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与发生血栓栓塞(TE)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41例NS患者,根据是否并发TE分为TE组56例,非TE组185例,另选取65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Hcy、D-D和BNP水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NS患者并发TE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判断血清Hcy、D-D和BNP水平对NS患者并发TE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组血清Hcy、D-D和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组血清Hcy、D-D和BNP水平明显高于非TE组,非TE组血清Hcy、D-D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组高血压史、利尿剂使用史、糖皮质激使用史比例和BUN、24hUPQ水平明显高于非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Hcy、D-D、BNP、24hUPQ为NS患者并发TE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Hcy+D-D+BNP水平诊断NS患者并发TE的AUC明显大于血清Hcy、D-D和BNP单独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也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结论:NS患者血清Hcy、D-D和BNP水平明显提升,合并TE后进一步提高,且血清Hcy、D-D和BNP水平为NS患者发生TE的危险因素,联合测定可提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C)及肾功能相关指标[24 h尿蛋白排泄率(UPE)、尿素(BUN)、肌酐(SCr)]在肾病综合征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8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1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β2-MG、Cys-C及肾功能相关指标;根据观察组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分为转归组和未转归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β2-MG、Cys-C及肾功能相关指标与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未转归的关系,通过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β2-MG、Cys-C及肾功能相关指标对治疗未转归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β2-MG、Cys-C、UPE、BUN、S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未转归组血清β2-MG、Cys-C、UPE、BUN、SCr水平均高于转归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β2-MG、Cys-C、UPE、BUN、SCr均是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未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β2-MG、Cys-C、UPE、BUN联合SCr预测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未转归的AUC为0.910。结论:血清β2-MG、Cys-C及肾功能相关指标与肾病综合征密切相关,联合预测患者治疗未转归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分析铜蓝蛋白(CER)、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及对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接诊的16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尿白蛋白定量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200 mg/24 h,102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200 mg/24 h,67例)。比较两组各项实验室指标及血清CER、SCCA水平,分析CER、SCCA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关系。随访12个月,观察病情进展,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CER联合SCCA对病情进展的预测效能。结果: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均明显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CER、SCCA水平均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CER、SCCA水平均与Scr、BUN呈正相关,与GFR呈负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FR、CER、SCCA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CER联合SCCA预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病情进展的AUC为0.925,明显大于GFR的0.620(P<0.05)。结论:血清CER、SCCA水平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呈负相关,联合预测病情进展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D-二聚体(D-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是否合并CAL分为CAL组(n=34)和NCAL组(n=46)。收集患儿基础资料,并检测SAA、D-D、CK-MB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患儿CAL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AA、D-D、CK-MB水平对川崎病患儿CAL的诊断价值。结果:与NCAL组比较,CAL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SAA、D-D、CK-MB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ESR、SAA、D-D、CK-MB为川崎病患儿CAL独立影响因素(P<0.05)。SAA、D-D、CK-MB、三项联合诊断川崎病患儿CAL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1、0.687、0.746、0.799,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血清SAA、D-D、CK-MB是川崎病患儿CAL独立影响因素,且联合检测以上指标可辅助诊断川崎病患儿CAL。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三者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我院于2016年8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脓毒症患儿60例开展回顾性研究,作为脓毒症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AA、PCT、CRP水平。根据脓毒症患儿1个月内的生存、死亡情况,分成生存组(n=42)、死亡组(n=18),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SAA、PCT、CRP水平,经COX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AA、PCT、CRP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组血清SAA、PCT、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器官障碍数量>2个、脓毒性休克患儿占比分别为55.56%、44.44%,显著高于生存组的19.05%、9.52%(P<0.05);死亡组入院后1 h内使用抗菌治疗患儿占比为38.89%,显著低于生存组的69.05%(P<0.05);死亡组血清SAA、PCT、CRP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器官障碍数量>2、脓毒性休克及血清SAA、PCT、CRP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而入院后1 h内使用抗菌治疗是脓毒症患儿死亡风险的保护性因素(P<0.05)。血清SAA、PCT、CRP单独及三者联合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0.780、0.761、0.912。