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微量泵输注用于宫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行宫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n=40)和芬太尼组(n=40)。芬太尼组静注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mg/kg,瑞芬太尼组用微量泵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剂量为1.0μg/kg,以0.05μg·kg^-1·min^-1维持,丙泊酚剂量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改为3mg·kg^-1·h^-1维持),而后开始手术。根据患者体动反应情况,酌情追加瑞芬太尼/芬太尼和(或)丙泊酚。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手术开始后10min、术后10min时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术中呼吸抑制发生情况、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麻醉诱导前即刻两组患者MAP、HR、R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10min两组患者MAP、HR、RR、SpO2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10min恢复到麻醉诱导前水平(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患者丙泊酚用量少于芬太尼组、苏醒时间短于芬太尼组、麻醉效果优于芬太尼组(P〈0.05)。瑞芬太尼组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微量泵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满意,苏醒迅速。但应须重视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多巴胺对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麻醉行支气管镜检查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60例,年龄<60岁,随机分成两组( A组与B组),每组30例。 A组将瑞芬太尼与多巴胺按1∶20比例混匀,B组将瑞芬太尼与多巴胺按1∶30比例混匀。麻醉诱导按效应室浓度输注丙泊酚5.0μg/mL、瑞芬太尼7.0 ng/mL。达靶浓度入镜并调整丙泊酚浓度为2.0μg/mL、瑞芬太尼为4.0 ng/mL至术毕。记录患者吸氧前( T0)、诱导开始1 min( T1)、入镜即时( T2)、入镜后1 min( T3)、入镜后2 min( T4)、入镜后5 min( T5)及术毕( T6)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数据,记录患者入睡时间、苏醒时间及供氧不良、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术中知晓的例数,记录患者、术者满意度。结果与A组比较,B组在T2、T3、T4时点的MAP较高,在T2和T3时点HR较快,而低血压发生率较低。结论小剂量多巴胺与瑞芬太尼混合液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时,患者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瑞芬太尼与多巴胺按1∶30混匀后输注推荐用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宫外孕术中不同血浆浓度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方法30例ASAⅠ~Ⅱ级急诊腹腔镜宫外孕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不同血浆浓度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每组10例。A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2.5μg/ml与8ng/ml,B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3μg/ml与6ng/ml,C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3.5μg/ml与4ng/ml。记录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即刻、CO2气腹时、CO2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的MAP、HR。以停麻药的时间为零点计时,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3组患者插管前的MAP、HR均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插管后至拔管时各时间点的MAP、HR与插管前的无差异。拔管后5min的MAP、HR与麻醉诱导前无差异。A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最短,且术后苏醒质量评分最佳。B组次之,C组最长(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适用于腹腔镜宫外孕手术,低浓度的丙泊酚复合高浓度的瑞芬太尼麻醉效果好,苏醒快、质量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消化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ASAI~Ⅱ级、择期全麻下行消化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B组)各19例。A组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药物浓度为3.0μg/ml),视麻醉深度调整靶浓度0.1μg/ml。B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负荷剂量1μg/kg,随后开始微量泵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1.min-1,并同时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药物浓度为2.5μg/ml),视麻醉深度调整靶浓度0.1μg/ml。观察麻醉前、麻醉后2 min、置胃镜后2 min及苏醒时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手术时间、丙泊酚的用量、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麻醉前相比,麻醉后2 min及置胃镜后2 min两组患者的MAP均下降(P〈0.01);麻醉后2 min两组患者均发生一定程度的HR减慢和SpO2下降(P〈0.01),但均为一过性,至置胃镜后2 min好转(P〉0.05);并且两组患者中无1例发生心动过缓或呼吸抑制。两组患者之间各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并且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在消化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中的麻醉效果安全可靠,且与单用丙泊酚相比,患者苏醒更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微量泵输注用于宫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级需行宫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n=40)和芬太尼组(n=40)。