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闽红298系1985年从红麻722×青皮三号有性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红麻新品种。1989—1997年与青皮三号复壮种进行省内外46点次对比,平均亩产原麻423.3公斤,比青皮三号增产16.13%,达极显著。与粤74—3原种对比40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5.7公斤,比粤74—3增产12.74%,也达极显著。该品种植株高大、茎粗、有效株数多、抗病力强、丰产稳定性好、适应性广。1995—1998年省内外累计生产示范6.942万亩。  相似文献   

2.
闽红31系以红麻青皮3号为母本与72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89~1998年与青皮3号复壮种对比41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7.5kg,比青皮3号增产16.68%,达极显著。与粤74/3原种对比51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3.8kg,比粤74/3增产13.62%,亦达极显著。该品种群体整齐、植株高大、茎粗、有效株数多,抗炭疽病力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至2000年省内外累计示范推广0.7万hm^2。  相似文献   

3.
闽红31系以红麻青皮3号为母本与72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89~1998年与青皮3号复壮种对比41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7.5kg,比青皮3号增产16.68%,达极显著.与粤74/3原种对比51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3.8kg,比粤74/3增产13.62%,亦达极显著.该品种群体整齐、植株高大、茎粗、有效株数多,抗炭疽病力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至2000年省内外累计示范推广0.7万hm2.  相似文献   

4.
中红麻10号(原名“KB2”)系利用国外优良红麻种质“EV41”与国内抗病材料“72-44”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不早花裂叶型红麻新品种。在1993-1994年湖南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纤维303.85kg比对照湘红麻1号(7804)248.20kg增产22.4%(春播);在1994-1995年广西区试中比当地适应性强的“系选青皮三号”平均增产13.2%;在1997-1998年全国红麻区试中平均亩产纤维248.58kg,比新对照粤74-3增产15.8%;干茎产量比对照青皮三号平均增产25.4%,其增产幅度均达极显著水平,KB2的平均增产幅度在参试新品种中居首位,韧皮含量和硫酸盐纸浆得率比对照青皮三号提高3.6和1.42个百分点,也高于粤74-3;束纤维品质、单纤维长度和抗炭疽病性亦优于对照品种、抗全性明显强于对照,表明“KB2”是一个集高产、抗病、抗体、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的纺织、造纸兼用的红麻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闽红82/34系我所1980年从南选×紫光有性杂交后代中育成的红麻新品种。1984—1989年经品系比较和多点试验,平均亩产原麻352.5公斤,比主对照品种青皮3号增产12.98%;比副对照品种722(对比44点次)增产9.66%,均达极显著标准。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特性。1987—1990年省内外累计示范试种1万多亩。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2003-2004年红麻新品种(系)区试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2004年福建省红麻新品种联合区试试验,由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农科院提供的参试红麻新品种8个,以粤743和红引135为对照,在福建省5县市设点鉴定,对参试各品种的原麻产量进行方差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Finlay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各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估算,结果表明供试中福红992产量居区试首位,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达7778kg,比对照粤743增产25.7%;其次为福红15号、福红14号、福红11号、福红13号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分别为7295kg、7283kg、7241kg和7189kg,分别比对照粤743增产17.9%、17.7%、17.0%、和16.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金光2号和闽红964也比对照粤743增产9.6%和8.3%,也达极显著水平。各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种稳定性、抗病性和品质也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牟琼  吴佳海 《中国麻作》1999,21(1):26-27
闽红87/298,闽红88/31是福建省农科院麻所选育的红麻新品系,1995年引进我所,经连续三年品比试验,比青皮三号与粤74/3增产皆显著,表现高产,稳产,抗红麻炭疽病,适于贵州南部种植。  相似文献   

8.
金关荣  朱强 《中国麻作》1994,16(1):19-23
1986-1991年,经过调查,试验,示范,筛选出对主作红麻生长影响小,经济,生态效益明显提高的麻田种植新组合:“麦/矮杆四季豆/红麻-秋菜”,“麦/红麻-晚稻”等。1990-1991年,“麦/矮杆四季豆/红麻-秋菜”组合省内多点示范120亩,亩产原麻480.74公斤,全年合计产值1216元,比对照“麦/红麻-秋菜”组合增产值40.4%,“麦/红麻-晚稻”组合示范41.43亩,亩产原麻384.43  相似文献   

