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待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1 46条 :“伤寒六七日 ,发热微恶寒 ,支节烦疼 ,微呕 ,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按仲景原意 ,此方为少阳兼太阳表证之主方。其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 ,是太阳证而轻 ;微呕、心下支结 ,是少阳柴胡证亦轻。惟病关少阳 ,不宜峻汗 ,故欲解太阳之邪 ,必舍麻黄而取桂枝法。惟二证皆轻 ,故以柴胡、桂枝二方原剂量减半相合 ,名曰柴胡桂枝汤。反之 ,若二证皆重 ,似可依原量相合 ,其大法当无变异 ,乃视病情轻重 ,而为剂量之增减 ,亦仲景心法也。小柴胡汤寒温并用 ,攻补兼施 ,升降协调。外证得之 ,重在和解少阳…  相似文献   

2.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节、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按仲景原意,发热微恶寒是太阳轻证,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轻证,故本方为少阳兼太阳表证之主方。但本方经历代医家应用化裁,其价值已远超原书所载条文之意。笔者在江苏省中医院进修期间,有幸侍诊于黄煌教授左右。  相似文献   

3.
柴胡桂枝汤出自于《伤寒论》,原文是:“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属少阳兼太阳(太少并病)的证治。因外有太阳表证而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微呕,心下支结,且两经之邪均较轻浅,故取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半用量,发表与和解并施,双解太少两经之邪。  相似文献   

4.
本方出自仲景《伤寒论》,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中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为太阳主方;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为少阳主方。因为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表明太阳证未罢,而微呕,心下支结乃少阳证已见,故而以柴胡为君,使少阳之邪得以从太阳而解。少阳证必呕,而心下支结逼近胃脘,故小柴胡汤用人参、姜、枣通胃阳以助正气,防其邪之入府,开达驱邪仍从汗解。太少两阳合病或太少两阳并病为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146条所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从条文中,我们知肢节烦疼属桂枝证。心下支结,微呕,则属柴胡证。因此这个病症就是邪入少阳,而太阳未罢;或叫做太少合病。所用之方也就是桂枝汤和小柴胡汤合方。而取半剂量,旨在以桂枝汤解太阳未尽之邪,以小柴胡汤之半和解少阳之微结。笔者有幸入室国中伤寒名家陈瑞春先生门墙,受其亲炙。  相似文献   

6.
答:少阳夹表证即是少阳偏表病涉太阳证,既包含少阳太阳二经同时发病(合病),又包含太阳未解邪涉少阳(并病)。根据不同临床表现,证治可分二个方面。以气化病象为主者,治以汤药,如151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本条“伤寒”病经六七日不愈,仍有发热恶寒,四肢骨节烦疼,说明太阳表邪未罢,故明曰“外证未去”。但从“恶寒”的“微”,“支节烦疼”而身体不  相似文献   

7.
<正>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是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张仲景《伤寒论》中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说明柴胡桂枝汤主用于太阳少阳并病之轻症。以桂枝汤调和营为,解肌发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表里。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  相似文献   

8.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该方适用于太阳表证未解,邪犯少阳的太阳少阳合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相似文献   

9.
柴胡桂枝汤源于《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实乃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原为伤寒太阳少阳合病而设,它治疗太阳表证又兼有少阳不和,太阳表证也不重,少阳不和也不重,所以是太少2证都轻的证候,笔者临床加减运用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满意,值得总结推广,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本方原是治疗伤寒日久,邪郁少阳而太阳表证不解之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肢节烦痛,是外(太阳)证未去,营卫不和,心下支结是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微呕是胆郁犯胃所致,属太阳少阳相继为病的“太少并病”。柴胡桂枝汤即桂枝汤和小柴胡汤的合方,取桂枝汤及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