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谱指数指导下的全身麻醉深度及管理。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6月择期胃肠外科开腹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P组为丙泊酚治疗,F组为芬太尼类镇痛药治疗,观察两组基础值,意识消失,插管,插管后30 s,进腹腔,手术结束的BIS、MAP、SBP和HR。结果 两组患者诱导前基础BIS、SBP、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消失时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与插管时相比,插管后30 s,进腹腔时BIS、SBP、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两组B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SBP、MAP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临床意义的麻醉深度是具有相对性的,依手术刺激大小而定,麻醉过程中可通过调节麻醉性镇痛药物用量来维持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血流动力学与麻醉意识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1月-2020年11月信阳市中医院收治的75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心指数(Cardiac index,CI)、每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及麻醉意识指数(Anesthesia index,A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结果:与T0时比较,T1、T2、T3时患者MAP、HR、SVI、Ai、BIS值降低(P<0.05);与T1时比较,T2、T3时患者MAP升高,HR降低,T3时Ai、BIS在升高(P<0.05);与T2时比较,T3时患者MAP、HR、SVI、Ai、BIS升高(P<0.05);各时点患者的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Ai、BIS与MAP、HR、SVI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血流动力学与麻醉意识有关,通过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反映麻醉深度,对麻醉药物的使用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熵指数预测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苏醒期意识恢复的准确性,并与脑电双频指数(BIS)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10月至12月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后不同时点监测反应熵(RE)、状态熵(SE)、BIS、丙泊白酚效应室浓度(Ce)、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计算其预测苏醒期意识状态的预测概率(Pk)值并进行比较;分别计算5%、95%患者意识恢复时RE、SE、BIS等指标的有效数值(EC05、EC95)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分析RE、SE、BIS和Ce与苏醒期意识状态变化的相关性。结果RE、SE、BIS和Ce与苏醒期意识状态变化均具有相关性(rs=0.898、0.901、0.899、-0.935,均P<0.01)。患者意识恢复时,RE、SE、BIS值分别为89.5±2.8、75.2±6.8、81.6±2.6;3者预测患者意识恢复的Pk值均显著高于0.5,亦高于MAP、HR的Pk值(均P<0.01)。RE、SE、BIS的EC05及其95%CI分别为84.7(81.2,86.8)、58.3(52.5,61.1)、61.2(48.2,68.2),EC95及其95%CI分别为92.4(90.1,94.8)、72.2(67.5,78.2)、84.3(78.6,92.8)。90%患者意识恢复的RE范围最小,而BIS范围最大。结论 熵指数和BIS均能准确预测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苏醒期意识状态,熵指数比BIS能更准确预测患者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电意识指数1(IoC1)联合伤害敏感指数2(IoC2)监测在全麻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行全身麻醉下剖宫产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42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C组)以传统血压、心率等临床指标判断麻醉深度指导用药;IoC1联合IoC2监测组(IoC组)以IoC1指导镇静药物的使用,以IoC2指导镇痛药物的使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术中出现HR、MAP基础值±20%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新生儿阿普加评分、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恶心、呕吐和术中知晓发生情况。结果与麻醉诱导前(T0)时间点相比,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T1)时间点HR、MAP均明显降低,C组患者在插管即刻、胎儿娩出后(T2、T3)时间点HR、MAP明显升高,在手术结束时(T4)HR、MAP明显降低(P0.05); IoC组的HR、MAP仅在T2时间点明显增高。与C组相比,IoC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和苏醒时间明显减少,术中出现HR、MAP基础值±20%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剖宫产施行全身麻醉时,IoC1联合IoC2监测能良好地反映患者意识水平和镇痛程度,指导围术期麻醉用药,缩短麻醉恢复时间,使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术后并发症减少,有利于提高产科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对老年胃癌患者全麻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62~7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均给予全身麻醉。对照组在手术中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手术中基于BIS监测下行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给药10 min和给药30 min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及两组麻醉时间、丙泊酚用量、舒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离开苏醒室时间、拔管时间的差异,分别于术后1~4 d统计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HR、MAP和SpO2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离开苏醒室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2%比36.6%,P<0.05)。结论 BIS监测有助于维持老年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腔镜妇科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妇科腹腔镜手术24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全麻复合硬膜外组(Ⅰ组)单纯硬膜外组(Ⅱ组)每组12例。持续监测MAP、HR、SpO2分别于麻醉前(T1)气腹前5min(T2)气腹后10min(T3)放气后5min(T4)抽静脉血测定血糖(Glu)和血浆肾上腺素(E)。结果Ⅱ组在T3时MAP、HR、Glu和E均明显高于Ⅰ组(P〈0.05),Ⅰ组和Ⅱ组T3时HR、MAP、Glu均高于T1和T2时(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硬膜外组相比可有效抑制腹腔镜妇科手术的应急反应。  相似文献   

7.
