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羌塘盆地海相地层发育,沉积厚度大(最厚处可达万米),其中以侏罗系厚度最大。羌塘盆地中生代具有广泛分布且发育良好的三叠系肖茶卡组、侏罗系布曲组、夏里组和索瓦组4套烃源岩。烃源岩主要为灰岩和泥岩,最厚处超过3000m。上三叠统的肖茶卡组、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碳含量平均1.5%以上、成熟度从成熟到过成熟均有分布,而且埋藏较好,生烃量大,是盆地油气的主要来源;索瓦组烃源岩虽然厚度大、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但出露较多。烃源岩有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和新近纪早期两次生烃高峰。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生界主要烃源层分布特征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是一个中生界海相残余盆地,根据地质调查和3 850块烃源岩样品29个分析项目23 976块次约200 000个原始基础数据的分析、筛选、整理统计和综合研究得出,纵向上发育J3s、J2x、J2b和T3x4套主要烃源层,不同坳陷或凹陷内主要烃源层有所差别。南羌塘坳陷东部为J3s,J2b和J2q—T3x,中西部为J2x,J2b和T3x;北羌塘坳陷东部为J2b,T3x,西部为J3s,J2x,J2b和T3x。侏罗系有效泥质烃源岩厚度一般在100~500 m,有效碳酸盐烃源岩厚度一般在200~600 m,J2x和J3s局部地区发育有200~400 m的富烃源岩;T3x一般厚500~700 m,北羌塘坳陷T3x也发育100~300 m的优质好烃源岩。J2x页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平均最高达4.15%,J3s泥灰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平均最高达1.26%;T3x页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平均最高大于1.5%,但T3x海相页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一般在0.5%~1%之间。J2x灰色及灰绿色泥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多小于0.5%,J3s和J2b灰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多小于0.2%。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烃源层评价、富烃源岩沉积环境及有机相、热演化、生烃史研究和生油气量估算、综合评价排序,结合地质条件综合研究,认为羌塘盆地中部(特别是南、北羌塘坳陷的中部)侏罗系布曲组(J2b)—夏里组(J2x)生储盖组合是大中型轻质油气田或凝析气田勘探最有利的地区和目的层,其泥页岩类和灰岩类有机质丰度相对高,发育有好—很好烃源岩,以红藻有机相和混源有机相为主,多正处于成熟中晚期阶段,具有二次生烃过程,生烃强度高,总生烃量和轻质油气量大。羌塘盆地中部(特别是北羌塘坳陷中部)三叠系肖茶卡组及中下侏罗统的生储盖组合是大型或特大型气田最有利的勘探地区,其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发育有好—很好烃源岩,以红藻有机相和混源有机相为主,已经处于过成熟阶段,生烃强度很高,总生气量巨大。   相似文献   

4.
西藏羌塘盆地烃源岩古油藏带及其油气勘探远景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发育有厚度大、分布广的烃源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羌塘盆地上三叠统的肖茶卡组、中侏罗统布曲组、夏里组和索瓦组烃源岩结果发现,其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成熟度从成熟到过成熟均有分布,埋藏条件较好.生烃过程模拟结果表明,羌塘盆地烃源岩有两次生烃、排烃过程,且生烃量巨大.于2000年发现的位于羌塘盆地羌南坳陷比隆错—昂达尔错地区布曲组白云岩中的古油藏带,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约20km,为一狭长湿状、具有强烈油气味的轻质油苗群.根据油—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确定,古油藏带主要来源于下侏罗统烃源岩.古油藏带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羌塘盆地曾有大规模的油气运移和成藏,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含油气系统划分与成藏历史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柴北缘烃源岩演化历史模拟和油气源对比,分析了其成藏历史,研究并划分了该区的含油气系统.得出的主要结果是:①柴北缘主要烃源岩为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分为Ⅰ、Ⅱ1、Ⅱ2、Ⅲ1、Ⅲ25种有机质类型;②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大多已超过过成熟阶段.下侏罗统在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沉积时期进入大量生、排烃阶段,中侏罗统则在下油砂山组-狮子沟组沉积时期进入生、排烃阶段;③柴北缘可分为两个含油气系统:一个是J1-R(!)含油气系统,生、排烃阶段在下干柴沟组-上油砂山组沉积时期;另一个是J2-J3(!)含油气系统,生、排烃阶段在下油砂山组-狮子沟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6.
