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法制革新的需要,借助于翻译介绍,清末从日本大量引入了大陆法系的行政法知识。在清末民初建立行政诉讼制度时,具有两大法系背景的两派学者展开了一场论争,波及行政法的界定及其功能定位,促进了行政法学的中国化。1920年,钟赓言在朝阳大学法律科的行政法总论讲义印刷刊行。这一体系完整、定位准确、思想先进的行政法学教材,确立了行政法学的法学属性和近代法属性,奠定了中国行政法学的骨架和品格,标志着近代中国行政法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公共权力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公共权力论武步云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是颇引国内外行政法学家们注目和感兴趣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号称行政法"母国"的法国,从创立近代行政法学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是行政法学家们十分重视并长期争论的课题。他们是从什么是"行政法的基本概念"提...  相似文献   

3.
论日本行政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个历史性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继受了德国等大陆法系的行政法理论,在明治宪法下制定了诉愿法、行政裁判法、行政执行法等一系列有关行政的法律,由此创建了日本的行政法律制度。通过对明治宪法及这些行政法的解释,在日本逐渐形成了作为法律解释学的行政法学。  相似文献   

4.
吴传毅 《时代法学》2010,8(5):53-57,66
行政法学界与法史学界观点不同,一般认为行政法是近代以后才产生的,古代社会没有行政法,主要依据是行政法必须与民主政治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一认识有失偏颇。行政法理当是行政管理法,自从有国家存在的社会就有行政法的存在,只是不同时期赋予了行政法以新的内涵。古代行政法主要是官僚机构组织法;近代行政法主要是行政权力控制法;现代行政法主要是公权私权平衡法。  相似文献   

5.
再论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再论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精神王锡锌考察行政法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行政法经历了由古代"管理法"、近代"控权法"到现代"平衡法"趋势日益明显的过程;①比较两大法系的行政法制度,则又能见到,以强调管理、效率为特色的大陆法系行政法与以强调控权、民主为特色的英美法...  相似文献   

6.
论及我国古代行政法,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古代有没有行政法,不管是在法史学领域还是在行政法学领域这一问题都备受争议,各家观点莫衷一是。本文在肯定古代行政法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我国古代行政法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于现代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保英 《法学》2023,(11):42-56
行政法是一个历史现象,行政法典制定既要以一定的历史积淀为基础,又要有新的超越。中国行政法蕴含着注重历史传承、行政法开放性、目标意识和问题应对、权威主导、实用理性、程序和实体和谐、行政法治中人民性等优良基因。传承优良基因有助于行政法典形成中国特色的概念系统和典则模式。在立法技术上,行政法优良基因入典要处理好本土资源与域外资源、行政法文化与行政法制度、行政法既有内容与行政法典中新内容、行政法中硬法与软法等诸种关系。  相似文献   

8.
日本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法治主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主义亦称“行政合法性原理”或“法治行政原理”,一般而言,法治主义是指行政活动必须依法进行的规范原理或制度,它意味着行政权的活动必须根据法律、服从法律,其目的是“以法的合理性抑制行政(担当者)的恣意”,以保障国民的权利与自由。日本行政法学者认为,法治主义是行政法得以成立与发展的根本前提条件,也是日本行政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理,从日本行政法的理论与实践来看,行政法的法治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涉及行政与法的关系、法治主义的模式、法治主义的实证发展以及法治主义的主要内容等问题。一、行政与法的关系日本行政法…  相似文献   

9.
控制行政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是行政法的应有之意,也是行政法为行政机关设定义务和责任的目的;但是,受近代德国和前苏联行政法的影响,中国行政法长期被误认为政府管理公民的工具。误读行政法不但混淆行政法和经济法的关系,而且造成人们对经济法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法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唐代起直到明、清,中国的法文化始终影响着日本法律的发展,但到了近代,则是中国法律从日本法律制度中不断汲取营养,西方法学输入中国的主流就是日本法律。  相似文献   

