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研究了室温油分级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参数对低合金贝氏体球墨铸铁磨球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最佳热处理工艺参数为奥氏体化温度930-950℃,出油温度180~220℃,出油入炉时间60s,等温温度220-240℃,等温时间1~1.5h;此时材料基体组织为下贝氏体+少量的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其冲击韧度大于14J/cm^2,硬度为52-56 HRC。  相似文献   

2.
40Cr钢淬回火工艺参数计算及力学性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Cr钢是机械行业应用最多的钢种之一,调质处理后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低温冲击韧度和缺口敏感性。大量试验表明,在合格成分范围内,40Cr钢的临界温度Ac_3波动较大(约40℃)。接着传统不变的淬火温度进行淬火时,可能会出现欠热或过热,不能充分发挥钢的潜力,获得理想的力学性能。因此,最为合理的工艺参数确定应以40Cr钢的实际成分为依据。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高硅铸钢在280~360℃等温淬火,可以获得强度、韧性、硬度配合良好的双相组织;试样中残余奥氏体的含碳量及其含量随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均在360℃时出现最大值;奥氏体化温度和时间为900℃×120min、等温淬火温度和时间为320℃×120min时,可以获得较佳的综合力学性能,是替代高锰钢、低合金钢、奥-贝球铁等耐磨材料的新一代耐冲击磨损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在轧机轴承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增歧  王云良 《轴承》1998,(2):24-28
试验表明,贝氏作组织的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分别比常规淬、回火的马氏体组织提高约2倍和65%,比相同温度回火的马氏体组织提高32.9%和19.64%。GCr15钢贝氏体等温淬火的轧机轴承,解决了原马氏体淬、回火工艺而造成的套圈开裂和挡边断裂问题。经使用考核,寿命可提高66.7%~79.6%。附图3幅,表3个,参考文献5篇。  相似文献   

5.
孙艳霞  李天喜 《轴承》2002,(9):21-22
叙述贝氏体淬火槽控制电路的组成及功率元件的参数选择,介绍温度控制仪表的PID控制作用,以及周波过零控制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我国燃油喷射系统中的精密柱寒偶件的热处理一直采用100Cr6或Gr15钢的马氏体淬火工艺。马氏体组织硬度较高,但韧性较低,淬火过程中畸变量大。随着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对零件的强韧性、畸变量及尺寸精度等综合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马氏体为基体组织的100Cr6或Gr15钢的性能已远远不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的要求。因此,为了让精密柱塞偶件获得比马氏体组织综合性能更优越的儿氏体组织,对其进行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测试了4Cr13塑料模具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研究了该钢的等温相变规律,分析了经过不同工艺固溶(1 010~1 090℃保温2,3 h)和球化退火(905℃×2 h奥氏体化和700~770℃保温5,8 h等温球化)预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硬度,并获得最优工艺。结果表明:在725℃下试验钢的珠光体形核孕育期最短;经1 010℃固溶处理后,组织中存在大量球状碳化物,当固溶温度为1 070~1 090℃时,碳化物基本溶解,马氏体板条束明显粗化,最优固溶工艺为1 050℃×3 h,此时碳化物占比较低且弥散分布;随着等温球化温度升高,链状碳化物数量先减少后增多,并且保温8 h后球状碳化物的分布更均匀;1 050℃固溶3 h+905℃×2 h+750℃×8 h球化退火后试验钢的球化效果最好,直径小于0.5μm的碳化物占比约为78.92%,硬度最低,约为192 HBW。  相似文献   

