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注重的往往是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总是希望通过短时间的降酶保肝的方法使肝功能恢复正常。但是,即使治疗后有短时间的ALT复常,也不可能会长久,而且会反复发作,可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因为肝炎的发作和肝功能的异常主要和2种因素相关,即病毒活跃复制和机体免疫反应。长期病毒活跃复制可激发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肝炎发作。没有病毒复制,就没有免疫反应,也就不会发生肝炎。因此,只有通过有效地清除或抑制病毒复制,肝炎发作就会平息,肝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为评判病毒复制提供依据。方法:对98例肝病患者的临床化验结果与PreS1抗原及抗体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8例肝病患者PreS1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其HBsAg、HBeAg、HBcAb的阳性与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HBsAb、HBeAb的阳性与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PreS1抗原可作为HBV存在和复制的一种新的较为直接的标志。PreS1抗原出现在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早期,比HBeAg出现早,是早期传染性的标志,对临床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病程监控和治疗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讨论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成功转换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的2例患者资料,两例患者均经过每周3次,每次4h的血透析和每月1次的血灌,进行血透析和血灌的同时连续观察6个月,检测HBV,表面抗体以及核心抗体情况。结果两例均转为表面抗体阳性,核心抗体阴性,HBV定量至检测值以下。结论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可能有清除作用,尤其是对核心抗体的清除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认为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后出现的不同表现与转归,主要取决于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机体免疫反应在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于1973—1978年的5年内对92例急、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作了一些免疫学指标的检测,以了解乙型肝炎病人的免疫状态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免疫反应与发病机理的关系。一、病例选择:本组所有病例血清内HBsAg均为阳性,急性肝炎病人于3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慢性肝炎病人的病程自1年至19年不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后乙肝表面抗体的出现是HBV被宿主清除的保护性标志,此时的血液没有传染性。但近年的文献报道乙肝表面抗体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和乙肝表面抗原同时存在于HBV感染相关的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中,这些患者体内可以有HBV的存在和复制。本文就乙肝患者乙肝三系、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在我国流行可能已很久远。大样本人群调查,HBsAg检出率约10%,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超过1.2亿,现患乙型肝炎病人约3000万人,其中1/3可能发展为慢性活动型肝炎,均可由于终生慢性感染而导致肝癌的发生。按照感染类型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慢性HBV感染。急性感染为成年人常见的感染方式,人群自然感染率为50%~80%,其中60%以上表现为隐性感染,多数可自然清除病毒,少数人病毒不能清除转变为慢性感染。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经历免疫耐受的高复制期、病变活  相似文献   

7.
1.HBsAg在初感染的乙型肝炎病人血中最早出现,因此对早期诊断极为有利;同时它在乙肝病程中持续时间较长(至少3个月、几年乃至几十年),因此容易检出。可是HBsAg携带者亦可感染其他病毒(甲肝病毒、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而引起了急性肝炎,就难以鉴别。2.确有一部份乙型肝炎病人测不出HBsAg,怎么办?例如急性乙型肝炎处于窗户  相似文献   

8.
HBV DNA血清含量与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是判断病毒复制活跃和具有传染性的直接和可靠的依据,能直接代表患者病毒血症的水平,而ELISA法检测的是乙肝病毒基因表达产物及患者的免疫反应产物,只能间接地提供标本HBV感染的依据。因此,HBVDNA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复制及有无传染性的最为直接和可靠的依据。近年发展起来的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由于采用荧光技术的闭管检测,不仅可以僻饰常规PCR扩增产物易污染而导致的假阳件.  相似文献   

