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凌张飞 《中药材》2016,(10):2412-2416
目的:从定性定量等各方面研究黄芩与同属滇黄芩的区别,以达到将两者鉴别的目的。方法:分别从性状、TLC、LC-MS成分鉴定、UPLC黄酮类成分含量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性状鉴别点为,滇黄芩断面绿色,黄芩断面黄色;TLC色谱两者斑点有明显差异,可将两者区分;LC-MS推测出粗毛豚草素及粗毛豚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为滇黄芩中特有成分峰;黄酮类成分含量的主要区别在于滇黄芩中汉黄芩苷的含量比黄芩中明显低。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两者在化学成分上有明显差别,化学方法可将两者分开。市场上黄芩药材及饮片无滇黄芩混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中药黄芩及其伪品的快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芩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2].市场上常有非正品出现,主要为同属植物粘毛黄芩Scutel laria viscicdula Bge.及甘肃黄芩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ls等的干燥根混充黄芩使用.因此,对本品快检方法的确定,主要是针对正品与这几种非正品的区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15批黄芩饮片质量分析山东中医学院(250014)李海鹰,陈俊英齐河县人民医院(251100)刘琴英关键词黄芩,性状鉴别,黄芩甙黄芩为唇科植物黄芩Scuti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为清热解毒类中药。抗菌成分为黄酮衍生...  相似文献   

4.
药用黄芩与家种黄芩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黄芩与家种黄芩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通过性状、显微、理化鉴别及HPLC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两者性状及理化分析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家种黄芩可作为提取黄芩苷的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黄芩苷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孔慧  倪键  刘瑾  余超 《中成药》2004,26(2):156-157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止血,安胎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的主要成分之一黄芩苷具有抗炎症、抗变态态反应、抗菌、利尿,利胆、解热、镇静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芩与滇黄芩的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芩为唇形科 (Labiatae)植物黄芩 (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 ,其性寒味苦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由于其临床用量较大 ,造成药源紧缺 ,价格上浮。而同属植物滇黄芩 (Scutellaria、amoena、C、H、Wright)的根多次出现于临床 ,代替黄芩使用 ,既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又影响了药品的质量和疗效。本人根据实践经验 ,就二者的性状、薄层分析、紫外光谱进行比较 ,以探讨其鉴别方法 ,供同道参考。1 材料1.1 仪器ZF - 2型三用紫线分析仪 (上海安亭电子仪器厂 )、硅胶G薄层板 (10cm× 2 0cm自制 …  相似文献   

7.
黄芩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根供药用,有清温热、泻火、解毒、安胎等效用。黄芩原为野生,但由用量较多,年年采挖,野生资源减少,不能满足药用的需要,不得不变为人工栽培。黄芩的适应性较强,多生  相似文献   

8.
黄芩素药理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芩素(Baicalein)异名:黄芩苷元,黄芩黄素,为唇形科(Labiatae)黄芩属(Scutellaria)多年生草本中药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其在生药中占5.41%,是黄芩的最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黄芩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研究表明,黄芩素对多种疾病包括炎症、肿瘤、纤维化性疾病、心脑血管性疾病以及神经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涉及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药理活性.现就黄芩素的药理活性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及黄芩苷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香君  郭乐康  陈微娜 《中草药》2009,40(5):801-803
目的 考察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和黄芩苷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 用非生物诱导子(Ca2+、Mg2+和Co2+)和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米曲霉A.oryzae、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中提取的真菌诱导子,与黄芩毛状根共培养;HPLC法测黄芩苷的量.结果 各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和黄芩苷合成有不同影响:黑曲霉诱导子和米曲霉诱导子质量浓度为40和20 mg/L时,CO2+浓度为1.53×10-4 mmol/L时,黄芩苷的量从7.64%分别增至9.18%、8.81%和8.62%.结论 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特异性,可选择性地促进某一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试验证实黑曲霉诱导子、米曲霉诱导子和Co2+是适合黄芩毛状根代谢黄芩苷调控的诱导子.  相似文献   

10.
中药黄芩系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功效。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甙具有抗菌消炎、解热镇痛、降压及利尿等作用,临床上应用很广,治疗肝炎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由黄芩组成的复方制剂双黄连注射剂和粉针剂,是目前临床应用于抗菌抗病毒效果很好的药物,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小儿病毒性肺炎等症均有明显的疗效。有关黄芩甙的含量测定方法很多,常用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于复方制剂中的黄芩甙测定则常常由于杂质的干扰而无法进行。我们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对黄芩及其制剂  相似文献   