吐格尔明及周缘地区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层位与生烃潜力不明确,制约了油气勘探。通过对吐格尔明及周缘地区钻井、地震资料和油气与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三叠系—侏罗系自下而上发育4套烃源岩:其中三叠系塔里奇克组(T3t)煤系泥岩厚度薄且分布局限,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侏罗系阳霞组一段(J1y1)湖相泥岩厚度薄、分布稳定,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阳霞组二—四段(J1y2-4)与克孜勒努尔组(J2kz)2套煤系泥岩厚度大、分布稳定,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侏罗系烃源岩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通过烃源岩与油气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可知:吐格尔明地区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该地区南北两翼深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逆冲断裂与三叠系、侏罗系顶面不整合面侧向运移,再经断裂垂向充注阳霞组和克孜勒努尔组,形成2套富油气层,指出克孜勒努尔组和阳霞组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主力目的层。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侏罗系泥岩流体压力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区系四川盆地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素有“川北拗陷”之称。区内侏罗系以上地层,由老至新有: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珍珠冲段(J1z1)、东岳庙段(J1z2)、马鞍山段(J1z3)、大安寨段(J1z4),中统千佛崖组(J2q)、下沙溪庙组(J2x)、上沙溪庙组(J2s)、遂宁组(J2n),上统蓬莱镇组(J3p)以及白垩系下统剑门关组(K1j)。其总厚约为4500至6000米。早侏罗世中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本区为湖盆主要发育时期,沉积了砂、泥岩夹介屑灰岩。白垩系下统沉积后,该区普遍抬升,致使剑门关组、蓬莱镇组、遂宁组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剥蚀厚度约为900至2100米。该区产油气层段为大安寨段及千佛崖组。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有机相展布与成烃模式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J3s,J3x,J3b和J3x4套主要烃源层的成烃生物主要为宏观藻类。J3s和J3b烃源层主要发育Ⅱ1和Ⅱ2有机相,J3x烃源层主要发育Ⅱ1,Ⅱ2和木本有机相,均从盆地或坳陷中部向盆地东北部逐渐变差;T3x烃源层各类有机相均有发育,从盆地或坳陷南、北部的Ⅰ或Ⅱ1有机相向中央隆起区逐渐过渡为木本有机相。羌塘盆地中部多正处于成熟中晚期,侏罗系Ⅱ1有机相是最有利的生油相带区;北羌塘坳陷中西部多处于高成熟阶段,侏罗系Ⅱ1有机相是有利的凝析油或轻质油气相带区;羌塘盆地T3x1有机相已经处于过成熟,是有利的生气相带区。   相似文献   

9.
羌塘盆地迄今为止共发现200多处油气显示点,其中5处液态油苗,多处油页岩,表明盆地具备生烃的物质基础。上侏罗统索瓦组烃源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厚度从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有机碳平均含量为0.1%~1.90%,以中等至好烃源岩为主;其次为泥质岩,仅在北羌塘坳陷中、西部有所分布,有机碳含量介于3.71%~28.14%之间,为好烃源岩。根据干酪根显微组分的分析结果认为索瓦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94%~2.7%之间,烃源岩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构造运动造成索瓦组烃源岩抬升剥蚀,综合分析认为该烃源岩总体上对整个盆地的油气远景贡献较差,但在北羌塘坳陷西部和东北部仍可作为重要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该盆地寻找“大油田”只能依赖于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度的烃源岩。本文从石炭纪原型盆地类型与有机岩相带预测出发,指出了呈区域性展布的、发育在被动陆缘厌氧陆架环境的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烃源岩即为这类源岩,主要发育在麦盖提斜坡部位。烃源岩晚期成熟,石油排运充分,阿尔塔什组区域盖层封盖,多套储集层段(Q1、C1b、C1-2k、C2x、P2)等构成了麦盖提斜坡有利的石油成藏条件。本文指出以地层—岩性型油藏为基础可在麦盖提斜坡形成大油田。  相似文献   

11.