9.
Alberti等证明,抗前S2抗体不但不引起肝脏损害及自身免疫反应,而且有助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清除。 Vento等对一些患者从急性感染早期(最初的肝脏损害证据出现前30~70天)开始随访,进行一系列对HBV抗原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分析。结果发现,在HBV感染早期(血清转氨酶升高前30天)已可检出对前S2序列的T细胞免疫力,但不伴有感染的肝细胞坏死和抗前S2抗体产生,抗前S2抗体出现于临床后期,血清HBV-DNA消失之后,即在HBV已开始清除时。在无症状HBV携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ls)是由感染通过直接损害,病毒或免疫反应引起的心肌炎症。临床上病性轻重悬殊,病程长短不等,预后大多良好。但少数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也可病程迁延不愈,心脏肥大,遗有肌永久性损害,并由于免疫反应逐渐发展为心肌病。临床上所见的心肌炎绝大部分是由各种感染如病毒(柯萨基病毒B61-6型)最常见,其他如柯萨基病毒A,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及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及肝炎病毒等也可能致病。病毒所致心肌炎有日趋增多的趋势,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但近年来成人亦不少见。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可能导致肝硬化,并极大地增加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有药物难以满足治疗需求,核苷(酸)类似物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干扰素α副作用明显,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药物。在急性乙型肝炎中,强烈的免疫反应对于清除病毒是必须的,而在慢性感染中只存在弱免疫反应。CHB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状态是决定慢性感染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是治疗CHB的关键。治疗性核酸和病毒载体疫苗含有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可编码病毒蛋白的DNA或RNA分子,接种后可内源性表达抗原,具有诱导或增强特异性免疫特别是细胞免疫的特点,有望成为CHB治疗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已研发了一系列CHB治疗性核酸和病毒载体疫苗,文章将对这些疫苗的研发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疫苗研发和CHB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多脏器功能损害,可因乙型肝炎病毒的直接作用和免疫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引起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较快,对自身免疫反应的认识也趋深化。实际上,自身免疫反应系机体的正常防御机能之一,体内出现自身抗体并不一定有病,例如α—甲基多巴治疗后,10~30%患者的血抗红细胞抗体阳性,然而发生溶血性贫血者仅为1~2%。正常人体出现自家抗体,多系免疫系统为清除衰老和变异的细胞以保持生理稳定所产生的防御机能之一,尤其是60岁以上者,其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率更高,却并不发病。但若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析一种能够治愈乙型肝炎的方法。方法①应用被动免疫清除身体内环境中的乙型肝炎病毒;②监测体内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浓度;③应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同时应用胸腺肽激发机体的主动免疫。结果我院3位医师在救治大三阳患者时因手术扎切伤医源性获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毒力强,虽然术后采取感控处理及补救治疗,但仍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且病毒已经在体内复制、播散,经过上述方法救治,我院3位外科医师获得痊愈,体内产生IgG抗乙型肝炎病毒抗体。结论部分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免疫学层面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α-2b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不仅能直接引起组织损伤,而且也能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病理损害。其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较长,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望缩短病程,减轻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6.
SARS的被动免疫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SARS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由于SARS患者在感染过程中产生抗SARS病毒抗体,因此用恢复期血浆作被动免疫治疗可减少患者体内病毒负荷,控制病毒血症症状.为了提高被动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功效,应对恢复期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和混合,并可从大量混合血浆中提纯抗SARS病毒IgG制剂.本文对SARS被动免疫治疗策略作了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
SARS的被动免疫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SARS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由于SARS患者在感染过程中产生抗SARS病毒抗体,因此用恢复期血浆作被动免疫治疗可减少患者体内病毒负荷,控制病毒血症症状。为了提高被动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功效,应对恢复期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和混合,并可从大量混合血浆中提纯抗SARS病毒IgG制剂。本文对SARS被动免疫治疗策略作了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干扰素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治疗的适应证、方法、疗效判断做临床观察。方法对2009~2010年应用干扰素治疗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结果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调节细胞免疫的作用,在小剂量时可轻微刺激B淋巴细胞转变成浆细胞,而使抗体生成增加,但大剂量应用时反可抑制B淋巴细胞转变为浆细胞,使抗体生成减少,对IgG、IgM和IgE的生成均有抑制作用。结论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病程越短越早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HBV阳性孕妇对胎儿的影响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凤春  平慧珍 《河北医药》2003,25(11):821-821
乙型肝炎是目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病毒性肝炎之一[1 ] ,特别是孕产妇携带和感染HBV病毒危害性更大 ,它易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和新生儿 ,给下一代的成长、生活及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危害。目前 ,临床诊断、治疗、分析和判断HBV感染者病程及传染者的重要依据仍是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查。有关HBV血清学标志物的不同表现模式已有报道[2 ,3] ,而对于母 脐血HBV的检测对比未见报道。为此 ,我们分别收集了 2 0 0份母 脐配对血 ,并对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抗 HBs)、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乙型肝炎e抗…  相似文献   

20.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Foxp3为其特征性标志。可由多种类型肿瘤、病毒、寄生虫等诱导产生,一方面抑制炎症,防止机体组织损伤,另一方面不利于机体清除肿瘤细胞和病原体。若用抗体阻断CD4 CD25 Tregs或干扰其抑制功能则利于机体清除肿瘤和病原体。同样,多种疫苗本身能诱导CD4 CD25 Tregs的大量产生,因而抑制了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疫苗期间若采用适量的抗体如抗CD25单克隆抗体等封闭CD4 CD25 Tregs或者相应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TGF-β,则可增强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效果。利用anti-CD25 mAb或其他阻断性抗体作为佐剂阻断CD4 CD25 Tregs,可增强多种类型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效果,从而为寻找更有效的疫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