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为新时期水利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分析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水情,提出推进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流域水利管理组织系统的现代化是流域水利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组织体系的现代化和水利工作者的现代化是其核心,本文在分析目前流域水利管理组织体系和水利工作者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现代化内涵作了分析,并对未来21世纪的现代化流域水利管理组织体制的建立和水利工作者的现代化发展思路作了有益的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任务。塔里木河流域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章介绍了塔里木河流域信息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随着流域水利基础数据采集的不断建设完备,流域信息化综合数据库日益得到补充完善,针对塔里木河流域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已建信息化系统在数据、通信网络、系统改造、统一平台和业务应用等方面进行整合和优化,实现数据共享,必将更好地支撑塔里木河流域水管、水调业务的开展,全面提升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使水利信息技术为塔里木河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4.
水文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围绕着湖北省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提出了汉江水文现代化的内涵和水文站网体系、水文基础设施、水文服务能力、水文人才等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水利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进入21世纪之际,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的使命,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要地位,建设中国水利现代化是我们当务之重。本文宏观性的论述了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目标、体系、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引导、监测江苏省各地水利现代化进程,文章梳理了国内现有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概况,分析并提出了江苏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内涵,结合江苏省实际,构建了6大类22项指标的江苏水利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水利现代化现状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体系符合江苏实际,可作为今后跟踪监测全省各地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水生态文明发生的过程和要素,从自然环境、水利活动和社会经济文化层面及其相互关系,对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内涵进行解析,提出水生态文明的具体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特点。从鄱阳湖流域特点、历史发展等角度分析了流域水生态文明特征,提出应从自然、水利、社会三个层面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水利行为—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周琴  曹夏飞 《人民长江》2013,44(24):79-83
汉江在我国水资源配置及流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流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汉江流域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以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为抓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必然选择。分析了汉江流域面临的新形势及实现水利现代化具备的客观条件,归纳并提出了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及相关保障措施,以期为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根据作者长期对现代化内涵和实现迫切性学习的初步理解,对广东省进行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供水利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对国家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的研究,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水利建设和近年来一些地区关于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可以将水利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人类传统的治水思路,用先进的  相似文献   

11.
河流(网)非线性动力系统发展一般遵循"相对稳定—混沌—无序—分形自组织—恢复相对稳定"的变化规律,演变过程表现出一定的混沌分形特征。从长序列水文过程分形、洪水分期分形、河流形态演变分形、洪灾时序及频次分形、水文多尺度分形等5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国内外河流(网)动力系统防灾分形理论研究动态及趋势展望。提出水利智能分形复合理论、流域多尺度洪灾分维动力机制、河型转化分维判别标准、河流演变复合参数分形特征与物理机制、堤防灾变系统演化分形混沌理论、水文多尺度智能分形与决策支持等方面是分形混沌学与水科学、灾害学及人工智能学交叉发展未来取得重要突破的关键方向。  相似文献   

12.
赵立坤  郭书英 《中国水利》2012,(14):25-28,38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以水管理对象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造数字流域,集中管理流域内的水事问题,是实现流域现代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从数字流域体系架构、水管理对象构造及全息化描述、基础平台构建、业务系统的构件化开发、数字功能流域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基于水管理对象的数字流域构造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江河志、水利志是中国特有的记载水利事业的专书。现代江河水利志编纂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为止已经完成近2000多部江河志和水利志,为我们和后人留存了20世纪以来水利事业最珍贵的资料,以其资料的权威性、序列完整性成为水利行业重要的基础数据资源。江河水利志目前正进入全面完成第一届修志任务最后阶段,部分流域和省市进入了续志或第二轮修志的准备阶段。本文基于近30年水利事业内涵的转变与扩展,讨论了已有江河志水利志在资政、存史等功能方面的长处与不足;指出正在编纂之中或规划中的江河水利志应从篇章结构到内容都应在如实地反映水利事业时代特点,从篇章结构设计到内容应当对水行政、工程管理、水灾害与灾害管理、水资源与水资源管理、水利文化与水利遗产保护等方面有所充实或完善,在如实记载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以及水利的社会与环境效益,记载江河湖泊和水库的演变,记载最近20年治水方略变革等方面更加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4.
河湖水系连通作为国家新时期治水方略被提出,关于其内涵、理论的探讨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河湖关系及河湖水系连通概念内涵的综述,以及对河湖连通关系演变关键影响因素的讨论,认为:河湖水系连通属于河湖关系的范畴,是河湖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河湖水系连通的演化主要受地质地貌条件、气候变化、流域来水来沙条件、湖泊演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制约。此外,还提出正确认识河湖关系是设计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前提和基础,河湖关系的相关理论是建造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理论依据,直接指导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长江水利建设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长江水利建设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分类论述了流域规划环评,区域水利建设环评,城市群防供体系建设环评和跨流域调水环评的主要项目及其特点。阐述了水利建设战略环评的因子识别,筛选及指标体系,水利建设对防洪,提供清洁能源,安全供水,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淹占土地,移民,施工中环境问题等不利影响及战略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跨世纪上海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上海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阐述农村水利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上海农村水利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标志、发展目标、重点项目.上海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建成保障型、节水型、景观型、生态型的水利体系;发展目标是防洪工程标准化、排水工程分流化、灌溉工程节水化、河道整治达标化、农田建设园田化、水利施工机械化、工程管理自动化、经营服务集约化,并对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若干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水质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已成为水质监测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正逐步试点和推广.从水质远程监控系统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出发,探讨了流域层面建设水质监控系统框架、逻辑结构、视频传输、监控参数等方面的若干技术问题,为更好地推动水质监控系统的发展提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在 2 0世纪中 ,中国因大规模进行水利建设而带来的流域水循环短路化、绝缘化及生态系统的孤立化等问题。并以海河流域为例 ,阐述了目前流域社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由。为保证中国水利的现代化 ,必须建立新水利理论 ,在传统水利理论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境、生态、社会等对水系影响较大的因素 ,重新定位水利在流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建设目标 ,以流域为整体 ,以流域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规划目标 ,不断完善新水利理论。  相似文献   

19.
贺江流域"1994.7","2002.7"相继发生了特大洪水,给沿江两岸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对这两场暴雨洪水的成因、雨洪特点、暴雨洪水过程、洪水组成、重要水利工程排洪等进行分析,探索出贺江流域特大洪水的成因及特性,为该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