藏北油气远景及勘查方向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穆青 《石油实验地质》1992,14(2):142-151
本文主要综述藏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地质、沉积相及油气地球化学等特征和分布规律,提出伦坡拉盆地和羌塘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中部车-莫古隆起控藏作用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车-莫古隆起是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处于小型陆内前陆坳陷演化阶段形成的一个前缘隆起,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隆起形成发育(J2x-J3)、隆起埋藏(K-E)和隆起消失(Nt-Q)3个主要阶段.不同构造期次形成的隆起与生烃凹陷的时空配置关系在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格局,车-莫古隆起对准噶尔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早期(J2x末-J3)成藏,并部分遭受破坏;②中期(K1末-E末)为主要成藏期;③晚期(Nt晚期-Q)油气藏调整.车-莫古隆起区有利勘探区带首选南翼永进地区,其次是车莫古隆起北翼沙窝地、庄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充分利用海域钻井、地震资料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在综合分析中生界烃源岩发育条件和地化特征基础上,采用Trinity盆模软件,以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烃源岩地化指标和暗色泥岩百分含量统计数据为约束条件,预测了中生界有效烃源岩厚度和成熟度的平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南部中生界中下侏罗统福州组和下白垩统受海(或湖)侵影响的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生油气条件良好。其中,福州组烃源岩为钻井所证实,是海域中生界的主要烃源岩,发育有暗色泥岩和煤两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少量为Ⅱ2型,现今已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整体评价为较好的烃源岩;集中分布在闽江凹陷和基隆凹陷的南部,暗色泥岩厚度介于200~760 m之间,南厚北薄;成熟度R0介于0.5%~3.5%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熟。下白垩统暗色泥页岩类烃源岩是海域中生界的次要烃源岩,这一认识拓展了东海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有机质丰度较低,母质类型为Ⅲ型,已成熟,整体评价为中等~差烃源岩;在闽江凹陷和基隆凹陷广泛分布,暗色泥岩厚度介于50~450 m之间,东厚西薄;成熟度R0由西向东逐渐增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层中包含的大量微体化石,结合沉积学分析,恢复了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中生代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综合中生界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古地理背景,探讨了其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不同层段微体化石属种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对应于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迁;古气候呈干旱—湿润—干旱—湿润的旋回性变化;早三叠世—晚三叠世为水退过程,晚三叠世—晚白垩世整体为水进过程。中生界可识别出4个沉积相类型:三角洲相、滨海相、局限海相和开阔海相。早三叠世主要发育开阔海相,中—晚三叠世则主要发育三角洲相,侏罗纪局限海相尤为发育,白垩纪主要发育局限海相和开阔海相。4个沉积相的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差异明显,三角洲—滨浅海—局限海—开阔海孢粉含量逐渐下降,沟鞭藻+疑源类含量逐渐升高;三角洲相与滨浅海相孢粉占主导地位,局限海相孢粉含量与沟鞭藻+疑源类含量相近,开阔海相则以沟鞭藻+疑源类占主导地位。古气候与古环境影响沉积物的供给及有机物的形成,微体化石组合决定了有机质的母质类型,两者最终决定了盆地有机质的发育模式,综合中生界烃源岩发育的古地理背景、古气候条件及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将其有机质发育模式总结为大型三角洲背景下陆源有机质发育模式和局限海背景下混合有机质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羌塘盆地上侏罗统索瓦组沉积体系及生烃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侏罗世索瓦组沉积时期羌塘盆地为一套海相沉积,主要发育有三角洲,碳酸盐台地,沉水沉积等沉积体系。盆地由北向南水体逐渐加深,依次出现海陆过海三角洲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缘滩(礁)相和盆地相沉积。主要物源来自盆地北部隆起区,盆地中央隆起区为次要物源区。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区盆地相,局限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带中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母质类型以I2型为主,具备良好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6.
青藏羌塘地区隐伏裂陷槽的识别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介绍了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和措勤盆地的深部磁场特征,用隐伏裂陷槽的观点分析了这些特征。结合MT电性层深度图和中生界沉降带的厚度,将南北向正磁异常带(东经89°-90°)解释成晚古生代隐伏裂陷槽。该裂陷槽对北羌塘坳陷中生代的构造单元、沉积以及油气组合有很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