芬太尼组静注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mg/kg,瑞芬太尼组用微量泵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剂量为1.0μg/kg,以0.05μg.kg-1.min-1维持,丙泊酚剂量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改为3mg.kg-1.h-1维持),而后开始手术。根据患者体动反应情况,酌情追加瑞芬太尼/芬太尼和(或)丙泊酚。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手术开始后10min、术后10min时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术中呼吸抑制发生情况、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麻醉诱导前即刻两组患者MAP、HR、R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10min两组患者MAP、HR、RR、SpO2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10min恢复到麻醉诱导前水平(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患者丙泊酚用量少于芬太尼组、苏醒时间短于芬太尼组、麻醉效果优于芬太尼组(P<0.05)。瑞芬太尼组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微量泵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满意,苏醒迅速。但应须重视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耳鼻喉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4-12岁患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组(A组)与芬太尼、丙泊酚和七氟醚组(B组)。麻醉诱导后,A组持续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B组持续输注芬太尼、丙泊酚,辅助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记录术中循环变化,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开始后、手术结束时B组患儿HR、MAP均高于A组(P〈0.01);A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而在躁动发生率B组低于A组(P〈0.01)。结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耳鼻喉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及复合瑞芬太尼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监护麻醉中的静脉麻醉效能,及其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组(A组)及单纯异丙酚靶控输注组(B组)。在不同时间点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不良反应。结果A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T1、T2点B组MAP低于A组(P〈0.05),术中A组肢动明显少于B组(P〈0.05),呼吸暂停A组多于B组(P〈0.05),A组病人对镇静镇痛的满意程度高于B组。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效果确切、术后苏醒迅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结肠镜检查老年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组(RP组),每组28例,P组丙泊酚以血浆靶浓度3.0 μg/ml给药,RP组丙泊酚3.0 μg/ml加瑞芬太尼0.5 ng/ml靶控输注至检查结束,如检查中出现体动则追加丙泊酚30 mg至活动消失.记录丙泊酚用量、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分级和MAP、HR与SpO2的变化.结果 两组诱导后MAP、HR均显著降低,插入肠镜时P组MAP、HR均明显高于RP组;RP组丙泊酚用量、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均显著低于P组,镇痛效果RP组优于P组.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较适用于门诊老年患者的无痛肠镜检查,但应加强呼吸循环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结肠镜检查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结肠镜检查患者8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丙泊酚组(A组)和丙泊酚组(B组),记录诱导、插镜、苏醒及留观时间,记录各时间点MAP、HR、SpO2、RR、术中肢动、呼吸暂停等副作用、丙泊酚用量、随访患者满意度。结果:A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T1、T2点B组MAP低于A组(P<0.05),术中A组肢动明显少于B组(P<0.05),呼吸暂停A组少于B组(P<0.05),A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B组,A组患者对镇静镇痛的满意度高于B组。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为无痛结肠镜检查提供安全可靠的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的镇痛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拟行人工流产孕妇120例,ASAI级,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异丙酚组(A组)和异丙酚组(B组),每组60例。A组以瑞芬太尼0.15μg/kg·min^-1微泵静脉输注2rain诱导,随后以瑞芬太尼0.1μg/kg·min^-1和丙泊酚1.5mg/kg·h^-1静脉持续泵人维持;B组以丙泊酚2mg/kg静脉注射(60S以上)维持,术中必要时每次追加0.5~1mg/kg。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疼痛感觉,但术中B组10例(16.7%)出现轻度体动,多于A组0例(P〈0.01)。术毕清醒时间A组明显快于B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中MAP和HR明显降低(P〈0.05),术毕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及术中呼吸明显减慢(P〈0.05),A组慢于B组(P〈0.05);A、B组分别有:3例(5%)、1例(1.7%)出现呼吸暂停1~2min,在面罩吸氧下SPOz均维持100%。丙泊酚总用量A组少于B组(P〈0.01)。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但呼吸抑制较明显,应加强呼吸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何波  叶华  曾静贤  李楚强 《广东医学》2007,28(10):1638-1639