唐勇  周乐 《医学信息》2019,(15):136-139
目的 探讨羟考酮用于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插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8年4月~12月在我院择期行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组(舒芬太尼0.2 μg/kg)、01组(羟考酮0.15 mg/kg)、02组(羟考酮0.2 mg/kg),每组30例。注射实验药物观察5 min后给予丙泊酚2 mg/kg,顺阿曲库铵0.15 mg/kg诱导插管,比较三组插管时间、手术时间;注射实验药物前(T1),气管插管前(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7.5 min(T4)的MAP、HR、SpO2、BIS以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三组T2时点MAP、HR、BIS低于T1时点,SpO2高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点HR、SpO2高于T1时点,MAP、HR、SpO2高于T2时点,BIS高于T2时点、但低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点MAP、BIS低于T1时点,HR、SpO2高于T1时点,MAP、HR、BIS高于T2时点,MAP、HR低于T3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S组和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于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宫外孕患者,采用0.15 mg/kg羟考酮进行麻醉诱导,不仅可达到与高剂量的舒芬太尼和羟考酮相当的麻醉效果,还可有效减轻插管期间的呛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七氟醚联合丙泊酚维持麻醉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分别于术中采用丙泊酚以及吸入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丙泊酚使用总量、术中不同时点,包括诱导后10 min(T0)、建立气腹时(T1)、建立气腹后30 min(T2)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以及皮质醇(Cortisol,COR)、胰岛素(Regular insulin,RI),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丙泊酚使用总量较少(P<0.05);与T0相比,T1时两组HR、MAP均上升,并于T2时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1时HR、MAP较低,两组组间、时点、组间与时点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与术前相比,两组的血清COR、RI均增加(P<0.05),但观察组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联合丙泊酚维持麻醉应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小,可减少丙泊酚使用总量,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但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麻醉时脑功能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同期监测的对比性观察.方法 选择本院50例妇科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5例患者.每例患者同时进行CSI和BIS监测.A组的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为3.0 μg/L,B组的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为5.0 μg/L.全麻诱导和维持使用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给予罗库溴铵.两组丙泊酚靶控效应室浓度均从1.5 mg/L开始,血浆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之后增加0.5 mg/L,最终达到4.0 mg/L,手术结束时停止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记录丙泊酚各效应室浓度下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CSI、BIS值;停药后每间隔1 min记录1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CSI、BIS值;以及意识消失和意识恢复时的CSI和BIS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CSI、BIS值均随着丙泊酚靶控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各组同一时点CSI与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I和BIS值与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总体呈正相关:诱导期(rCSI=0.842;rBIS=0.840,P<0.05),恢复期(rCSI=0.791;rBIS=0.627,P<0.05).意识消失时CSI值与BIS值比较[A组(64.5±6.1)比(70.1±3.1);B组(68.6±5.6)比(69.9±4.7)]以及意识恢复时CSI值与BIS值比较[(A组74.1±5.0)比(76.4±3.5);B组(75.2±4.5)比(77.8±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靶TCI时CSI值和BIS值较接近,且均与丙泊酚的血药浓度呈正相关,在意识消失和恢复时点CSI值与BIS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抑制喉罩通气道LMA-Fastrach、LMA-Proseal置管和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瑞芬太尼半数有效浓度以及比较置管期间相应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63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II级,按置管类型的不同随机均分为T、F、P 3组,每组21例.4 mg/L启动并调整丙泊酚靶控,使得BIS稳定于45~55,之后按Minto药代模式设置并启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5 min后给0.6 mg/kg罗库溴铵,2 min后置管:T组气管插管,F组LMA-Fastrach置管,P组放置LMA-Proseal.比较患者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值及置管前后的BIS变化.记录置管前1、2min及置管后5min内的MAP、HR值以判定患者有无心血管反应.