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德成 《中国藏学》2006,(2):212-216
藏传佛教拉然巴格西学位制度创始至今已近400年,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藏传佛教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改进学经制度,建立了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制度,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2005年10月,11名藏传佛教界学修出众的高僧获得藏传佛教首届“拓然巴”高级学衔,标志着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
从版画看西夏佛教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西夏在藏传佛教艺术向内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藏传佛教艺术随着藏传佛教不仅传到了西夏 ,而且在西夏生根、开花 ,在自己艺术的基础上融汉传和藏传佛教艺术于一体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这一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版画为例 ,通过西夏和元代内地藏传佛教版画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 ,具体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3.
吴平 《中国藏学》2002,(3):25-27
藏传佛教自元代以来不断传入内地。到了近代,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宁玛派同时在上海流传,开始在上海产生影响。本文即是探讨藏传佛教格鲁源、宁玛派在近代上海流传、发展的情况,以及藏传佛教在上海文化教育方面的行迹。  相似文献   

4.
西夏在藏传佛教艺术向内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藏传佛教艺术随着藏传佛教不仅传到了西夏 ,而且在西夏生根、开花 ,在自己艺术的基础上融汉传和藏传佛教艺术于一体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这一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版画为例 ,通过西夏和元代内地藏传佛教版画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 ,具体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明朝于15世纪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刺激了藏传佛教在汉藏走廊地带的发展。宣德时期开始,藏传佛教僧人得以频繁赴京,汉藏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因之加强。正统时期,朝廷允许藏传佛教僧人自在游方,藏传佛教僧人因之发挥能动性,借力地方军政系统的赞助以恢复、新建藏传佛教寺庙,从而确立并巩固了藏传佛教的在地影响。与此同时,明廷针对番僧的朝贡、护持与承袭政策为藏传佛教在汉藏走廊扩大影响力提供了制度基础。一方面,僧人将汉地的丰厚物资引入汉藏走廊用以营建寺庙,寺产更得到明廷敕赐护持保障。另一方面,明廷将番僧封号承袭与朝贡资格挂钩,激发了藏传佛教僧人以宗教安边、招抚番民的积极性。15世纪藏传佛教在汉藏走廊的发展是明朝中央政策的在地衍生物。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在康区传播与发展历史三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在康区的传播与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教内自发传播发展阶段、世俗王权干预传播发展阶段及国家政治导向自由发展阶段,它们构成康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史。第一阶段,后弘期开始至元初,藏传佛教在康区自发传播发展;第二阶段,元代至清末,康区藏传佛教在世俗政权干预下传播发展,形成政教联盟或政教合一制度;第三阶段,辛亥革命至今,分为国民时期与新中国时期,康区政教合一制度逐渐被废除,最终实现政教分离,藏传佛教自觉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国家法律保障其自由发展,藏传佛教在康区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国家政治导向下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白玛措 《中国藏学》2016,(3):182-192
论文利用作者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对藏传佛教在美国的情况进行采访和问卷田野调查。论文依据田野的体验,分析了美国人接受藏传佛教的自身原因,由此提出藏传佛教在美国和中国的主要区别,并揭示藏传佛教在西方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塔尔寺藏传佛教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享誉海内外,成为藏传佛教文化的旅游文化品牌.但近年来藏传佛教旅游的持续过热,对塔尔寺的藏传佛教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工作等方面带来的种种影响,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之外,塔尔寺是举世闻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开放、最早实行”以寺养寺”试点和旅游开发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尤其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社会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整个藏传佛教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仍然不失为国家或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主体和核心,藏传佛教所特有的文化属性无疑影响着藏传佛教寺院治理.从藏传佛教寺院治理制度演进轨迹来看,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环境、组织、形式和内容.但在当下藏传佛教寺院治理中恰恰忽略了藏传佛教及寺院所具有的文化特点和属性,更多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因此,建立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藏传佛教事务社会治理体系,须从藏传佛教及寺院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特点,审视藏传佛教事务社会治理,构建起与当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才让 《西藏研究》2005,(4):33-40
汉藏历史文献证明,明成祖对藏传佛教领袖的异乎寻常的推崇,有其内在的信仰因素。通过迎请藏传佛教大师,明成祖接受了密法灌顶,对藏传佛教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明成祖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扶持,促进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西藏之间的互动。文章认为,藏传佛教文化是明代联结内地与西藏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1.