8.
选用GCr15和GCr18Mo钢材分别制作滚动轴承的滚子和套圈,对两种部件做同样的等温淬火热处理后进行组织及硬度检验。试验结果表明:两部件表面至心部组织及硬度均匀。两部件的组织都由下贝氏体和碳化物组成,但套圈中的下贝氏体组织和碳化物都比滚子中的细小。滚子和套圈中下贝氏体针长宽比分别约为7.5和10,碳化物的平均直径分别约为0.55μm和0.42μm。滚子和套圈的硬度平均值分别为56.2 HRC和60.8 HRC。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图为依据,较详细地介绍了获得贝氏体或部分贝氏体和马氏体复合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原理。重点介绍了上述组织状态在弹簧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
简易贝氏体等温淬火生产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素梅 《轴承》2002,(7):21-21,42
介绍了由淬火加热炉、贝氏体等温淬火盐浴槽、清洗槽、防锈槽等组成的简易贝氏体等温淬火生产线的组成及工艺过程。实际使用证明,经该征生产线处理的产品质量稳定,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碳铬轴承钢贝氏体淬火工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涛  梅亚莉 《轴承》1998,(3):15-18
高碳铬轴承钢贝氏淬火能显著提高钢的强韧性,比例极限、屈服强度和断面收缩率;与相同温度回火的M组织相比有更好的耐磨性;尺寸稳定性;可以实现无裂纹淬火等一系列优点,所以广泛应用在轧机轴和铁路轴承上,介绍了国内外对贝氏体淬火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通过热处理试验、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和金相检验等手段分析回火温度对12Cr2Mo1钢锻件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12Cr2Mo1钢锻件宜选择在680~710℃的温度区间进行回火,这样能够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当回火温度过高时,由于显微组织中碳化物的长大及贝氏体板条的粗化,最终逐渐转变为粒状贝氏体,导致其力学性能变差。不同回火温度下12Cr2Mo1钢锻件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演变的研究试验可该材质的热处理和测试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 40Cr钢经水冷淬火和高温回火后的超塑性。结果表明 :40Cr钢的晶粒尺寸为 1 0~ 1 5 μm ,在温度为 75 0℃、初始应变速率为 1 0×1 0 - 3s- 1 的拉伸变形条件下 ,超塑伸长率为 30 4 % ,流变应力为 63 0MPa ,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值为 0 2 2 7,超塑性变形的机制可描述为原子扩散控制的晶界滑动。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残余奥氏体量与奥氏体化温度、等温贝氏体相变温度以及合金元素硅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魏德强 《机械工程材料》2005,29(12):29-32,55
采用一种新的室温油分级等温淬火工艺获得低合金贝氏体球墨铸铁;研究了硼、铜、锰对贝氏体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球墨铸铁的性能滞后现象,即等温淬火后随时问延长硬度增加的现象。结果表明:硼和锰能提高硬度,降低韧性;铜提高韧性。合理加入合金元素有利于提高贝氏体球铁的性能。贝氏体球墨铸铁有性能滞后现象,其实质是溶质类拖曳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半轴是汽车后桥中的一种重要的零件,为了满足其使用性能,生产厂家一般选用的材料为中碳合金钢,如40MnB、42CrMo、40Cr等。我公司根据具体情况选用40Cr材料,采用的热处理工艺为调质处理后中频淬火加低温回火。近来我们在半轴中频淬火冷却工艺的实施中出现了问题,现将该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将4Cr5Mo2V钢在1 000~1 090℃下淬火,并通过不同温度2次回火处理将相同淬火温度下试验钢的回火硬度分别调整至55,52 HRC,研究了淬火温度和回火工艺对显微组织、冲击韧性和高温(350℃)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硬度相同时,淬火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试验钢的韧性而加剧磨损表面材料剥落,从而降低耐磨性能;相同回火硬度下,1 030℃淬火条件下试验钢的韧性和高温耐磨性能最好,1 090℃淬火条件下最差;淬火温度相同时,较低温度回火试验钢因具有较高回火硬度,能够起到支撑表面氧化层的作用,其耐磨性能比较高温度回火时好;4Cr5Mo2V钢的推荐热处理工艺为1 030℃×30 min油淬+560℃×2 h×2次回火。  相似文献   

18.
亚温淬火热处理是亚共析钢在Ac1~Ac3温度之间进行加热淬火的一种热处理工艺。40Cr钢是我国目前用量最大的合金调质钢,广泛应用于轴类、连杆、螺栓和重要齿轮等零件的制造。本文通过对40Cr钢在常规热处理、亚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和性能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40Cr钢亚温淬火后的力学性能,并研究了它的强韧化机理,  相似文献   

19.
碳和硅含量及热处理参数对贝氏体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整C、Si含量及热处理工艺参数,根据因素效应回归分析求出了影响材料机械性能的数学模型。探讨了贝氏体抗磨钢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统40Cr球化退火工艺时间长耗能多,采用新式快速球化退火工艺,退火后性能大大提高,时间缩短到大约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