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有效性。[方法]我们对所有符合条件的随机临床试验(RCT)进行了荟萃分析,以评估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UDCA治疗PBC的影响。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篇中文文献,发表时间在2015年,共198例患者进入本系统评价,使用Meta分析处理数据。①生化应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生化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肝脏弹力硬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肝脏弹力硬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谷丙转氨酶(ALT):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谷草转氨酶(AST):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谷氨酰转肽酶(GGT):治疗组治疗后降低GGT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⑥碱性磷酸酶(ALP):治疗组治疗后降低ALP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⑦总胆红素(TBIL):治疗组治疗后降低TBIL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UDCA治疗PBC在减少ALP、GGT、TBIL方面优于单用UDCA组,但是对于生化应答、肝脏弹力硬度、ALT、AST等的方面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11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110例PBC患者分为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组,UDCA加泼尼松治疗组,UDCA加复方茵陈注射液治疗组,UDCA加思美泰治疗组及UDCA加思美泰及中药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满2周、4周时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疗程满4周后,各治疗组血清TBil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下降,UDCA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各组均较单独应用UDCA治疗组TBil下降速度快,幅度大.其中UDCA与中药及思美泰联合组治疗2周后TBil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和P<0.05);UDCA与强的松组治疗后TBil亦呈持续下降趋势,但随治疗时间延长,使用激素的副作用发生率增加.结论:UDCA与思美泰、中药联合应用是治疗PBC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异甘草酸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内服当归芍药散,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及血清MMP2、MMP9、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口干、皮肤瘙痒、黄疸及乏力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7.27%)明显高于对照组(67.27%)(P0.05);2组治疗后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G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MMP2、MMP9和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能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与肝功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肝纤维化,消减肝腹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快走联合太极拳锻炼对高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高血压患者肝功能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附属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高龄NAFLD合并高血压的患者58例,分两组进行运动疗法实验对比。对照组服用常规药物治疗,运动组除服用常规药物外,外加快走联合太极拳锻炼,通过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血糖血脂〔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酰转肽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指标来分析疗效。结果在治疗40 w,运动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从治疗前的(168.2±5.3)mm Hg和(95.8±7.2)mm Hg降到了(139.6±6.5)mm Hg和(86.0±5.5)mm Hg(P0.05);治疗40 w后运动组患者血生化指标及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运动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走联合太极拳锻炼对高龄NAFL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和肝功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以在临床实践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淤胆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淤胆型的早期临床诊断指标及其特点。方法同顾性对照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淤胆型与非淤胆患者临床指标差异,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血清生化及B超所见。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淤胆型与非淤胆比较,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生化方面,如血清直应胆红素/总胆红素(D/T)、总胆汁酸、谷胺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有显著差异(P〈0.05):淤胆型肝炎B超异常声像图.如胆囊壁增厚、胆囊壁欠光滑、胆汁透声差,有鉴别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征性表现,D/T、总胆汁酸、谷胺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及B超的检测对早期诊断慢性乙型淤胆型肝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PBC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具有完整资料的36例PBC的一般资料、从出现症状或肝功改变到确诊的时间、临床表现、血清化学指标、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改变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PBC患者中女性33例(91.7%)。从出现症状或肝功改变至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8.95个月,最长8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80.6%)、皮肤瘙痒(69.4%);最主要的体征为黄疸(61.1%)和脾大(61.1%);AMA/AMA-M2阳性率达91.67%;r-谷胺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血清白蛋白(ALB)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前期组经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前后肝功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期组此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以中年女性多见,高滴度AMA及AMA-M2亚型是诊断PBC的主要指标。肝硬化期GGT、TBIL和DBIL的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前期,而ALB水平反而明显降低。该病病程较长,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需较长时间才发展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UDCA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早期患者的症状和血清胆汁淤积指标。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停用熊去氧胆酸(UDCA)的反应.方法 27例经UDCA治疗后肝功能正常>6个月的PBC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停用UDCA,B组维持UDCA 13~15 mg·kg-1·d-1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相匹配,观察12个月.结果 随访过程中A组1例退出,B组1例失访.A组12例,B组13例.A组2例出现病情进展,占17%,均为血清胆红素升高至正常值2倍以上,分别发生在第3个月和第12个月;B组患者未出现病情进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观察结束时,A组92%疾病复发,B组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红素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上述指标均维持稳定.