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巴美慧  康健 《南方建筑》2008,(10):19-29
嗅听交互研究在国内外处于起步阶段,其为城市及建筑空间营造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促进多感官环境设计从视听交互主导转向更为全面的统觉认知。从嗅听交互的视角,回顾了听觉与嗅觉环境设计的发展过程,以及城市与建筑空间的声景与嗅景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作者近期的研究成果,包括实地环境中的嗅听交互感知现状、气味对交通噪声感知的影响、嗅听交互感知效应,以及嗅听交互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嗅听交互感知,积极的感官刺激可以提升其他感官感知的评价,而消极感官刺激的影响效果则相反,以及当一种感官刺激越强时,另一种感官的感知强度会越弱。对于嗅听交互环境中的行为,当空间中存在积极的气味时,积极或消极的声音均会加强人们的趋向行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嗅听交互环境的设计应用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前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新趋势,AI技术作为数字技术的前沿代表,演变为当下风景园林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AI如何结合风景园林空间、配合具体设计施工流程的实践是未来AI应用风景园林领域的重要内容。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中AI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兴起的新兴手段的应用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梳理了AI技术与风景园林结合的发展进程,探讨了AI技术与风景园林领域结合的应用分类;并结合当前实践成果,对AI技术应用产生的新风景园林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AI技术应用场景路径,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以期为AI在风景园林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方法指引。AI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具备一定的潜力,但在未来的相关实践中,具体流程、作用机制、交互深度和跨学科合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技术的快速提升及在智慧建筑场景中的应用趋势,重点阐述了"边缘AI"在智慧建筑应用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结合"边缘AI"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2017,(2)
针对信息模型与物理实体间的信息与数据相互割裂的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在计算机集成建筑信息系统CIBIS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信息物理交互系统BIPIS。以建筑信息分类关联拓扑结构和流动循环机制为理论支撑,由感知、决策、控制为系统架构的BIPIS作为建筑信息交互协同技术的系统表述,具备实时感知、自主决策、动态控制、精准协调等能力。BIPIS将通过设计—制造一建造一运维的信息进程和物理进程的感知反馈和深度交互,打破建筑全生命周期各参与方的信息传递障碍,最终实现信息化背景下包括技术体系、行业组织和运营机制在内的建筑行业运作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5.
数字时代中,建筑的传统定义和内涵发生变革,基于建筑空间的人与技术交互达到多元、多面、多维的高峰。后数字时代需要反思数字建筑的本质,重新挖掘与定位数字建筑的内涵,并阐释人、技术与空间的关系。文章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涌现为研究背景,围绕数字建筑的多重具身分类特征,分析其具身体验及具身恐惧,探讨数字建筑中具身临近下的人机共生超感知与新体验。数字技术赋能下的身体回归与挣脱,被视为认知科学下技术物化与人性化的竞争,同时可启发后数字时代建筑学的本体重构。  相似文献   

6.
张洋  李长霖  吴菲 《风景园林》2021,28(4):99-104
近年来,风景园林领域开始关注数字技术,并探索其与风景园林行业结合的可能性:其一体现在数字化技术作为工具辅助设计的过程;其二体现在对景观空间的数字化增强,创造新型的人与环境的动态互动方式,即交互景观。目前交互景观在风景园林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缺乏对其系统性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从交互模式上将其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行为感知交互景观、环境感知交互景观、虚拟交互景观。针对每个类型的交互机制、交互特征、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交互景观是数字化技术驱动下,对风景园林要素中人、空间、环境之间关系的新探索,为风景园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魏方 《风景园林》2018,25(3):105-111
基于时空关系与体验,探讨了景观与建筑的交接空间。对其建构方式与体验感知方式进行研究。