结论:脓毒症患儿血清SAA、PCT、CRP明显升高,三者升高均为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且对脓毒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P53和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p1)水平与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9例SCLC患者为SCLC组和95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SCLC患者均接受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化疗至少2个周期,化疗前检测血清P53和Wip1水平,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统计随访期间SCLC患者总生存(OS)情况。分析血清Wip1和P53水平与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SCLC组血清P5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Wip1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分期为广泛期、远处转移患者血清P53水平低于临床分期为局限期、无远处转移患者(P<0.05),血清Wip1表达高于临床分期为局限期、无远处转移患者(P<0.05)。无效组血清P53水平低于有效组(P<0.05),血清Wip1表达高于有效组(P<0.05)。低水平P53组、高表达Wip1组5年OS生存率低于高水平P53组和低表达Wip1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化疗耐药、远处转移、高表达Wip1是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高水平P53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SCLC患者血清P53水平降低,Wip1表达增高与化疗效果较差和不良预后有关,检测血清P53表达和Wip1水平有助于辅助评估SCLC化疗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益肾化瘀汤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大鼠肾功能及外周血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均建立DKD模型,治疗组给予益肾化瘀汤治疗30 d。分别于给药后的第1 d、第10 d、第20 d和第30 d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水平、肾功能指标和血清ADA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的糖尿病症状,治疗组在给予益肾化瘀汤后上述症状均有所好转。模型组和治疗组的空腹血糖值(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自第10 d开始治疗组大鼠FBG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自第10 d开始治疗组大鼠的Scr和BUN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血清AD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自第10 d开始治疗组大鼠ADA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益肾化瘀汤可显著改善DKD大鼠的血糖水平、肾功能及血清ADA表达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趋化因子配体(CXCL)10、CXCL16水平与肝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轻度子痫前期患者65例(轻度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80例(重度组),另选取同期6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CXCL10、CXCL16、肝功能、肾功能相关指标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度组患者血清CXCL10、CXCL16水平与肝功能、肾功能相关指标间的关系。结果:重度组患者血清CXCL10、CXCL16、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水平及24h尿蛋白均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肌酐清除率(CCr)均低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轻度组血清CXCL10、CXCL16、ALT、AST、UA、Cr水平及24 h尿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ALP和CCr低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和对照组的ALB、DBIL、GGT、BUN、Cys-C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CXCL10、CXCL16与ALT、AST、UA、Cr、24h尿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ALP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CXCL10、CXCL16水平升高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肝肾功能改变有关,临床可能通过检测二者水平来辅助评估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内脂素(visfatin)、上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水平与糖脂代谢紊乱和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4月~2020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7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纳入研究,记作肥胖组。另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儿童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Hcy、visfatin、E-FABP水平,糖脂代谢紊乱相关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Hcy、visfatin、E-FABP水平与糖脂代谢紊乱和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肥胖组血清Hcy、visfatin、E-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肥胖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肥胖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肥胖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Hcy、visfatin、E-FABP水平与FPG、FINS、HOMA-IR、TC、TG、LDL-C、IL-1β、IL-6、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而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Hcy、visfatin、E-FABP水平均异常升高,且与其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激肽释放酶6(klk6)、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PD轻度认知障碍(PD-MCI)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5例PD患者(PD组),根据修订的Hoehn-Yahr分级将PD患者分为早期组(1.0~2.5级,59例)、中期组(3.0级,65例)和晚期组(4.0~5.0 级,41例),根据是否存在PD-MCI将PD患者分为PD-MCI组(66例)和非PD-MCI组(99例),另选择同期72例于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klk6、HSP70水平,比较不同分组血清klk6、HSP70水平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D患者发生PD-MCI的因素。