9.
中红麻10号(原名“KB2”)系利用国外优良红麻种质“EV41”与国内抗病材料“72-44”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不早花裂叶型红麻新品种。在1993~1994年湖南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纤维303.85kg比对照湘红麻1号(7804)248.20kg增产22.4%(春播);在1994-1995年广西区试中比当地适应性强的“系选青皮三号”平均增产13.2%;在1997-1998年全国红麻区试中平均亩产纤维248.58kg,比新对照粤74-3增产15.8%;干茎产量比对照青皮三号平均增产25.4%,其增产幅度均达极显著水平,KB2的平均增产幅度在参试新品种中居首位,韧皮含量和硫酸盐纸浆得率比对照青皮三号提高3.6和1.42个百分点,也高于粤74-3;束纤维品质、单纤维长度和抗炭疽病性亦优于对照品种,抗倒性明显强于对照,表明“KB2”是一个集高产、抗病、抗倒、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的纺织、造纸兼用的红麻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中晚熟红麻新品种福红4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福红4号是福建农林大学以湘红1号与粤红1号杂交,采用混合系谱法与穿梭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新技术,于1990年育成的高产抗病红麻新品种。在福建省红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中,其原麻平均产量5.328t/hm^2,比对照种粤743增产13.17%,差异达显著水平。且在丰产性、适应性和炭疽病抗性等方面也优于对照,是一个高产抗病红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引进的12份红麻新品种在福建福安进行多年多点丰产性对比试验鉴定和生产性对比示范,并分别以粤743,青皮3号为对照,结果表明,福红951、福红952、福红14号、福红11号、福红15号、金光无刺2号等6个品种,原麻产量比对照粤743增高14.4%-27%,其中福红3号、福红952、福红14号、福红15号比对照粤743增产20%以上;干茎产量比对照粤743增产9.15%-26%,其中福红3号、福红951、福红952、福红14号、福红15号比对照粤743增产16%以上。上述这几个品种是麻纺与造纸兼用的红麻优良品种。栽培特性研究表明,在福建福安以4月下旬播种比较有利于一播全苗,4月底至5月底为苗期,日平均生长量为1.8cm;6月初至7月中旬为红麻旺长期,日平均增长量达4.75cm,7月中旬-9月中旬为稳长期,日平均生长量为2cm。在栽培上宜在5月底重施旺长肥,7月中旬后酌施稳长肥,以满足高产群体对肥料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闽红87/298、闽红88/31是福建省农科院蔗麻所选育的红麻新品系,1995年引进我所,经连续三年品比试验,比青皮三号与粤74/3增产皆显著,表现高产、稳产、抗红麻炭疽病,适于贵州南部种植。  相似文献   

13.
高产抗病强适应性红麻新品种福红3号的选育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福红3号系福建农业大学1982年以非洲裂叶与722杂交,采用混合系谱法和穿梭育种法相结合的育种新技术,于1990年育成的红麻优良新品种,1991~1992年通过了福建省红麻区试鉴定,平均比对照粤743增产16.12%;1991~1994年福红3号在全国多年多点对比试验鉴定,分别比青皮3号增产20.6%,比粤743增产15.6%。其表现丰产性高、稳定性好、适应性广,并且纤维品质及抗病性也明显优于对照种。  相似文献   