基于戴维·哈维(David Harvey)的"时空压缩"以及希格弗莱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的"空间时间"理论,通过诠释"厚性"的概念,分析了景观与建筑空间交接的2种基本出发点:基于时空拉伸的"延展",以及基于时空压缩的"解蔽";通过案例研究,对其不同的空间组织方法与空间界定材料的使用方式进行解读,并论述与此对应的2种空间感知过程:"可推导性"与"瞬时生成性";通过分析4个现当代景观实践案例,对景观设计在空间"内外交互"建构中所发挥的主动性与使用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最后,对时空建构的基本方法、综合使用等方面进行应用层面的分类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基于AI技术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图像识别技术在高速公路车牌识别、车脸识别、交通流量分析、违停抓拍和诱导系统的应用,分析了该技术在智慧交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其具有广阔的使用空间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BIM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分析,讨论基于相关技术的智慧建筑系统,利用这些关键技术驱动建筑物理系统与用户、网络、服务系统等的创新应用,使建筑成为具有感知、交互、自我适应、成长、决策的智慧"生命体",从而为用户提供智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促进人、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协调、可持续、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建筑空间也不例外。本文借鉴杜尚的艺术自由论在其他领域的理论方法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分六个部分对数字技术下观众在建筑空间中的感知进行研究,通过对当代优秀互动艺术作品进行解读,旨在探索未来建筑空间中互动艺术的发展,以期拓展当代建筑空间设计应用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环保、城市、建筑、能源、家居等众多领域,近年来在各领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物联网技术与建筑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提高了建筑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未来的智慧建筑将具备感知和交互等多项功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本文将从物联网技术内涵、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慧建筑的意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建筑中的应用、智慧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促进物联网在智慧建筑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与交互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智能产业的崛起,从人工智能到自然交互,从物联网到元宇宙,人们逐渐进入了数智时代。正如马克·维濏所提出的“普适计算”概念一样,前沿的科技正逐渐隐匿于无形之间,编织进我们的生活之中。同时,我们也已经发现传统的单一维度静态建筑空间越来越难满足人们不断催生和变迁的空间需求。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和智能场景的渗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未来需要进一步的革新和升级。如何让空间更为主动、体贴地响应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如何让空间变成可以思考、可以交流的生命体,如何营造新颖的、动态的、诗意的空间体验等成为当前数字建筑设计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交互”成为了未来智能化建筑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为了可以进一步厘清交互建筑和人屋交互设计的理论背景及内容边界,科学地探讨未来建筑设计与交互设计结合的可能方向,理性地构建未来建筑学发展的新学科交叉点,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人居研究院携手于2022年4月29日共同举办“建筑 x 交互:迈向智能未来”2022人屋交互设计国际会议,并邀请了全球范围内致力于交互建筑及人屋交互设计研究的一众专家学者就相关概念和问题笔谈。在建筑与交互结合的基础理论构建方面,徐卫国提出对于互动建筑的研究要需要突破传统的“人—建筑—环境”三位一体的场所理论背景,从智能建筑的角度出发,将机器人加入互动建筑设计的语境之中,构建形成“机器人—人—建筑—环境”相互积极互动的四位一体的新场所理论;唐克扬针对交互建筑所特有的“动”的概念,阐述了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动”的历史发展和内容变迁,并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人屋交互的可能设计思维方法和范式语境。在交互建筑设计探索方面,菲利普·比斯利通过详细介绍Grove交互装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直观且清晰地阐述了一种有机的、自然的、柔性的、气候友好的、超越传统建筑空间的、促进交流和互动的未来新型建筑空间设计的可能形式语言和构成逻辑;迈克尔·福克斯提出交互建筑的发展跟随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并通过相应的案例具体阐述了模块化机器人系统、微型机器人系统以及软体仿生机器人系统对于交互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利用诸如手势控制、生物拟态等关键技术所催化构成的交互建筑设计;在建筑与交互相关概念的梳理和学科建设方面,亨利·埃克斯对交互式建筑、响应式建筑、建筑智能等类似概念进行了明晰和区别,并通过相应的设计范例具体分析讨论了交互式建筑的交互内容、设计逻辑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差别,同时催生出建筑学由此而产生的新的名词和术语;鲁伊里·格林主要探讨了构建交互建筑这一交叉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并以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的表演与交互设计课程作为典型案例,介绍了构建创意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体系课程所需要的可能设施环境和课程内容;李力对互动建筑和交互式建筑设计的概念术语进行了辨析,并借助相关设计案例和研究成果从建筑设计过程及建成环境两个角度探讨了互动技术应用的场景和发展前景;刘洁介绍了人屋交互设计的概念变迁和发展脉络,提出未来的人屋交互设计研究除了思考技术的应用之外,还需要从建筑的本质出发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对空间和信息的系统化设计和情感化设计来提高建筑的智商和情商。  相似文献   

13.
