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依据,建立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7个指标),同时,采用模糊数学法建立评价模型,以均方差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对威宁草海湿地的生态安全进行实例评价。结果显示,压力要素和响应要素处于不安全等级;状态要素处于极不安全等级;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对应“安全、较安全、较不安全、不安全、极不安全5个安全级别的隶属度值分别为0.0626、0.1197、0.2141、0.3312、0.2724”,处于不安全的隶属度值最大(0.3312),根据模糊数学最大隶属度原理,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处于不安全等级,湿地生态安全有待改善。通过评价,掌握了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以期为威宁草海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贵州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为威宁草海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依据,建立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7个指标);同时,采用模糊数学法建立评价模型,以均方差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对威宁草海湿地的生态安全进行实例评价。结果显示,压力要素和响应要素处于不安全等级;状态要素处于极不安全等级;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对应"安全、较安全、较不安全、不安全、极不安全"级别的隶属度值分别为0.0626、0.1197、0.2141、0.3312、0.2724,处于不安全的隶属度值最大(0.3312);根据模糊数学最大隶属度原理,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处于不安全等级,湿地生态安全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3.
基于PSR模型的鸣翠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鸣翠湖的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PSR概念模型为基础,构建了3个子系统27个指标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测定权重、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计算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确定鸣翠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鸣翠湖湿地处于亚健康状态。3个子系统中,状态指标最大隶属度为0.2333,属于亚健康状态;压力指标最大隶属度为0.2677,属于健康状态;响应指标最大隶属度为0.4553,属于亚健康状态。制约鸣翠湖生态系统健康的疾病因子主要是景观多样性单一、化肥施用强度大、水质污染、干旱指数偏高。基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和制约性,在修复鸣翠湖湿地生态健康主要制约因子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适度干预。  相似文献   

4.
湿地是世界上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其健康评价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从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方面选出19个指标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分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和疾病5个等级,采用熵值法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健康指数,结果显示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健康为亚健康等级。并对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明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安全的现状,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建立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等级标准,运用熵权法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集对分析法构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压力和响应要素联系度分别为0.9315和0.6529,处于较不安全等级;状态要素联系度为0.5624,属于较安全等级;湿地公园综合生态安全联系度为0.6726,属于较不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生态系统一起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维持地球生命和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识别影响其健康的重要因子,可为湿地健康的诊断和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湿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湿地自然环境、整体功能和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选取21项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健康度为0.619,处于第Ⅱ等级(健康);3个子系统中,湿地的自然环境和整体功能分别在0.431和0.540的程度上属于较健康状态,湿地的社会环境健康状况最差,在0.452的程度上属于疾病状态;制约因素主要有土壤性状、物种多样性、物质生产功能、环保投资指数、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从评价结果分析来看,湿地自然环境和整体功能受到的影响虽然没有社会环境受到的影响大,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两类指标属于长期指标,在短时间不会产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草海高原湿地湖泊水质时空变化及水质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草海水质污染状况,开展水质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为草海湿地污染治理及保护提供依据。在草海湿地湖泊设置了15个采样点,于2014年8月、11月和2015年1月、4月,分4季进行水样采集。以所测水质参数为基础,运用水质综合评价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草海湿地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并基于营养状态对湖泊水体进行了分区。研究表明:(1)草海TP、TN、CODMn、Chl-a 4种主要水质指标浓度在春季高于其他3个季节,浓度分别达到0.03、0.98、6.30和0.025 mg/L,空间分布呈现由东至西逐渐降低的趋势,草海入水口及码头区域要明显高于湖泊其他区域。(2)草海湖泊营养状态为中营养级别,按4个季度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平均值分为3个区域,A区为东北角入水口及西海游客码头,长年处于富营养状态,为富营养状态区,53.9≤TLI≤63.0,水质处于Ⅳ与Ⅴ类等级;B区为临近县城及入水口区域,季节性富营养状态,为中营养状态区,41.2≤TLI≤46.6;C区为草海湖泊中心延续到阳关山的下游出水口区域,为贫中营养状态区,35.8≤TLI≤39.7;B区和C区水质全年为Ⅲ类等级。(3)各区域主要污染物指标以Chl-a、TN为主,A区形成的主因是城市污水注入,B区形成的主因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城市污水和农药、化肥施用量是治理草海湖泊水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牛蛙(Rana catesbeiana)的入侵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掌握牛蛙在贵州草海湿地的种群分布现状及其对生境的选择特征,于2018年6-8月对草海湿地牛蛙的分布、种群数量及栖息生境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生境喜好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牛蛙的生境选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牛蛙主要分布于草海湿地上游的刘家巷及邻近区域,并向中、下游的顾家底、阳关山等区域扩散。通过牛蛙生境选择特征分析发现,牛蛙偏好选择的微生境为植被类型为草地和沼泽草甸的区域、水体类型为静水水塘和沟渠的区域、具有水深较浅(≤0.6 m)、草本盖度适中(31%~60%)、草本高度较高(31~100 cm)、地表温度较高(21℃~25℃)、地表湿度较高(41%~80%)、离干扰源距离适中(101~500 m)的特点。牛蛙偏好生境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体类型、植被、水域深度、温度和干扰强度是影响牛蛙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牛蛙在草海湿地已占据一定的生态地位,并呈泛滥孳生趋势。应根据牛蛙的生物学特性(如食性、繁殖特性、生境选择特征等)对已形成自然种群的牛蛙进行综合治理,避免其在草海湿地的进一步扩散,使其对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处在可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为了整体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系统风险水平,以 GlobeLand30地表覆盖产品、气温和降水站点数据、MODIS NDVI产品和人口、GDP、粮食作物单产等统计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基于PSR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湿地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分析了湿地的外界压力、自身状态和响应指标的变化特征,并对2000-2020年大湾区湿地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该区域湿地生态压力变化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扩张是影响湿地生态风险的主要压力因素;(2)湿地生态风险的状态水平逐渐下降,呈现“外高内低”的分布格局,景观内部破碎化相对严重。生态响应水平波动较小,但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滑趋势;(3)粤港澳大湾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湿地生态风险评估值分别为0.470、0.426和0.418,风险水平为“较高风险”。高风险地区比重下降了21.15%,中风险区域提升了约11.54%。从空间上看,西部和东部地区湿地生态风险显著降低,大部分城市的风险水平处于中等或者较高等级。粤港澳大湾区湿地资源的修复和管理面临众多挑战,建议处理好城市建设和湿地保护的矛盾、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注重与非湿地系统的调控并完善相关制度,更好地协调湿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0.