11.
二阶导数差示脉冲极谱法用于黄芩中黄芩甙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二阶导数差示脉冲极谱法用于黄芩中黄芩甙的定量研究王增理,梁云爱(山东省莒县药品检验所276500)景志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黄芩甙。黄芩中黄甙的含量测定,药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1]。本文利用黄芩甙的化学结构中含有碳基,在酸性条件下,可于滴汞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HOH,于-1.55V处出现的导数极峰的原理[3,5],采用二…  相似文献   

12.
黄芩滴眼液制剂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进才 《光明中医》2005,20(5):40-42
目的:建立黄芩滴眼液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水煎煮酸析法提取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配制滴眼液,成品采用化学鉴别、薄层图谱鉴别、黄芩甙含量测定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取黄芩加12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各1.5h提取药液,合并提取液,置2℃~10℃冰室中静沉24h,抽取上清液,浓缩至投料量的5倍,用盐酸调pH1~2,80℃保温1h,静置2h,过滤,沉淀水洗至pH5.0,继用70%的冰乙醇洗至pH7.0,沉淀低温干燥,所得黄芩提取物平均收率为8.81%。用蒸馏水作溶剂配制,加适量氢氧化钠助溶,加氯化钠调等渗,配制方法易行。用化学方法和薄层图谱法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明显。黄芩甙含量控制在95%以上。结论:黄芩的有效成分提取收率稳定,质量可控,配制工艺可行。可作为黄芩滴眼液的配制工艺。  相似文献   

13.
栽培与野生黄芩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栽培与野生黄芩质量的比较研究黑龙江中医学院都晓伟,李丹,衣红,李彬中药黄芩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甙。近年来由于其独到的抗菌、抗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准确鉴别黄芩和粘毛黄芩种子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扫描电镜法对两黄芩种子种表面超微特征进行比较观察,对其进行鉴别。结果黄芩与粘毛黄芩种子之间在种皮表面超微结构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别,可用于鉴别。结论利用扫描电镜可以有效鉴别两种黄芩种子。  相似文献   

15.
黄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芩为唇形科(labiatae)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其原植物主要产于东北、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大,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肝、胆、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变态、抗菌、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等广泛药理作用。黄芩中主要含有黄酮,本文将近年来黄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酮化合物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以便控制其质鼍.方法:固定相用Spherigel-C18柱(4.6mm×200mm,5μm),流动相:0.2%冰醋酸(A)-甲醇(B),梯度洗脱:0~30min:B42%~7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76nm.结果:10种不同产地的黄芩根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范嗣为:黄芩苷5.14%~13.58%、汉黄芩苷1.12%~2.37%、黄芩素0.46%~1.16%和汉黄芩素0.14%~0.39%.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黄芩药材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栽培黄芩与野生黄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解决黄芩资源紧缺问题,烟台市成功地完成了黄芩野生变家种的研究。我们对烟台海阳市出产的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ScutelariabaicalensisGeorgi)从药材性状、根的横切面组织结构、化学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有效成分含量及水溶性、醇溶性浸出...  相似文献   

18.
黄芩水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含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黄酮Ⅰ、黄芩黄酮Ⅱ、木蝴蝶素A及β-谷甾醇、黄芩酶等。其中黄芩苷含量最高,为黄芩中公认的活性成分。黄芩苷在冷水中易被酶水解为黄芩苷而失去活性,故黄芩应入沸水提取,使酶失去活性而黄芩苷不被水解破坏。水提取工艺以浸膏得率和黄芩苷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加水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进行考察,观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6,(10)
目的:从定性定量等各方面研究黄芩与同属滇黄芩的区别,以达到将两者鉴别的目的。方法:分别从性状、TLC、LC-MS成分鉴定、UPLC黄酮类成分含量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性状鉴别点为,滇黄芩断面绿色,黄芩断面黄色;TLC色谱两者斑点有明显差异,可将两者区分;LC-MS推测出粗毛豚草素及粗毛豚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为滇黄芩中特有成分峰;黄酮类成分含量的主要区别在于滇黄芩中汉黄芩苷的含量比黄芩中明显低。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两者在化学成分上有明显差别,化学方法可将两者分开。市场上黄芩药材及饮片无滇黄芩混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黄芩的人工栽培及质量研究述评(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地区的野生黄芩与人工栽培黄芩在药材性状、根的横切面、组织结构、显微结构、化学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有效成分含量及水溶性、醇溶性溶出物测定、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的比较研究等方面作了总结性分析,评述结果表明各地栽培黄芩与野生黄芩黄芩苷含量差别不大,内在质量基本相当,完全可代野生黄芩药用。同时对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及其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揭示道地性内涵。评述提示:单纯以黄芩苷的含量难以总结道地的内在规律性,道地性应综合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