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饮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产状况、文化教养、心理素质、创造才能,都会从他们的饮食中反映出来。我国素有“烹饪王国”的美称,饮食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云南古代民族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整理和研究云南古代民族的饮食文化,对于丰富整个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饮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饮食文化及其特征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1]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大至国家、民族,小如部落、村寨乃至家庭)中,人们的饮食行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了种种属于本群体的特色,反过来这些特色也成为了特定群体的文化标识———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之处。当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人类文化研究对象时,其饮食行为自然也就成为了文…  相似文献   

3.
当秦汉之际“民以食为天”这个著名的命题出现的时候,实际上“食”不仅只是粮食,而是人类已经从采集野果、茹毛饮血进入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层次。随着人类思维的进化、社会的发展、食物生成的地缘差异、不同群体的文化构成以及饮食工具和操作技术的精进,又使人类继续创造出多姿多彩、丰富精美的饮食文化。这也就说明文化正是人类所用以达到生活目的之一种手段。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这种多维的饮食文化之中,回族的饮食文化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链。  相似文献   

4.
“民以食为天”,人类群体的生存显然有赖于从自然环境提供的多种可供食用的食物中进行选择,并以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来获得这些食物,有赖于能满足自身营养需要的饮食。饮食不但与人类群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与生产方式、社会习俗、文化观念有直接关系。生活在喜玛拉雅山区的珞巴族,是我国西藏民族的一员,其饮食习俗富有传统的特色。本文拟对珞巴族饮食习俗惯制略作论述,以图为西藏民族饮食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以悠久、丰富、灿烂而著称于世,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校历史系林乃燊教授的专著《中国饮食文化》,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饮食文化的著作,它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方法、新理论。该书从中华民族的经济地理、食料生产史、国土开发史、民族交流史的角度,探索中国饮食文化的源流和现状,并展望未来;运用营养学、食疗学、烹调学、发酵学、保朝学等学科的知识去剖析中国的饮食,揭示中国文化的奥秘。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食物构成和饮食风尚,反映了该民族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体现了朝明的民族特质。作者立足于历史的高度,考察了中国饮食传统的形成过程,发掘饮食烹调技术的素材,展示中华民族的饮食风尚和饮食艺术,阐明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规律。《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丛书中的又一绚丽鲜花。  相似文献   

6.
论饮食文化的非物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文化是人类最原始和最鲜活的文化。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人类维护自身繁衍、保护文化多样性、探寻最合理可持续生活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饮食非物质文化作为饮食文化中最脆弱且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基本文化基因,是社会意识、民俗民风的集中体现,也是饮食文化传承、保护的难点和重点。在文化、饮食文化清晰界定基础上,提出饮食意识文化、饮食物质文化、饮食技艺文化这一新的饮食文化分类体系,可为饮食非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对饮食文化中的非物质性特征的分析,又可为饮食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国际申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藏传统饮食缘于西藏独特的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缘于藏民族在宗教信仰与文化禁忌心理作用下对于自然物的多样性分类区别,缘于与周边区域民族间的经济贸易交往与文化互动。作为文化生活的西藏日常饮食并不是简单满足生理需求的过程,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权力、经济交换、社会阶层、文化信仰与宗教禁忌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现代西藏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是全球化时期文化多样性的地方发展结果,是族群差异生成与认同的外部表现,是地方文化在历史建构过程中的文化生成与更新。是全球化时期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旅游文化、商业传媒等“市场化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青藏铁路这一现代化交通工具恰是影响西藏饮食文化习俗变革的重要“推手”之一。  相似文献   

8.
先秦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受地理环境的强烈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南北两个饮食文化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饮食文化区,是以旱地粮食作物黍、粟等为主食,陆地动物为辅食,烧、烤、炸为主要烹饪方法的北方饮食风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南方饮食文化区,是以水田粮食作物稻米为主食,陆地动物和水产动植物为辅食,蒸、炖、煎为主要烹饪方法的南方饮食风味。  相似文献   