14.
红麻种质资源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红麻种质资源创新是育成突破性品种的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外源DNA直接导入,辐射诱导和轮回选择等技术,在我国首次创新两份茎杆光滑无刺稀有红麻重要种质901和902,并转育成高产,中偏迟我刺红麻新品种金山无刺。采用双列选择交配和穿梭育种法于1992年育成比照青皮3号增产15%以上,高产高纤维支数的红麻新品种福红7号,1995年育成比对照粤74-3增产15%左右,丰产性好,稳定性高,适应性广的红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1991—1992年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资料,采用广义联合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估测和评价6个供试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福红2号、福红3号、福红4号分别比对照粤74一3增产21.3%、16.12%和13.17%,增产达显著标准,其回归系数b<1,炭疽病发病率低于5.6%,表现产量高、稳定性好、抗病力强。而福红1号比粤74—3早熟30天,增产7.89%,炭疽病病指4.72%,是一个高产、稳产、抗病、中熟(偏迟)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中红麻 1 0号 (原名“KB2”)系利用国外优良红麻种质“EV41”与国内抗病材料“72- 4 4”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不早花裂叶型红麻新品种。在 1 993~ 1 994年湖南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纤维 30 3.85 kg比对照湘红麻 1号 (780 4) 2 48.2 0 kg增产 2 2 .4% (春播 ) ;在1 994- 1 995年广西区试中比当地适应性强的“系选青皮三号”平均增产 1 3.2 % ;在 1 997- 1 998年全国红麻区试中平均亩产纤维 2 48.5 8kg,比新对照粤 74- 3增产 1 5 .8% ;干茎产量比对照青皮三号平均增产 2 5 .4% ,其增产幅度均达极显著水平 ,KB2的平均增产幅度在参试新品种中居首位 ,韧皮含量和硫酸盐纸浆得率比对照青皮三号提高 3.6和 1 .42个百分点 ,也高于粤 74- 3;束纤维品质、单纤维长度和抗炭疽病性亦优于对照品种 ,抗倒性明显强于对照 ,表明“KB2”是一个集高产、抗病、抗倒、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的纺织、造纸兼用的红麻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中红麻11号(原名“KB11”)系利用国外优良红麻种质“EV4l”与国内抗病材料“72-3”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不早花裂叶型红麻新品种。在1993-1994年湖南省区域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332.75kg/hm^2,比对照湘红麻1号(7804)3723.00kg/hm^2增产16.4%(春播);在1997-1998年全国红麻区试中平均纤维产量3732.75kg/hm^2,比新对照粤-74-3增产15.9%,居首位;干茎产量比对照青皮三号平均增产23.6%,其增产幅度均达极显著水平。KB11的韧皮含量和硫酸盐纸浆得率比对照青皮三号提高3.3和0.22个百分点,也高于74-3;束纤维品质、单纤维长度和抗炭疽病性亦优于对照品种,抗倒性明显强于对照,表明“KB11”是-个集高产、抗病、抗倒、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的纺织、造纸兼用的红麻优良新品种,经在全国示范试种.深受麻农欢迎。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2003-2004年红麻新品种(系)区试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福建省红麻新品种联合区试试验,由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农科院提供的参试红麻新品种8个,以粤743和红引135为对照,在福建省5县市设点鉴定,对参试各品种的原麻产量进行方差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Finlay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各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估算,结果表明供试中福红992产量居区试首位,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达7778kg,比对照粤743增产25.7%;其次为福红15号、福红14号、福红11号、福红13号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分别为7295kg、7283kg、7241kg和7189kg,分别比对照粤743增产17.9%、17.7%、17.0%、和16.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金光2号和闽红964也比对照粤743增产9.6%和8.3%,也达极显著水平.各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种稳定性、抗病性和品质也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特优质高产抗病红麻新品种福红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福红7号是福建农林大学用非洲裂叶与7380杂交,采用混合系谱法与穿梭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于1993年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红麻新品种。在福建麻区多点对比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5961.0kg/hm^2,比对照品种粤743增产12.63%,达极显著水平,而纤维支数高达350公支,强力458N,是一个纤维品质优异,可用作麻纺、造纸和生产各种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特优质红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红麻种质资源创新是育成突破性品种的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外源DNA直接导入、辐射诱变和轮回选择等技术,在我国首次创新两份茎杆光滑无刺稀有红麻重要种质901和902,并转育成高产、中偏迟熟无刺红麻新品种金山无刺。采用双列选择交配和穿梭育种法于1992年育成比照青皮3号增产15%以上,高产高纤维支数的红麻新品种福红7号,1995年育成比对照粤74-3增产15%左右,丰产性好、稳定性高、适应性广的红麻新品种951和9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