中国藏传佛教传播的文化生态学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传佛教是我国藏、蒙古、普米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信仰。在地理上,藏传佛教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西北部,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分布区域。本文利用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藏传佛教文化在中国境内的传播与发展,认为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西北部和藏传佛教的诞生地——青藏高原具有相似的文化生态环境,藏传佛教对这一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是导致藏传佛教在中国境内半月形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拉先加 《中国藏学》2024,(1):40-49+210-211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在不同时期形成了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对藏传佛教的发展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政教合一制度的影响,寺庙管理从早期的堪布主导的管理制度演变为教派领袖主导的管理制度,再发展到活佛主导的管理制度,体现佛教教义和学经教育的内在需求的同时,也受封建割据势力和地方政权、部落、土司等世俗政治的影响,对藏传佛教的存续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寺庙管理制度开启了历史新纪元,步入了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寺庙管理实行了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围绕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寺庙的修建以及相应制度的建立、后弘期和政教合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寺庙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崭新的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对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化、法治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归纳。  相似文献   

13.
赵改萍 《西藏研究》2009,113(1):59-70
能海法师是近现代藏传佛教高僧,弘法40余年,重新将藏传佛教弘传内地,期间与五台山结下不解之缘,为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复兴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目前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夏的藏传佛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乃至整个西夏文化影响很大 ,而西夏对于藏传佛教的东传又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夏接受并发展藏传佛教有其民族渊源和历史基础 ,受到西夏和吐蕃两个民族政治关系的影响。西夏的藏族僧人数量较多。现有各种资料表明 ,藏传佛教在西夏的发展大抵以河西走廊为重点 ,并逐渐向西夏腹地延伸 ;藏传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主要是在西夏中后期。设立帝师是西夏僧官制度的重要特点。新发现的文献表明 ,早在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八思巴为帝师 (1 2 6 9年 )一百年前 ,西夏就开始封设帝师了。西夏时期的文献出土、发现很多 ,其中不乏藏传佛教经典。西夏故地 ,还发现了大量藏传佛教的绘画和雕塑。藏传佛教对西夏的佛教建筑也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林锦江 《中国藏学》2011,(1):128-136,144
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之一。在香港特区基本法所赋予的宗教政策下,香港藏传佛教的发展,有着两个重要的意义:一个意义是传播自身宗教文化的宗教价值和实践;另一个意义是促进香港同胞对于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藏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和发展方向。文章作者根据相关的文献和实地观察所得的资料,介绍了香港藏传佛教,作为宗教、学术和文化的近30年,特别是九七回归后的一般发展状况,以及与本土佛教的关系等,进而展望香港藏传佛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刘丹枫 《中国藏学》2023,(3):138-149+217
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佛教来说,其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佛教中国化的进路多样且成果丰富,在不同时代、不同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藏传佛教而言,其经院哲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推进了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文章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中心,介绍其经院哲学的教材与教学体系,从而总结藏传佛教经院哲学的主要特征,并以格鲁派中观哲学的核心概念“中观八难”为例,论证从经院哲学视角重新考察该概念的必要,进而阐明藏传佛教经院哲学体系对于研究藏传佛教思想的学术意义,及对于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7至19世纪是藏传佛教绘画的大发展时期,随着格鲁派在全藏区取得政教领袖地位,格鲁派寺院建设热潮空前高涨,大规模的寺院兴建和扩建给藏传佛教绘塑艺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由此进入一个全面繁兴的发展阶段.一时大师辈出,画风迥异,他们在前代画派风格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藏传佛教绘画演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本文对当时流行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艺术家进行了分析,从而大致梳理出17至19世纪藏传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佛教传人藏区后,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广泛传播、发展,成为一种被藏族化了的宗教——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便是藏传佛教一大特色,它与佛教在藏区的传入、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是佛教理论在藏族社会中具体运用的结果。本文试就藏传佛教格鲁派之最大活佛世系之一达赖喇嘛转世制的产生及寻认灵童经过,作一简述,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相适应,是中国社会对于藏传佛教的基本要求,也是藏传佛教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内在调适机制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应有体现.在藏传佛教界能动地实现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我国社会中的世俗界也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藏传佛教的各种宗教与社会活动都有验知其是否合乎和可做如何改进的社会制度标准;宗教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政治上要成为团结藏传佛教界爱国爱教的模范,在态度、感情、交际等人格要素上对藏传佛教徒要给以充分尊重,对藏传佛教的有关事务要依法加强管理,同时注意划清若干界限.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传播与发展唐景福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而且传播到我国西北的土族和裕固族地区,对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精神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本文只就藏传佛教传播到土族、裕固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