扎龙湿地位于乌裕尔河尾闾,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芦苇湿地,也是丹顶鹤等珍稀鸟类重要的繁育场所和栖息地。本次研究基于遥感、气象和水文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植被覆盖度,分析扎龙湿地核心区2005-2017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探究径流、降水和气温3项水文气象要素对湿地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为科学开展湿地生态需水核算和芦苇植被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湿地中高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区域主要分布于乌裕尔河来水和人工补水形成的河道及周围地区,2005-2017年,中高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湿地植被生态质量整体改善。乌裕尔河来水及人工补水量对中高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的增长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年际滞后性;温度升高有利于湿地核心区内植被覆盖度整体的提高,但促进作用并不明显;降水与湿地核心区植被覆盖无明显影响作用,乌裕尔河来水及人工补水量是影响扎龙湿地核心区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贵州草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贵州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质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其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于2017年11月(秋季)对贵州草海16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密度、优势种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同时利用分层聚类分析、冗余分析(RDA)和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探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采样点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6属、139种;其中蓝藻门12属、22种,绿藻门28属、69种,硅藻门16属、29种,隐藻门2属、3种,裸藻门4属、11种,甲藻门3属、4种,金藻门1属、1种;其中绿藻为优势门类,占浮游植物总数的49.64%;硅藻次之,占20.86%;蓝藻居第三位,占15.83%,金藻最少,仅占0.72%。调查期间,样点6、7、11、12的叶绿素a含量较高,均高于5.0μg/L,细胞密度也较大,均超过了107个/L。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样点7、11、12聚为一类,其优势门类均为蓝藻,且位于靠近威宁县城的沿岸带。各采样点与环境变量之间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6、7、11、12号采样点主要受营养盐、总溶解固体和盐度的影响,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得出蓝藻受营养盐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威宁县城沿岸带的藻类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它位点,其优势门类为蓝藻,营养盐是导致威宁县城沿岸带藻类细胞密度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更高效、大范围的获取草海水质状况,分析草海水体营养状态,本文利用实测水质数据与遥感影像的关系建立反演模型,反演草海2000-2015年水质指标,包括Chl-a、TN、TP、CODMn、SD,并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草海水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波段组合与实测数据建立水质参数反演模型能高效、大面积的获得草海水质分布情况,评价得知草海从2000 - 2005年、2010 - 2015年,整体水质均为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TLI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2)草海水质季节变化明显,四个季节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主要原因是草海春、夏季节农耕及旅游活动等较频繁;(3)空间上看,草海入水口及湖周围综合营养指数比湖中心及出水口高,其原因是因为入水口靠近城市,城市污水排入湖中,湖四周农业污染源大量存在所致。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内陆湿地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生态效应。2000年以来,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探究由此引发的生态效应。利用2000-2013年共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借助RS和GIS工具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各时期的LUCC及其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通过景观指数计算,分析了总体景观格局和不同景观类型的变化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总体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综合值及其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和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林地、建设用地和沙滩地面积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由2000年的249.08上升到2013年的251.41,土地利用强度持续增加;总体景观格局指数和不同景观类型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景观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破碎化,连通性降低,稳定性变弱;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总体景观格局指数相关系数为0.927,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使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趋于负面化。研究结果反映LUCC引发景观的破碎化和不稳定、鄱阳湖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负向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可变模型的秦淮河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本文以可变模糊集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模糊可变模型的城市河流健康评价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评价实例当中。以南京市秦淮河为例,根据城市河流健康的内涵和特点,提出由目标层、控制层、状态层、指标层组成的4级19项评价指标体系,对秦淮河的河流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相较于传统评价方法,利用模糊可变模型的评价结果更为直观和合理,是处理和解决河流生态系统中模糊概念和现象的有效方法。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识别出秦淮河目前主要存在水环境、防洪安全以及自然形态3方面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分析河北省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生态功能及利用保护过程中存的问题,提出增强湿地生态保护意识;建设湿地保护综合管理体系;兼顾局部与整体开展湿地全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升湿地监测与管护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湿地区域产业结构;探索市场调节机制下的湿地生态补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确定生态服务功能是评估湿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而生态功能的发挥与湿地环境特征密切相关。在总结当前有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牡丹江支流源区哈尔巴岭湿地及周边生态环境现状的特征,确定哈尔巴岭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大气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讨论了湿地环境特征对特定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计算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结合湿地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