目的 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及复合瑞芬太尼在结肠镜检查监护麻醉中的静脉麻醉效能及其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和药物的副作用.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组(A组)及单纯异丙酚靶控输注组(B组),记录诱导、插镜、苏醒及留现时间,记录各时点MAP,HR,SpO2,RR,记录术中肢动,呼吸暂停等副作用,随访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T1,T2点B组MAP低于A组(P<0.05),术中A组肢动明显少于B组(P<0.05),呼吸暂停A组多于B组(P<0.05),A组患者对镇静镇痛的满意度高于B组.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效果确切,术后苏醒迅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拟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行臂丛神经阻滞。A组为芬太尼组,B组为瑞芬太尼组,每组各35例。B组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直至手术结束。术中当患者VAS评分〉3或出现体动反应时,A组追加芬太尼0.05mg静脉滴注;B组增加瑞芬太尼泵入剂量0.01μg/(kg.min)观察并记录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HR.MAP.RR.SPO2)变化,麻醉镇痛效果及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HR.MAP.RR.SPO2)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B组)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A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麻醉效果良好,可供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用于老年人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性胃肠镜检查治疗老年患者7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A组静脉缓慢注入芬太尼1μg/kg、依托咪酯0.2-0.4mg/kg,B组静脉缓慢注入芬太尼1μg/kg、丙泊酚2—2.5mg/kg。观察两组患者胃肠镜检查前、注药后1min、5min、术毕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清醒时间、定向力正常时间、离开医院时间、不良反应。结果A组MAP、HR、RR、SPO2较术前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无显著差异;B组MAP、HR、RR、SPO2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清醒时间、定向力正常时间及离开医院时间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A组大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托咪酯、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治疗安全有效。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对于循环、呼吸影响轻微,更适用于老年患者的无痛性胃肠镜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在小儿喉罩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患儿116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A组)和单纯丙泊酚组(B组),每组58例。两组患儿分别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μg/kg和等容量生理盐水30 s后静注丙泊酚,按照序贯法给予患儿相应的丙泊酚剂量,丙泊酚靶浓度为2.5 mg/kg,后行喉罩插入。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瑞芬太尼给药后2 min(T1)、喉罩成功插入即刻(T2)、切皮即刻(T3)、切皮后5 min(T4)和喉罩拔出即刻(T5)患儿的血压(HR)、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记录喉罩重新置入的人数、置入时间、术中不良反应。结果与T0时刻比较,B组患儿的HR、MAP在T2、T3、T5时刻均升高(P〈0.01),而A组患儿在各时点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患儿比较,A组患儿的HR、MAP在T2、T3、T5时刻降低(P〈0.01)。两组患儿PETCO2在T1、T2、T3、T4时刻均高于T0(P〈0.01)。与A组患儿比较,B组患儿BIS在T1~T5时刻均升高(P〈0.01),两组患儿在T1-T5时刻BIS均低于T0(P〈0.01)。A组的患儿喉罩插入后出现咳嗽/作呕、肢体动的例数少于B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诱导方法能够为患儿喉罩插入提供较好的麻醉条件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李春霞 《西部医学》2014,(8):1074-1076
目的 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在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靶控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组(对照组),每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3 min后(T1)、插管(T2)、切皮(T3)、术中探查(T4)以及拔管(T5)时的血压(SBP、DBP)和心率(HR)的变化,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记录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靶控组苏醒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诱导3 min后(T1)的SBP、DBP、HR低幅度大于靶控组(P<0.05);拔管(T5)时,对照组SBP、DBP、HR显著高于靶控组(P<0.05).两组BMI正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中肥胖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靶控组(P<0.05).结论 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可缩短苏醒时间,降低麻醉药用量,对血压、心率影响较小,可降低老年肥胖患者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门诊宫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80例门诊宫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4.0ng/ml靶控输注组(A组),芬太尼1.0μg/ml单次静脉组(B组),分别复合丙泊酚3.5ug/ml靶控输注行静脉全麻,记录2组术前、术中、术后、MAP、HR和SPO_2的变化;记录丙泊酚用量、麻药起效时间、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术中体动反应、呼吸抑制评分、镇痛效果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宫缩痛等不良反应。