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部规律轮换注射胰岛素在减少糖尿病患者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中的效果,提高皮下注射胰岛素吸收。方法将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2786例次,分为对照组(1392例次)和观察组(1394例次),对照组采用随机无规律轮换在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观察组应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卡,改进定位方法,规律轮换注射部位,依次循环在相应的位置注射胰岛素。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皮下出血发生率、皮下出血斑点(直径)、出血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设计制作的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卡,糖尿病患者腹部注射胰岛素定位具体,轮换部位一目了然,解决了腹部注射部位随机无规律轮换的缺陷,保证了注射部位无重复,有效地降低了皮下出血发生率,使胰岛素准确进入皮下组织发挥降血糖作用,保证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宽"U"形腹部注射部位定位器在II型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使用自制的宽"U"形腹部注射部位定位器按顺序编号依次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注射部位疼痛程度、皮下硬结发生情况及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腹部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疼痛、皮下硬结发生情况及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情况都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自制腹部注射部位定位器使用,胰岛素注射时,定位准确,轮换部位清楚,避免了注射部位重复,有效地降低了患者注射时疼痛及注射部位硬结形成,促进了胰岛素的皮下吸收,操作方便,护士、患者容易掌握,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在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3例独居老年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的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环形轮换法定位,观察组佩戴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进行定位,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皮下硬结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能有效帮助独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降低皮下硬结发生率,同时,能及时提醒患者餐前注射、按时进餐及餐后运动等,有利于稳定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皮肤记号笔在胰岛素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8例需采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皮肤记号笔在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方法进行注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腹部环形轮换注射法进行注射.比较2组注射部位的准确率及注射治疗6个月,1、2年后腹部注射区皮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注射部位准确54例,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注射部位准确20例,准确率为37%,观察组注射部位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注射胰岛素治疗6个月、1年、2年后注射部位皮肤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阳性率分别为3.7%、29.6%、46.3%,对照组注射胰岛素治疗1、2年后注射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阳性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皮肤记号笔在胰岛素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注射可提高胰岛素腹部轮换注射准确率,减少患者皮下硬结、红、肿、痛、脂肪萎缩,增加胰岛素的有效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脐部规律轮换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11月入住我科接受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186例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随机选择脐部注射部位,观察组采用假想线规律轮换脐部注射部位,比较两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淤斑、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皮下出血程度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假想线规律轮换脐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可降低瘀斑、血肿发生率,减轻出血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方法。方法选取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患者98例为观察组,采用定位卡规律轮换注射部位,10 s持续注射后等待10 s再拔针,注射后不按压,如有出血和血肿按压3~5 min。另选取同期患者122例为对照组,常规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规律的轮换注射部位,规范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流程,能有效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减轻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管理方法,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保障治疗顺利进行。方法建立流程改进小组,通过循证,改进操作流程,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运用改进后的流程对观察组病人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硬结发生情况及对用药依从性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皮下出血及硬结发生例次、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的改进,规范了护士操作,减少了皮下出血及硬结例次,减轻了出血程度,提高了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化后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法对皮下瘀斑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外科术后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法在腹部皮下注射肝素钠,观察组采用优化后的注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注射部位的瘀斑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皮下瘀斑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过程及方法的优化,有效降低了注射部位皮下瘀斑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进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324例需要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自身对照,将低分子肝素钠每日2次注射分为两组,早上8:30注射左侧腹部为对照组,晚上20:30注射右侧腹部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皮下注射方法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皮下出血的严重程度,旨在寻求安全有效的方法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注射部位出血发生率(48.15%)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8.83%),两组患者注射部位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注射部位轻度出血及中度出血发生率也高于观察组的(P<0.05).结论 综合改进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且避免出现较大面积出血,提高了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而且增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患者住院的舒适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流程在三联抗凝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CCU住院接受三联抗凝治疗的患者460例,按住院顺序分组,奇数为对照组与偶数为观察组各2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进行注射,观察组由8名经过培训的护士采用流程改造后方法进行规范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皮下硬结、出血和疼痛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皮下硬结、出血和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流程,能显著降低三联抗凝治疗患者皮下硬结、出血和疼痛的发生率,对保障患者注射安全、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