应用Dixon-Mood序贯法计算抑制3种置管心血管反应的瑞芬太尼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相比,3组麻醉诱导后MAP、HR均明显下降[MAP:T、F、P组麻醉诱导前后分别为(87.9+10.5)mmHg比(71.6+9.0)mm Hg,(91.8+8.8)mm Hg比(73.5±9.9)mm Hg,(87.2±10.2)mm Hg比(70.9+8.6)am Hg,HR:T、F、P组麻醉诱导前后分别为(78.8±11.6)次/min比(68.7+8.5)次/min,(74.8±10.3)次/min比(64.1±6.7)次/min,(76.7±8.2)次/min比(67.3±8.3)次/min,1 mm Hg=0.133 kPa,P<0.05],而置管前后的BIS值则无变化(P>0.05).瑞芬太尼抑制3组置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依次为T组4.47 μg/L、F组4.78 μg/L、P组2.05 μg/L.结论 Minto模式靶控测得瑞芬太尼抑制3种置管心血管反应的EC50 LMA-Fastrach置管略高于气管插管,LMA-Proseal置管则最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地佐辛在张口困难患者经鼻盲插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口腔科颌面部骨折、肿瘤导致张口困难的成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TCI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开始均予表面麻醉,同时监测脑电双频指数。 T组以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为靶目标,持续给予入睡时的Cp维持麻醉深度,插管前静脉注射地佐辛5mg。 C组予咪达唑仑0.05mg/kg,氟哌利多5mg和芬太尼0.1mg,插管前静脉注射地佐辛5mg。记录入室时、入睡时、插管前即刻、气管导管进入气管时、插管后1min、3min时MAP、HR、RR、SpO2、BIS,插管过程中喉痉挛、屏气、呛咳、无意识体动、呼吸抑制和不良记忆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T组MAP、HR、BIS较低(<0.05)。与T0时相比,两组T1,2时MAP、HR、RR、BIS降低(<0.05),T组T3-5时MAP、HR、R、BIS降低(<0.05),C组T3-5时RR、BIS降低(<0.05)。T组无意识体动、呛咳、不良记忆的发生率低于C组(<0.05)。结论丙泊酚TCI复合地佐辛能够减轻张口困难患者经鼻盲插时的心血管反应和心理创伤,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李艳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9):1545-1548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在人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行人流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30),分别采用丙泊酚与不同剂量利多卡因联合,其中A组为生理盐水组、B组为2%利多卡因1 mL组、C组为2%利多卡因2 mL组.观测并记录患者术中镇痛效果、生命体征变化、注射疼痛与麻醉质量等;统计并记录麻醉前静息状态(T0)、麻醉注射时(T1)、术中均值(T2)时三组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Peripheral capillary oxgen saturation,SP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采用口语等级评分法(Vocal rating score,VRS)评估患者丙泊酚注射时疼痛程度;观察记录三组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清醒至正常行走时间;统计三组患者麻醉使用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间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注射时,A组HR、MAP高于其他两组,SPO2低于其他两组,B组HR与MAP高于C组、SPO2低于C组;A组术中平均HR与MAP高于其他两组,B组术中平均HR与MAP高于C组(P<0.05);A组患者的注射痛评分最高,C组最低(P<0.05);三组间意识恢复时间、清醒至正常行走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人流手术采用2%利多卡因2 mL复合丙泊酚麻醉效果好、刺激少、且不会升高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手术麻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2009年择期行手术的老年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采用瑞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和维库溴铵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后微量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 μg/(kgomin)、丙泊酚2 mg/(kgoh)、维库溴铵60~80 μg/(kgomin);对照组应用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和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插管后微量泵持续输注芬太尼0.2 μg/(kgomin)、丙泊酚2 mg/(kgoh)、维库溴铵60~80 μg/(kgomin)以维持麻醉.评估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MAP、HR均较诱导前有所下降(P<0.05),但是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对照组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不明显.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手术的麻醉诱导和维持麻醉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吸入不同浓度七氟醚全麻诱导对患者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6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研究比较3组患者吸入七氟醚4%(A组)、6%(B组)和8%(C组)浓度的诱导时间、诱导质量、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的差异.并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患者入睡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警觉与镇静评分(OAA/S评分).