结论 对UDCA治疗后肝功能正常的PBC患者需要长期维持UDCA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PPC)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NASH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给予口服UDCA胶囊250mg和PPC片465mg,3次/d;对照组(40例)给予口服PPC片465mg,3次/d;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及B超下脂肪肝影像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5%(P<0.05);治疗后观察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和谷氨酰转肽酶分别为(36.0±15.2)U/L、(32.5±14.5)U/L、(15.6±6.0)!mol/L和(67.5±23.5)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6±20.5)U/L、(42.0±17.5)U/L、(21.5±7.2)!mol/L、(90.3±35.2)U/L(P<0.05或P<0.01);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分别为(1.7±0.9)mmol/L、(4.0±0.6)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1.0)mmol/L、(4.4±0.7)mmol/L(P<0.05或P<0.01),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脂肪肝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DCA联合PPC治疗NASH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217例患者符合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分为SAM+H+UDCA组、SAM+H组、SAM+UDCA组、H+UDCA组、中药组。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转氨酶(AST、ALT)、总胆红素(TBil)、r-谷氨酰转肽酶(r-GT)、胆碱酯酶(CHE)等生化指标。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疗程满4周后,各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尤其是瘙痒症状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后,各组主要生化指标血清TBil、ALT、AST、ALP、r-GT均下降,CHE升高。其中以血清TBil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M+H+UDCA组和SAM+H组较其他治疗组总胆红素下降速度快、幅度大。但两组之间治疗后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用激素组随治疗时间延长,使用激素的副作用发生率增加。结论腺苷蛋氨酸与激素联合应用是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病的较好方法,但需注意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01—2014-05期间在我院收治的97例肝移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肝移植组),随机抽取同期健康体检患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胶乳凝集比浊法测定观察血清LP(a)变化,同时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转肽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胆碱酯酶血清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肝移植组LP(a)水平明显降低,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肝移植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转肽酶、总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碱酯酶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组结合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分析显示,肝移植术后患者LP(a)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转肽酶、总胆红素呈负相关,与胆碱酯酶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8、-0.233、-0.193,-0.225,0.195,均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LP(a)水平明显降低,可作为肝移植术后的病情监测的新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将66例诊断为PBC的病人分为老年组40例,中年组2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生化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抗线粒体抗体:AMA)。两组病例均给予口服熊去氧胆酸(UDCA:优思弗)治疗,服药8W后比较疗效。结果90%病人因体检发现ALP、GGT升高就诊,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P、GGT升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特异性皮肤瘙痒是老年PBC患者的主要表现,中年组患者中88.5%无症状,明显高于老年组的37.5%;口服优思弗8W后,两组ALP、GGT均较治疗前明显程度降低(P〈0.05)。老年组中3例肝硬化患者服用优思弗后,其症状、体征及ALP、GGT均无改善,2例死亡。服药后两组患者乏力、皮肤瘙痒症状均无改善,影像学也无变化。结论:(1)PBC早期缺乏特异症状;(2)AMA对PBC诊断有重要意义,ALP、GGT的升高早于黄疸、肝肿大出现。(3)应重视体检中无法解释的ALP、GGT异常升高。(4)UDCA对早期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疗效满意。(5)老龄可能是影响PBC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敏感指标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的水平及尿系列酶活性的相关变化.方法 选择COPD稳定期患者70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受试者血清Cystatin C水平;采用底物速率法检测尿系列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乳糖苷酶(GAL)、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COPD患者血清Cystatin C水平和尿系列酶活性均显著增高(P<0.05),而常规肾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D患者血清Cystatin C水平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P<0.05);NAG和ALP与FEV.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清Cystatin C水平及尿系列酶活性显著升高,提示COPD患者存在肾功能损害.血清Cystatin C水平及尿系列酶活性是临测COPD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雷贝拉唑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疗效。方法 156例军人NERD患者随机分为A组(UDCA 250 mg 2次/d)、B组(雷贝拉唑20 mg 1次/d)、C组(UDCA 250 mg 2次/d和雷贝拉唑20 mg 1次/d),共治疗4周,每组各52例;疗效应用症状积分来评价。结果 UDCA和雷贝拉唑各单独应用,对NERD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两组在治疗后第1、2、3、4周,对烧心缓解,UDCA比雷贝拉唑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口苦缓解,雷贝拉唑比UDCA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雷贝拉唑缓解反酸明显优于UDCA(P0.01)。两药合用缓解NERD的症状缓解率为83.3%,明显高于A组(16.7%)和B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A组(66.7%)和B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的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DCA联合雷贝拉唑治疗NERD临床疗效明显提高;UDCA可减少胆汁反流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后使用异甘草酸镁治疗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共62例,在PTCD术后配合应用维生素B6、维生素C、复合辅酶静脉点滴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加用异甘草酸镁100 mg;对照组30例,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 mg。