随着AI的飞速进步,城市规划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创新应用亦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深入剖析AI对城市规划的深远影响及独特优势,从多维度探讨AI与城市设计的研究趋势,特别关注AI在城市规划中的创新融合。研究表明,AI的应用为城市规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挑战,从感知、认知到行动与决策,AI均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AI终究只是城市规划师的实用工具,应审慎权衡其技术利弊,确保其在服务城市居民的同时,不会加剧社会分化,而是推动城市向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叙事性空间的出现,让建筑从单一的形式空间到多元的文化空间,并形成了空间多元与文化多元并存的局面。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叙事性空间以其独特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新空间,从而产生了更多新体验和新审美。本文基于叙事性空间提出“叙事+想象”的空间设计理念,认为叙事空间应为人们创造出可感知的真实空间,而非仅仅为了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种需求而存在。并通过对传统建筑中有关叙事空间的探讨,为传统建筑领域未来发展提出可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当代建筑策展多以图文、模型和三维漫游动画的形式来解析并帮助观展者理解和评价建筑,但往往缺乏直观性和互动性。该文基于建筑策展需求,结合混合现实技术在建筑策展中的效用,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对丽泽SOHO设计过程及建筑结构的信息进行解析并生成全息模型,观看者通过注视和手势与全息模型进行交互,并填写调查问卷以得到此系统的评价。结果显示,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在建筑策展中带来了多视角、多维度、可交互的体验。研究验证了采用混合现实技术设计的一种交互式用于建筑展示的可行性,以期为建筑策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四川建材》2015,(3):285-287
在当代建筑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设计基础教学中,体验与感知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专业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建筑的基本要素和各类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体验建筑的核心内涵——空间的设计,另一方面获得建筑空间建构的技能。因此,在建筑教学中设置建构课程是学生直接感知并亲手构建体会建筑空间的重要途径。开放式教学的目的正是基于通过建构模型的设计与训练,使学生更广阔地接触建筑的制约元素及内涵。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虚拟博物馆设计中虚拟空间与建筑(物理)空间的隐喻关系,在微观层面解析虚拟和现实空间之间力的作用和能量的传递,从而分析参观者在虚拟空间和建筑(物理)空间中互动的内在逻辑;区分参观者沉浸与临场的空间临界面的形态;探索视觉感知参数对虚拟空间的映射在虚拟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作 《中外建筑》1998,(2):15-16
文化是个大系统,建筑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的关系应是涵构交互的。建筑是世界中一种实体存在,环境是随同世界各元素的普遍存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交织共存的。建筑处于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空间环境或人类行为生活环境中;而环境的因素切入建筑时,建筑又成为环境的元素——建筑环境;研究建筑文化不能忽视建筑文化的特质、形态、系统中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畅  梁启凡  翟俊 《中国园林》2024,40(4):103-108
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研 究诗词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有利于指引规划设计师对诗词文化 景观的空间营建,引导人们在诗词文化景观中的意境感知。从 发文趋势、研究区域、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汇总5个方面 对诗词文学文本挖掘与空间制图研究进行系统文献综述,并总 结出当前诗词文学定量研究的技术指标。同时,对诗词文学文 本挖掘与空间制图丈量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探讨了诗词文学中的时空耦合对景观发展的作用机制、空间营 建及引导意境感知体验的应用途径,以期丰富诗意的丈量手段 与诗意景观的复兴。  相似文献   

20.
龙惟定 《建筑科学》2021,37(2):127-136,145
本文简要介绍了建筑能源管理(BEM)的概念.并从5个方面阐述了BEM对人工智能(AI)技术的需求,即楼宇控制需要由从顶到底的基于物理模型的控制模式,转变为从底到顶的基于数据的控制模式;建筑能源系统由单一能源转变为多能源,需要解决可变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问题;BEM的管理模型,需要从白箱转变为灰箱,甚至黑箱.此外还有负荷预测问题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问题.文章还提出了BEM系统架构、迁移学习、物联网构建、AI与BIM的关系,以及负荷反推等需要研究的问题.文章并对人工智能在BEM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