9.
陈欣雨 《船山学刊》2012,(1):105-108
本文通过对翁敏华教授的《论两宋的饮食习俗与戏剧演进》[1]一文和美国汉学家奚如谷先生的《玩食物:宋元时期的表演、食物和人工美学》[2]一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出两文在探讨饮食文化和戏剧文艺关系时所使用的研究思维、视角、方法上的会合点,凸显两宋饮食与戏剧文化的实质及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如何有效推动旅游资源与饮食文化的整合开发,既深入挖掘旅游地饮食文化及餐饮业的无限潜力,又逐步培育饮食旅游的营销价值与独特吸引力,成为目前及未来旅游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探讨和研究的重要主题。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饮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表现为由菜系、民族民俗饮食、餐饮产业和节事构成的饮食景观体系,经组合成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通过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挖掘、餐饮产业培育和节事及文化营销等策略机制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并最终形成了与本民族文化相应的、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沟通频繁,藏民族的饮食习俗悄然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是一种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2.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饮食文化研究所有研究人员7名,研究方向分饮食文化、烹饪工艺、餐饮管理、营养卫生等几个方面。研究人员中,有全国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有中国烹饪大师,有入选2005年度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的培养人员。研究人员在各类烹饪比赛中也取得辉煌成绩,在世界烹饪大赛、全国烹饪大赛以及浙江省烹饪大赛均有金牌斩获。研究所目前主持承担省厅级课题2项,发表沦文十余篇,主编印《中外饮食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烹饪学》(浙江大学出版社)被列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有2项科研项目经鉴定为省级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中国饮食文化向西方国家交流、传播的重要时期.它继承了先秦到元明以来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传统,但其传播途径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来华的西方人士传播、赴西方国家的中国人士传播和中西方的商贸展览等三个方面.同时,传播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不仅有食物原料与餐饮器具、饮食习俗与礼仪,还有众多的中国菜点及制法等.  相似文献   

14.
饮食文化,是人类有关饮食实践的多方面社会经济内容各方面表现形式的总称.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自己的内涵.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因其特殊历史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因素,因而其饮食风俗丰富多彩,它从一个特定的方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5.
人类非饮食而不能生存,所以饮食是国计民生中第一件大事。因而对食物、烹饪的重视和考究,以及人们对饮食的观念,则足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也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最敏锐的象征。本文拟对两周时代烹调艺术成就的科学性、饮食结构的表现形式,以及周人在饮食上所反映的种种观念,作一初步探讨,以揭示独具特色而屹立于古代东方民族之林的周代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之“气”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既是物质又是能量,同时传统文化向无“空气”概念。作者长期从事饮食文化研究,根据古华人特殊的生活实践,从发生学角度提出“气”由来的假说:无形的空气为有形的水蒸汽所掩,致使“气”“汽”混淆;又据中西烹饪的比较,揭示为西人所难知的水火“相灭相生”神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生活之艺术”的人生观和传播饮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多种文本具有传播饮食文化的功能.其绍兴童年经验和日本青年经验,决定他传播饮食文化的南北、中日感情倾向差异;其饮食阶层的定位和文学、文化学者的身份与视角,决定他传播饮食文化的实际内涵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新类型,文化线路集中反映了文化的动态传播过程,使交融的文化影响得以流动,是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唐蕃古道”是唐与吐蕃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通道,对汉藏关系及其文化融合有着巨大的影响.基于文化线路相关理论,本文分析了“唐蕃古道”的价值特性,并对其线路遗存及景观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未来申请世界文化线路遗产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综述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地理分布及其主要特点的基础上,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阐释了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资源物产、气候差异、地形地势与土质条件决定了菜系的食材种类、菜肴口味、膳食结构及烹饪方法,而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与民俗风尚、地域文化则制约了菜系的兴起与传播,为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与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地理环境对菜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在研究康德时曾指出:所谓趣味,就是“真正的共通感”,有时也就是“感觉”。“最紧密地与趣味相联的现象就是时尚”。任何“感觉”、“时尚”都是社会存在和人类实践的反映或产物。这就使任何形态的审美趣味都成为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衍生物。中国古典审美趣味,在本质上可称为一种小农趣味,它不可能摆脱其作为农民的文化本性。以这种文化批判的态度研究古典美学遗产,对调整我们今天美学研究的结构及价值系统,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