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在成人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东莞市长安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上肢手术ASAⅠ~Ⅱ级患者90例,随机分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US组)、超声组(U组)和神经刺激仪组(S组),每组30例,比较3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罗哌卡因用量、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US组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罗哌卡因用量均少于U组与S组(P<0.05);与U组和S组比较,US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麻醉优良率较高(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可安全地应用于成人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定位与传统异感法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以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收缩反应其中之一出现作为穿刺针正确定位标志;Ⅱ组采用传统找异感法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药用0.25%罗哌卡因。观察并记录2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Ⅱ组(P(0.05),而并发症低于Ⅱ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显著提高麻醉效果,且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结果Ⅰ组3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28例(成功率为93.3%),Ⅱ组麻醉效果优良者21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观察周围神经刺激仪在临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80例(ASAⅠ-Ⅱ)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n=40),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操作定位;Ⅱ组(n=49), 按常规阻滞方法进行操作。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阻滞成功率。结果 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但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并不增加。结论 周围神经刺激仪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仪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60例,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传统方法(盲探法)即联合臂丛阻滞.两组局麻药配比(2%利多卡因20ml + 1%罗哌卡因10ml +生理盐水10ml)一致.结果 A组神经阻滞满意度为100%,B组为8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7, P<0.05) A组并发症率为6.6%,B组为23.3%,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联合臂丛阻滞优于传统方式,且不良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在臂丛神经阻滞时应用解剖定位与超声引导的效果及费用。方法择期上肢手术行臂丛神经阻滞患者80例,前瞻性随机分为A组(n=40,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和U组(n=40,二维超声显像实时引导臂丛神经阻滞)2组。记录麻醉操作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评价神经阻滞的成功率、优秀率及并发症;记录麻醉药费用和麻醉总费用。结果与A组比较,U组操作时间短,痛觉消失快,镇痛持续时间长,优秀率高(均P〈0.05)。神经阻滞成功率A组为95.0%,U组为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4例发生并发症,U组有2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费用U组显著低于A组(P〈0.01),麻醉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解剖定位法比较,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镇痛时间长、阻滞效果更好,此方法适用于上肢手术且降低了麻醉药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三种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以60例拟行断指再植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B超引导组、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分别采取B超定位、神经刺激仪定位和传统盲探定位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临床疗效,比较三组的起效时间、麻醉优良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B超引导组主要分支阻滞起效时间最短,其次为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起效时间最长;三组的起效时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超引导组麻醉优良率最高,其次为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麻醉优良率最低;B超引导组与神经刺激仪组麻醉效果接近(P>0.05),而与传统盲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定位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方面,优于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和传统盲探定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Yu WP  Xu XZ  Wu DZ  Guo XY  Huang P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1):740-74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臂下部、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仪组(N组),各40例。分别以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器定位腋路臂丛神经主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每点注射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8ml,总量32ml。观察腋路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超声表现,测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直径和深度,以及肌皮神经离腋动脉中点的距离,记录两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麻醉操作时间U组显著短于N组(P<0.01)。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这3支的起效时间U组较N组短(P<0.01或0.05)。麻醉完善率U组明显高于N组(P<0.01)。误穿血管的发生率U组为0,明显低于N组(P<0.01)。结论与神经刺激仪定位法比较,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满意率显著提高,麻醉操作时间和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5椎体横突阻滞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应用颈5椎体横突阻滞法实施臂丛阻滞,B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阻滞。对比观察两组臂丛阻滞的成功率、效果观察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成功率和麻醉效果无明显区别。结论:应用颈5椎体横突阻滞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是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与超声双重引导下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并观察导管放置位置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肱骨干手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I组为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及盲法置管行连续术后镇痛;Ⅱ组在神经刺激仪下行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并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上、中干之间置管。In组方法同II组,将导管置在臂丛中、下干之间。观察术后当日、第2日、第3日的镇痛效果并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并观察有无神经并发症。结果与手术开始前比较,I组患者切皮时的SBP、DBP和HR均有升高(P〈O.05);II、III组患者SBP、DBP和HR无明显变化。与I组比较,其他两组术后各时点静态VAS较低(P〈0.05);而动态VA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术后静态与动态时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与超声双重引导下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于肱骨干手术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导管放置的位置对术后镇痛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学》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6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神经刺激仪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组)和Ⅱ组(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组)。记录两组患儿术前、手术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 min各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两组患儿术中丙泊酚、芬太尼用量、停药后苏醒时间及苏醒期躁动评分。神经刺激仪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安全有效,且可以提高患儿的麻醉质量和术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80例,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组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行腋路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组Ⅲ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运用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N)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显影率、识别率、靶神经阻滞完成率,以及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UN组和N组.2组均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30 mL.评价2组在操作中对臂丛三干神经的显影、识别及阻滞完成率,测试各支神经的感觉阻滞,术中疼痛评分.结果 UN组对肌间沟三干神经的显影率、识别率、阻滞完成率均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和术中疼痛评分也优于N组.N组并发症率高于U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在超声监控下准确的识别神经,对显影不清的神经有辅助识别作用.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麻醉安全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 51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2组,Ⅰ组为单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肌间沟阻滞法,肘以下手术采用腋路阻滞法,1次完全注入局麻药40 mL; Ⅱ组为两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采用肌间沟加颈丛神经阻滞(C4),以肌间沟臂丛阻滞为主,肌间沟注射局麻药25mL,颈丛神经阻滞15 mL,肘以下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阻滞,以腋路臂丛阻滞为主,腋路注射局麻药混合液25 mL,肌间沟注射15mL,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成功率86.48%,明显低于Ⅱ组(96.91%),有3例改全麻插管完成手术;Ⅰ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Ⅱ组;Ⅱ组术中血压、心率变化较Ⅰ组平稳(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或肌间沟加颈丛两点阻滞法,能保证麻醉效果,成功率高,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张大政  张旭 《当代医学》2011,17(16):14-15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分成3组(n=30):单纯肌间沟阻滞组(Ⅰ组)、单纯腋路阻滞组(Ⅱ组)和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组(Ⅲ组),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及手术时的ECG、NIBP、HR、SPO2;及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Ⅲ组患者的NIBP、HR较Ⅰ、Ⅱ组下降;Ⅲ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Ⅱ组(P〈0.05)。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单纯肌间沟阻滞或单纯腋路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同时在基层医院也是比较经济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导向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例拟行上肢手术并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术前评价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在进针过程中,实时超声显示阻滞针,沿着神经周边注射局麻药,记录上肢各神经的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臂丛神经在横断面上清晰表现为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内部由点状回声组成。注射局麻药后,神经被无回声区浸润。25例均阻滞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70±4.22)min,平均起效时间为(6.4±0.11)min。注药后的24min,上肢所有7根神经完全阻滞率均为100%。结论:超声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0.25%、0.33%和0.40%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A组有5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镇痛药镇痛;B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3%甲磺酸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两种不同入路用于前臂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脱管的发生率,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择ASAI-Ⅱ级前臂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II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观察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脱管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I组术后多个时间点(8,12,16,24,36h)镇痛评分均优于Ⅱ组(P〈0.05),Ⅱ组术后脱管发生率明显高于I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喙突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手术术后镇痛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