结果 2组术中MAP、HR、SPO_2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A组术中SPO_2显著低于B组,常需托起下颌辅助呼吸,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丙泊酚用量显著低于B组;A组起效时间、唤醒时间显著低于B组,定向力恢复时间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中体动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A组呼吸抑制评分显著高于B组,2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恶心呕吐、头晕显著低于B组;2组宫缩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确切,丙泊酚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减少,优于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克寒  杨惠敏  郭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0):1299-1301,1305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或不同剂量地佐辛全麻诱导期喉罩置入对丙泊酚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组各40例。A组患者初始靶控输注丙泊酚5 μg/mL,B、C和D组患者初始靶控输注丙泊酚3 μg/mL,同时,B组患者靶控输注瑞芬太尼2 ng/mL,C组患者予地佐辛0.1 mg/kg,D组患者地佐辛0.15 mg/kg,A组患者给予与B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20 min后置入喉罩。记录麻醉诱导前、喉罩置入前、喉罩置入时4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值(BIS)。并采取上下交叉法对丙泊酚Cp50进行观察。结果:喉罩置入前,A、C和D组患者HR均显著高于B组(P<0.01),而C组患者HR也明显高于A和D组(P<0.01);B、C和D组患者的MAP显著高于A组(P<0.01)。喉罩置入时,B和D组患者HR均显著低于A和C组(P<0.01)。喉罩置入前与麻醉诱导前比较,A、B和D组患者HR均显著下降(P<0.01),4组患者的MAP及BIS均显著降低(P<0.01)。喉罩置入时与喉罩置入前比较,A和B组患者的HR、MAP及BIS值均上升(P<0.05~P<0.01)。C组患者MAP和BIS值亦均上升(P<0.05)。B、C和D组丙泊酚Cp50均显著低于A组(P<0.01)。且B和D组也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或地佐辛0.15 mg/kg能有效地降低丙泊酚Cp50,但地佐辛在麻醉诱导及喉罩置入过程中,血流动力学较瑞芬太尼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液稀释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控制性降压在脑瘤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脑瘤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血液稀释降压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1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时依次静注芬太尼1~2gg/kg,丙泊酚1~2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控制呼吸,麻醉维持吸入0.5%~1%异氟烷,微量泵注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A组开皮前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15ml/kg,30ml/min,输入30min;B组输入生理盐水等量,术中常规输入复方氯化钠。观察并记录诱导后开皮前、术中、术后SBP、DBP、HR、出血、输血和尿量情况。结果A组SBP、DBP、HR均低于B组,A组出血明显少于B组,A组未输血,B组输入红细胞悬液共18U,A组尿量多于B组。结论血液稀释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控制性降压可以有效安全地应用于脑瘤手术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在胸腔镜手术全凭静脉麻醉中临床应用。方法将收治的186例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62例,分别为:舒芬太尼组(SS),瑞芬太尼组(RR),舒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组(SR)。观察诱导前(T0)、诱导后3min(T1)、插管时(T2)、切皮时(T3)、手术开始30min(T4)、拔管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变化;记录麻醉苏醒睁眼时间、呼吸恢复、定向力恢复、拔管时间、术后躁动发生例数。结果 RR组麻醉诱导的MAP和HR下降较SS组与SR组更显著(P<0.05);SS组患者的睁眼时间、呼吸恢复、定向力恢复、拔管时间较RR组与SR组显著延长(P<0.05)、SS组在麻醉维持期间MAP和HR较RR组及SR组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R组术后躁动发生率较SS组与SR组显著增多( 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对胸腔镜手术麻醉中的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麻醉苏醒快速平稳,术后躁动发生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多沙普仑对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效果及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120例ASAⅠ级自愿接受无痛人流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2ng/ml)+丙泊酚1mg/kg(Ⅰ组)或瑞芬太尼、丙泊酚+多沙普仑0.6mg/kg(Ⅱ组)观察麻醉效果及呼吸、循环的变化。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好,脑电双频指数无明显差异;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心率与Ⅱ组相比在意识消失时、扩宫时、宫内吸引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多沙普仑可减弱无痛人流术中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丙泊酚麻醉的呼吸循环抑制作用,而对其麻醉效应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