结果:PD组血清klk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SP7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晚期组血清klk6水平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且中期组血清klk6水平均高于早期组(P<0.05),晚期组血清HSP70水平低于早期组和中期组,且中期组血清HSP70水平低于早期组(P<0.05);PD-MCI组血清klk6水平高于非PD-MCI组(P<0.05),HSP70水平低于非PD-MC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高、修订的Hoehn-Yahr分级晚期、高水平klk6是PD患者发生PD-MCI的危险因素(P<0.05),高水平HSP70是PD患者发生PD-MC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PD患者血清klk6水平增高,HSP70水平降低与修订的Hoehn- Yahr分级增加以及PD-MCI有关,检测血清klk6、HSP70水平有助于评估PD病情以及PD-MCI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与机体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9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及血清学指标。采用微型营养评定法(MNA)评价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评价血清PTH与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营养不良发生率(31.63%)明显高于对照组(13.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营养不良患者血清PTH,HDL-C,LDL-C,CRP,BUN及SCr水平均高于潜在营养不良和营养正常者,而血清TP,ALB,TC,TG及Hb均低于潜在营养不良和营养正常者(P0.05)。潜在营养不良患者血清PTH,HDL-C,LDL-C,CRP,BUN及SCr水平均高于营养正常者,而血清TP,ALB,TC,TG及Hb均低于营养正常者(P0.05)。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PTH与MNA,TP,TC,TG,CRP以及Hb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BUN,SCr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ALB,HDL-C,LDL-C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RF患者并发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血清PTH水平与机体营养状况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肾小球肾炎血清中尿素氮(BUN)、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大华医院和我院接诊的75例肾小球肾炎患者为本研究对象,设为试验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5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BUN、RBP水平变化情况,及其诊断价值。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BUN、RBP水平(15.52±1.51 mmol/L、97.87±21.28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5.07±0.97 mmol/L、42.17±10.25 mg/L),差异显著(P<0.05);重度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BUN、RBP水平(19.01±1.20 mmol/L、118.83±21.24 mg/L)均显著高于轻度(11.56±1.07 mmol/L、71.24±19.87 mg/L)、中度肾小球肾炎患者(14.89±1.12 mmol/L、95.75±22.13 mg/L),差异显著(P<0.05);中度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 BUN、RBP水平(14.89±1.12 mmol/L、95.75±22.13 mg/L)均显著高于轻度肾小球肾炎患者(11.56±1.07 mmol/L、71.24±19.87 mg/L),差异显著(P<0.05);BUN诊断肾小球肾炎的AUC为0.866,95%CI为0.807~0.926,截断值为8.45 mmol/L;RBP诊断肾小球肾炎的AUC为0.957,95%CI为0.927~0.987,截断值为57.29 mg/L;联合检测诊断肾小球肾炎的AUC为0.991,95%CI为0.980~1.000,单独检测分别和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Z=4.11、2.150,P<0.05);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41%、94.15%。结论:在肾小球肾炎患者中血清BUN、RBP的表达和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可作为诊断肾小球肾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糖基磷脂酰肌醇锚附着蛋白1(GPAA1)、铁蛋白(SF)、骨桥蛋白(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的关系及对血栓发生风险的评估效能。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诊的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112例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分析不同危险度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血栓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GPAA1、SF、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呈正相关(P<0.05);在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发生血栓12例,占10.7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GPAA1、SF、OPN均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GPAA1、SF联合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AUC为0.901。结论:血清GPAA1、SF、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密切相关,联合预测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较好,对此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及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AKI患儿(AKI组)和同期收治的17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未发生AKI患儿(NAKI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基线资料,检测尿NGAL、KIM-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发生AKI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尿NGAL、KIM-1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发生AKI的价值。结果:AKI组年龄、体重低于NAKI组(P<0.05),手术时间、心肺转流(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T)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长于NAKI组(P<0.05),术后平均动脉压(MAP)、尿素氮(BUN)、血肌酐(Scr)、NGAL、KIM-1高于NAK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龄、低体重、CPB时间长、高NGAL、KIM-1水平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尿NGAL、KIM-1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发生AKI的灵敏度分别为81.67%,83.33%,特异度分别为84.30%,87.79%。结论:低龄、低体重、CPB时间长、高NGAL、KIM-1水平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尿NGAL、KIM-1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AKI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观察术前营养不良对患儿术后临床结局、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CHD患儿,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相关营养诊断标准评估CHD患儿的营养情况,统计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观察术前营养不良对患儿术后临床结局、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入选的患儿中,有31例出现术前营养不良,34例无营养不良。