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采用低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LPP-CVD)并结合反弹盘方法在靶球表面涂敷厚的CxH1-x涂层.使用反式-2-丁烯为工作气体的沉积速率相对较慢,最高为1 μm/h,而使用苯乙烯时,沉积速率提高到3~4 μm/h.结合反弹盘技术,在塑料微球上涂敷了厚度为50~80 μm的CxH1-x涂层,涂敷薄膜的表面均方根粗糙度小于50 nm.  相似文献   

2.
对氯苯胺水溶液的紫外光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85nm/254nm紫外光灯对4-氯苯胺水溶液进行光照降解,研究了该物质的辐照降解特性.通过对4-氯苯胺去除率、总有机碳(TOC)去除率、脱氯等过程的研究,探讨了4-氯苯胺初始浓度、pH值、不同通气条件、投加H2O2等因素对4-氯苯胺溶液降解和矿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紫外光辐照能有效降解4-氯苯胺,在空气饱和、H2O2浓度为10 mmol/L的条件下,辐照时间为2 h时,4-氯苯胺的降解率可达99%,TOC去除率可达50%.  相似文献   

3.
载气与玻璃微球间热传递系数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干凝胶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球工艺中载气与微球间传热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了载气与微球之间综合热传递系数的计算模型,研究了载气环境参数(组分、温度和压力)和微球几何参数(直径和壁厚)对热传递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用的工艺参数范围内,热传递系数对载气温度、压力以及微球壁厚的变化不敏感,但热传递系数随微球直径的增大显著降低、随载气中氦气含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加,且这种递减趋势随载气中氦气含量的增加而趋于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铸膜液对聚α-甲基苯乙烯(PAMS)薄膜在高湿度条件下形成多孔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AMS的相对分子质量、PAMS浓度、环境温度/湿度、溶剂挥发性及液膜厚度等因素决定了薄膜表面孔洞的大小及其分布。液膜中水滴的运动是水滴间毛细管作用力和Bénard-Marangoni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孔洞形成规则排列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为研制出耐辐照的新型单相陶瓷燃料,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复合溶胶配制、分散胶凝、洗涤、干燥煅烧与烧结过程,开展了UO2-(Zr0.8Ca0.2)O1.8燃料微球制备工艺研究,制备出铀摩尔分数含量分别为30mol%、50mol%、70mol%的UO2-(Zr0.8Ca0.2)O1.8燃料微球样品。在对工艺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确定了工艺参数。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3种燃料微球样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铀摩尔分数含量分别为30mol%、50mol%、70mol%的UO2-(Zr0.8Ca0.2)O1.8燃料微球样品均为面心立方(FCC)固溶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针对溶胶—凝胶法制备掺钛UO2微球中出现的掺钛凝胶微球粘连严重、烧结过度、微球抛光面腐蚀等现象,通过改进工艺条件和参数来解决工艺中出现的问题.结果表明:增加胶凝时间不仅能解决凝胶球的挤压变形问题,而且能大大改善凝胶球的粘连问题;降低烧结温度可以得到表面更加光滑的烧结体;选用浓硝酸(ω=68%)和高纯H2O(二者体积比为...  相似文献   

7.
首先合成了双键改性的纤维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F-SiO2-K),将其分散在4-乙烯基吡啶(4-vinylpyridine,4-VP)或4-VP的甲醇溶液中,通过共辐射接枝的方法,制备了吡啶基改性纤维状介孔SiO2纳米微球(F-SiO2-VP).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F-SiO2微球上的接枝率随4-VP单体浓度和吸收剂量增加而增加,但随剂量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将F-SiO2-VP微球分散在含有U(VI)的硝酸溶液中,测定了室温下微球对U(VI)的吸附容量,并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SiO2-VP微球对U(VI)的吸附容量与硝酸浓度和P(4-VP)的接枝率有关.当硝酸浓度为5 mol/L,P(4-VP)的接枝率为16%时,对U(VI)的吸附容量最大,达到163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吸附热力学则当U(VI)浓度低时符合Freundlich模型,而U(VI)浓度高时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微米级的磺化交联聚苯乙烯(SCPS)微球,并作为种子微球,将其分散在水/苯乙烯二元混合体系中,经过单体溶胀后,再利用60Co?-射线引发聚合,得到具有粗糙表面的聚合物微球。研究了SCPS种子微球中交联剂(二乙烯基苯)含量和磺化度对最终微球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SCPS种子微球的磺化度和交联度较小时,形成类似核桃型微球,随着这两者的增加,将转变成类似话梅型微球,并且微球形貌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率无关(44-108 Gy·min-1)。本工作为可控制备具有粗糙表面和比表面积的聚合物微球提供了一种高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干凝胶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球的炉内成球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干凝胶粒子炉内成球过程的分解实验结果及各阶段中间产物的分析测试结果,通过对干凝胶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球工艺的传热、传质和运动的过程分析,将干凝胶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球炉内成球过程合理简化为吸热、封装、气泡形成及聚并、精炼、冷却5个阶段。吸热阶段的升温速率以及发泡剂的分解温度和发泡效率、精炼阶段的精炼时间和温度、冷却阶段的冷却速率是影响干凝胶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球工艺和空心玻璃微球最终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少U—M_o微球在混料和成型过程中发生偏聚的现象,改善(U-M_o)-Al弥散燃料铀分布的均匀性,研究了多种U-M_o微球物理包覆工艺及建立的包覆工艺对微球流动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相近尺寸(直径约100μm)的不锈钢微球代替U-M_o微球。结果表明:直接添加黏结介质包覆工艺和自由落体包覆工艺不适合微球的包覆;采用溶剂挥发法在每颗微球表面都包覆了一层基体粉末颗粒,微球表面的粗糙度明显增大,流动时颗粒间产生机械咬合力,降低了微球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