治疗1周后,比较ALT、AST、Alb、GGT、ALP、TBil、DBil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NF-κB的变化情况;观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TBil、DBil、ALT、AST、ALP、TNFα、NF-κB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TBil、DBil、ALT、AST、ALP、TNFα、NF-κB下降明显(P0.05);但对Alb、GGT的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经异甘草酸镁治疗肝功能损伤对尽快恢复肝功能,消退黄疸,有促进作用,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MIG)对慢性肝病患者实验室指标改善的价值。方法 66例应用MIG注射液(150mg/日)和129例应用非甘草酸类(非-MIG)如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80mg/日)单独或合并应用其他保肝药物治疗,观察治疗1周和2周时患者血常规、血电解质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非-MIG治疗组比,MIG治疗1周时能升高白细胞(P=0.01),ALT、AST、ALP和GGT降低非常明显(P<0.01)。MIG开始治疗时患者ALT、AST、ALP和GGT水平分别是非-MIG治疗组患者的5倍(P<0.01)、2.94倍(P<0.01)、2.41倍(P<0.01)和1.63倍(P<0.01),治疗2周后MIG治疗组这些指标分别下降到非-MIG治疗组的1.53倍(P=0.03)、1.04倍(P=0.79)、1.29倍(P=0.26)和1.1倍(P=0.33);治疗2周后,MIG组和非-MIG治疗组患者TP、ALB、Hb均有所下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IG对慢性肝损伤的治疗安全有效,血清酶学恢复迅速,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柔肝健脾活血利胆法联合熊去氧胆酸(IH)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33例PBC患者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7例,分别予以UDCA和柔肝健脾活血利胆法联合UDCA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分期和生化指标的关系及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①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缓解症状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0.01);②PBC早、中、晚期患者结果比较,总胆红素(TBil)渐进式上升,晚期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下降,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反而有所上升,ALT与TBil呈酶-胆分离现象,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在早期明显升高,晚期显著下降,血清清蛋白呈下降趋势;③治疗后2组患者生化指标均有所改善,而治疗组在改善血清TBil、GGT更加显著(P〈0.01)。[结论]柔肝健脾活血利胆法联合UDCA治疗PBC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治愈率及有效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望减少肝移植的机率。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经影像学或病理检查确诊的17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生化、免疫及药物治疗结果。结果本病多发于中、青年男性。主要的临床特点为乏力、黄疸、皮肤瘙痒和体重减轻,发生率分别为100%、95%、90%和81%,与同期进行观察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生化和免疫检查具有明显增高的GGT、ALP、TBIL、IgG和1.球蛋白。41.17%(7/17)的PSC患者伴发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35.29%(5/17)的患者伴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有较高的自身抗体发生率。本病诊断困难,从发病到确诊PBC平均为30个月,常常被误诊为多种其他的疾病。17例患者均见到胆管MRCP/ERCP异常,仅2例可见PSC典型的组织学变化。结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肝功能异常以GGT、ALP和TBIL升高为主,内科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明确诊断需综合临床、生化、MRCP/ERCP和病理组织学等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辅助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PBC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常规应用UDCA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维生素D联合UDCA治疗。使用美国Roche E-602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reg和Th17细胞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外周血25(OH)D为(18.2±6.8)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1±5.0) ng/ml,P<0.05】,Th17细胞占比为(1.4±0.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5)%,P<0.05】,CD4+Treg细胞占比为(3.5±0.8)%,明显高于对照组【(3.1±0.4)%,P<0.05】,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41.8±31.5) U/L,明显低于对照组【(68.8±33.5) U/L,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37.5±30.7) U/L,明显低于对照组【(68.2±35.3)U/L,P<0.05】,碱性磷酸酶(ALP)为(131.7±62.8) U/L,明显低于对照组【(237.7±105.8) U/L,P<0.05】,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为(71.8±35.8)U/L,明显低于对照组【(121.7±41.2)U/L,P<0.05】;治疗前后血清25(OH)D水平与CD4+Treg细胞占比呈正相关(P<0.05),而CD4+Treg细胞与GGT和AL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PBC患者病情,可能与其对CD4+Treg细胞的激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症状、血清细胞因子、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PBC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口服,对照组单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口服,疗程均为24周。记录并分析治疗12、24周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B(IgB)、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ALT、AST、TBil及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2、24周ALT、AST、TBil、ALP、GGT、TG、CH、AMA、AMA-M2、IgM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改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IgA、IgB、IgG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治疗12、24周中医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12周中医临床症状无改善,治疗24周中医临床症状略有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12、24周中医临床症状、ALP、GGT、ALT、AST、TG、AMA-M2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实验组治疗12周AMA、IgM及TBil与治疗前比较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治疗24周中医临床症状、ALP、GGT、ALT、AST、TG、AMA-M2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PBC,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转氨酶及线粒体抗体方面较单纯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有明显疗效,但对降低CH、lgA、IgB、IgG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方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合并干燥综合征(SS)的疗效。方法 选PBC合并SS患者79例,分为3组:单用熊去氧胆酸组(U组,29例)、熊去氧胆酸+泼尼松龙组(UP组,37例)、熊去氧胆酸+硫唑嘌呤组(UA组,13例),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 结果3种方案对PBC合并SS患者的乏力、瘙痒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种方案治疗后ALT、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TBil、DBil、IgG、IgM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BC合并SS以肝脏受累为主要表现时应以治疗PBC为主,熊去氧胆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治疗未发现优于单用熊去氧胆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