根据患儿的营养状况将患儿分为营养不良组(n=31)和非营养不良组(n=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时体质量偏低、母亲有焦虑情况、母亲有抑郁情况是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母亲主动获取疾病知识则是其保护因素(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营养不良组的住院时间长于非营养不良组,住院费高于非营养不良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CD3+、CD4+、CD4+/CD8+升高,CD8+下降,且非营养不良组的改善效果优于营养不良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术前沟通问题、心脏问题和症状、治疗焦虑、感知身体外貌、认知心理问题评分均升高,且非营养不良组的改善效果均优于营养不良组(P<0.05)。结论:出生时体质量偏低、母亲有焦虑情况、母亲有抑郁情况是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母亲主动获取疾病知识是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术前营养不良会导致CHD患儿术后免疫功能下降,生存质量降低,临床结局相对偏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血清甲状腺素、瘦素水平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4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营养状态分为营养不良组(34例)和非营养不良组(30例)两组,并选择同期来院检查的3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血清甲状腺素、瘦素水平,并分析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状况以及血清甲状腺素的相关性。结果:营养不良组患者的体重、体质量(BMI)、血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肩胛下皮褶厚度(SSF)、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周径(MAC)、上臂肌围长(MAMC)、理想体质量百分比(IBW%)营养状态指标以及血清瘦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非营养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营养不良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各项营养状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COPD患者血清瘦素与BMI、TSF、MAC、IBW%营养指标以及血清TSH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营养不良的老年COPD患者的血清瘦素以及甲状腺素水平明显降低,瘦素与COPD患者相关营养状态指标以及TSH呈正相关,与甲状腺素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共同参与机体能量代谢、体质量以及饮食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的表达及与其他肾功能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7年7月健康体检中心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及肾病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住院病房各期CKD患者150例,采用ELISA法测试验检其血清GDF-15水平。结果:除去CKD1期外,各期CKD患者eGFR及血清SCr、BUN、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KD分期的增加,患者血清SCr、BUN、GDF-15浓度逐渐增加,且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3组患者血清UA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KD1组(P0.05),CKD4组、CKD5组血清UA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KD1组及CKD2组(P0.05)。GDF-15水平与eGFR水平呈负相关(r=-0.768,P0.01),与SCr水平呈正相关(r=0.751,P0.01),与BUN水平呈正相关(r=0.764,P0.01),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470,P0.01)。结论:GDF-15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解放军113医院及河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8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将其分为单纯高血压(对照组,n=212)和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实验组,n=170)。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定义将患者分为A组(代谢综合征,n=202)和B组(非代谢综合征,n=180)。比较患者的身高、体质量并计算其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检测两组受试者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肌酐(SCr)、血尿素氮(BUN)、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随访1年并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血清APN、FPG、FINS、HOMA-IR、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SBP、DBP、BUN、APN、FPG、HOMA-IR、hs-CRP水平明显高于B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HDL-C、HOMA-IR、hs-CRP水平升高为高血压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1年后,对照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72例,实验组144例。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G、HDL-C、HOMA-IR、hs-CRP水平升高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其胰岛素抵抗程度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显著相关,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并观察营养不良对衰弱、认知功能和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PD患者。采用简易营养评价量表(MNA)对研究对象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将100例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n=52)和无营养不良组(n=48)。获取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同时对比无营养不良组、营养不良组的衰弱、认知功能和跌倒风险情况。结果:PD患者营养不良与年龄、体质量指数、Hoehn-Yahr分级、居住地、婚姻状况、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s)、睡眠状况、焦虑状况、抑郁状况、味觉障碍、吞咽障碍、食欲下降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Hoehn-Yahr分级为III~V级、睡眠状况偏差、焦虑/抑郁状况严重、味觉障碍、吞咽障碍、食欲下降、LEDDs偏高是PD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营养不良组的衰弱发生率高于无营养不良组,衰弱前期、无衰弱发生率低于无营养不良组(P<0.05)。营养不良组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低于无营养不良组(P<0.05)。营养不良组的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时间、站起测验(CRT)时间长于无营养不良组,走直线步态测验(TGT)正确步数少于无营养不良组(P<0.05)。结论: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风险较高,且受到年龄、睡眠状况、焦虑状况、抑郁状况、Hoehn-Yahr分级、味觉障碍、吞咽障碍、食欲下降、LEDDs的影响,且营养不良可加重衰弱、降低认知功能和增加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