监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该项任务。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施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提出要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功能区纳污量,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介绍了使用欧洲流域水质模型(CC+PLAS)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制定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为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提供决策支持。此模型将我国计算纳污能力和污染物入河量控制的方法与欧洲用于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质模型理念相结合,综合考虑影响河流水质的各种因素,对多种不同设计流量下的纳污能力进行核定,对不同污染入河量控制方案产生的水质效果进行测试,使污染入河量控制方案具有广泛的操作性和灵活性,推动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的有效落实。此模型同时为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提供一种方便科学的计算工具,为实现2015、2020、2030年水功能区达标率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浅析沧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并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是当前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总结分析了河北省沧州市已开展的相关工作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沧州市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今后应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16,(11):71-74
为进一步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内涵,支撑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层次分析法,从水量、水质和水生态三者统筹保护的角度,建立了包括最小生态流量满足程度、敏感生态需水满足程度、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使用率、富营养化指数、鱼类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指标体系。结合国家和区域实际要求,确定了各指标的阶段性目标。根据目前我国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南水北调水源区限制纳污红线的分级考核框架。  相似文献   

9.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指标体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介绍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背景和必要性,在分析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内涵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指标的确定依据以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评估体系内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技术体系,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对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批复的《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提出“严格控制水功能区纳污总量,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和“建立流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要求。规划通过实施纳污红线管理,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逐步实现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介绍了黄河流域水功能区的概况及水污染现状,提出了水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①统筹协调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②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③全面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④完善水资源保护、水质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⑤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黄河潼关—小浪底河段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黄河干流潼关—小浪底河段 1999年 1月中旬以来的严重污染状况 ,指出其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污染物主要来自渭河、汾河、涑水河等支流及入黄排污口。造成这次污染的主要原因除黄河流量小等自然因素外 ,还有流域省 (区 )水污染治理不力、污染治理严重滞后等人为因素。针对目前黄河流域水污染状况及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立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黄河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体制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质量实施保护性管理 ,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13.
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所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形势,以海河流域下游平原地区为例,探讨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综合整治的管理对策:①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管理中实现水量和水质的统一;②在进行跨区域调水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能耗低、水耗小、排污少"产业,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③统筹区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工作,实现"分质供水"和"梯级利用";④加强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为保护保山市东河水环境打下基础,采用流域内北庙和柯街水文站的水文水质监测资料,运用水质分析模型分析了东河目前的水环境容量与水污染现状,并与区内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河目前水质未达到水功能区的水质控制目标,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和总磷。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保山市东河的水污染控制措施,以期对保山市水污染控制提供支持。 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与污染控制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即农业、城市非点源污染研究总体不多,自主研发模型少见、控制管理措施单一、新型污染物研究不足等.未来黄河流域地区需加大基础数据的监测,加强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建立非点源污染数据库;进一步对非点源污染机理...  相似文献   

16.
自净需水量是环境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接纳合理污染物量所对应的、河流必须蓄存的满足良好水质要求的最小水量及水量过程。本文通过建立黄河自净需水量模型,分别对黄河花园口以上河段以及利津断面的自净需水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现状入黄城镇点源超标排放、入黄支流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实现黄河水质目标所需的稀释水量较大,黄河现状水资源无法满足要求;在入黄城镇点源达标排放、入黄支流实现入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前提下,黄河自净需水量随季节年内变化整体不大,枯水低温期所需自净需水量稍高,其中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能够基本满足黄河自净需水量,但青铜峡、石嘴山、潼关等污染严重河段所需自净需水量仍然较大,对应最枯月平均流量保证率介于8.5%~87%之间。  相似文献   

17.
基于R-ET融合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黄河流域存在的实际引黄耗水总量超过年度分水指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分析其原因在于水资源管理主要侧重于供水管理,调控的是取水量,忽视了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循环转化与消耗,因此提出基于R-ET(Runoff-Evapotranspiration/径流—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融合的新型水资源管理模式,以"耗水"管理替代"取水"管理,控制区域ET从而实现真实节水。以黄河流域兰州至头道拐区间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各分项ET(Evapotranspiration/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调控的可行性,提出了4种节水方案,可使引黄水量从无节水的98.6亿m3减少至42.96亿m3,从而达到了降低该区域实际耗水量的目的。该管理模式有利于完善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为黄河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体现终极目标的4个主要标志。该标志可以通过减少入黄泥沙措施的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黄河河口治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等途径得以实现。"三条黄河"建设是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月中旬以来,黄河干流潼关—小浪底河段遭受严重污染,龙门以下河段水质均超过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污染物主要来自渭河、汾河、涑水河等支流及入黄排污口。造成这次污染的原因除黄河流量小等自然因素外,还有流域内各省(区)水污染防治不力、污染治理严重滞后等人为因素。这次污染严重影响了沿黄城市生活和生产供水。因此,建议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加强黄河水资源保护法规建设,将黄河列入全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点,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20.
浅析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黄河水资源的特点与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缺水形势严峻、部分地区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中游干流河段水库调节能力不足、水资源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主要问题,探讨了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点及其该系统对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影响、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以及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