11.
学者在介绍和研究外国法时,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该外国法的原义和该学者的本国问题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第一本中国行政法学者研究德国法的著作,于安教授在著作中以宪政高度和历史观点为出发点,在忠实解读德国行政法基本制度。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于安教授还针对中国行政法中相关的问题,指出从德国行政法中可以借鉴之处。同时,本著作还为研究注重法典建设和运用的我国行政法如何吸收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的成果提供了一个学术探讨基础。  相似文献   

12.
行政法治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行政法文化之内涵分析 (一)法文化之语义简释 欲讨论行政法文化之概念,必须先谈法文化之概念。从字面即可知法文化为属概念,行政法文化为种概念。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广义的“法文化”,这个概念的庞大外延使其既能用来指导部门法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又可能使问题的讨论成为泛泛之谈。我们如果进一步分析法文化的内部结构,可以认为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客观法,  相似文献   

13.
论新一代行政法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新一代行政法治笑侠引言作为近代革命产物的、以法国为代表的行政法主要是通过实体法规则来控制行政权力的(我们称之为实体控权模式的行政法或传统的行政法),其特点是:从行政行为结果着眼,注重行政法实体规则的制定,坚信详尽的实体规则对于权力的控制功效,行政主...  相似文献   

14.
日本现代行政法的课题[日]和田英夫·倪健民译日本的行政法理论经过战前及战后40多年的构筑、运用,似乎已接近完成。现代正在进入对行政法进行总反思和再构造的过渡时期。此外,以上课题被提出来还有其它两个原因。第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全世界掀起了要求使...  相似文献   

15.
行政法之语义与意义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行政法,源于法文droitadministratif,英文为administrativelaw。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法律文化的差异,观察问题角度的差别,人们对行政法的理解与界定也便存有分歧。最简单的定义方法是把行政法描述为有关行政的法。统而论之,这并无不当,但只有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人们才能明了行政法的内容体系、本质特征与重心所在,才能对这种定义的准确性、完整性、正确性作出判断。有的学者从管理的角度界定行政法,人们称之为管理论。这种理论在早期做提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前苏联的行政法学中占据统治地位。最集中、最直接地表述这一理论的一个定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自1989年《行政诉讼法》颁布以来,我国行政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成就有目共睹,行政法法典化的时机和条件已然成熟。作为部门法或领域法体系化、成熟化的重要标志,法典化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充分的学术共识作为支撑。行政法法典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成熟的域外经验可资借鉴。我国行政法学界虽然已从不同视角对行政法法典化展开探讨,并在其必要性与可行性上达成共识,但关于行政法法典化的具体路径、体例结构以及内容设置等关键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行政法学偏重于作为行政过程最终结果的行政行为,缺乏对行政过程中各种行为形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也忽视了行政过程中行政机关的政策形成能力。现代行政法学应当关注行政政策形成的过程与能力。美国行政法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但其对于政策与法律之间互动的关注、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制定法解释准则的构建,均体现了与日本等国类似的法治进路与方法论,值得中国行政法予以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日本对外国法的移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日本作为科学技术移植的大国是众所周知的。同时,它也是法律移植的大国。日本通过移植外国法,在广泛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即改变了本国法的落后状况,实现了整个法体系的现代化。当然,在不断移植外国法的过程中,日本也经历了许多曲折,特别是在确立近代法体制的时期,即由封建制急速向资本主义转换的明治时代,最初盲目照搬欧洲的大陆法,曾使他们吃尽了苦头。今天,总结和借鉴日本移植外国法的经验教训,对于正处在新旧法体系大变革时期的我国,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罗马法是一部对现代法学有重要意义的法典,它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经过中世纪与教会法和日耳曼法的融合和发展,罗马法成为现代私法的重要源头。从近代欧洲对罗马法的复兴和继受过程中可以看出罗马法强大的生命力,这对当代中国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法律原则和规则提供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和田英夫先生是日本现代最著名的法学家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美浓部、田中的宪法、行政法体系,集各派理论之大成,创立了战后宪法、行政法学界最有影响的理论,在立法、行政和司法实践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田先生的《现代行政法》一书(倪健民、潘世圣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是日本现代行政法学的最新理论成果。该书于1968年初版问世,众人争购,引起轰动,曾连续18次重印。1993年4月新版问世,已连续8次重印,再度为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