结果 C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为(45.5±4.4) s要明显短于A组(78.1±8.3) s和B组(55.2±6.9) s(P<0.05),患者入睡时间C组(93.0±10.7) s也明显快于A组(148.4±13.8) s和B组(102.0±8.9) s(P<0.05).OAA/S评分为3分时,C组的BIS值为 (74.1 ±3.8),AAI值为(37.2±4.2) ; C组诱导前后MAP下降和HR增快,且部分患者波动较大(P<0.05).C组呼吸暂停发生率(30%)要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单纯吸入七氟醚诱导患者入睡快,临床推荐吸入浓度为6%,其可提供良好的麻醉质量,且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测定意识丧失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相应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50)和BIS50的值.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女性45例(ASA Ⅰ~Ⅱ级),病例来自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5例,分别以舒芬太尼0、0.12、0.24 μg/L作持续靶控输注,6 min后3组皆以0.6 mg/L启动丙泊酚靶控,并按0.3 mg/L递增丙泊酚.记录BIS基础值、舒芬太尼达效应室浓度后的BIS值、丙泊酚递增后的BIS和警觉镇静评估法(OAA/S)评分及挤压三角肌反应;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0.9、1.5、2.1 mg/L时,挤压三角肌后BIS的增加量;丙泊酚注射痛情况;测定意识丧失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相应的EC50、EC95、BIS50、BIS95. 结果 B、C组BIS值在舒芬太尼输注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丧失时A、B、C组的丙泊酚EC50/EC95分别为1.9/2.4、1.6/2.1、1.4/1.9 mg/L;BIS50/BIS95分别为64/55、69/61、72/59.体动反应消失时A、B、C组的丙泊酚EC50/EC95分别为3.0/3.7、1.4/2.0、0.9/1.4 mg/L;BIS50/BIS95分别为49/40、74/62、84/75.丙泊酚EC为0.9、1.5、2.1 mg/L时,三角肌挤压刺激的BIS增加量,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0.12 μg/L、0.24 μg/L靶控不会引起BIS值显著变化,而与丙泊酚联合使用时可降低意识丧失、体动反应消失时的丙泊酚EC50,同时相应BIS50有所上升;且舒芬太尼可以明显降低刺激所导致的BIS增加量,减少丙泊酚注射痛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预注右旋美托咪啶用于喉显微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共收治的行喉显微手术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在进行麻醉诱导前实验组患者静脉滴注0.6μg/kg美托咪定,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10ml生理盐水安慰剂,在给予常规去氮和给氧支持后,两组患者均采用0.15mg/kg顺式阿曲库铵、1.0μg/kg瑞芬太尼麻醉,2.0mg/kg丙泊酚麻醉.测定并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0)、插管时(T1)、支撑喉镜置入时(T2)、拔管1min后(T3)和拔管5min后(T4)的NE、HR和丙泊酚用量等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T0、T3和LT4时刻相比,实验组患者HR和MAP显著下降,实验组患者的血浆E、浓度、丙泊酚用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右旋美托咪啶用于喉显微手术麻醉中,可以让患者的应激反应得到有效缓解,麻醉中的药物使用剂量降低,防止出现呼吸抑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芬太尼复合丙泊芬在骨折手法复位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0例行骨折手法复位患者,在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清醒后均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及呼吸(RR)的变化,记录患者丙泊酚总用量以及苏醒时闻,术中镇静程度行Ramsay分级观察.随后患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进行疼痛评估.结果 我们通过将丙泊酚加芬太尼辅助用药发现,患者不同时间点MAP、HR、RR、Vt和SpO2值都有一定的改变,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丙泊酚加芬太尼辅助用药中丙泊酚剂量相对也可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加用小剂量的芬太尼比单独使用丙泊酚在骨科手法复位手术中效果更好、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自主呼吸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LC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注射液+芬太尼静脉麻醉。观察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诱导后、插管前、人工气腹后MAP、HR水平波动较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2/38),低于对照组23.6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应用于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可稳定手术过程中的血压、心率,缩短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快、完全,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随机分为二组每组32例。I为全麻组,II为硬膜外联合喉罩全麻组。结果 II组的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均少于I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SPO2在麻醉前后及术毕未见明显变化,但I组麻醉后的MAP较麻醉前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毕降低;II组麻醉后的MAP较麻醉前降低,但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毕II组的MAP升高至麻醉前。I组麻醉后的HR较麻醉前显著升高,术毕明显降低,但仍高于麻醉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I组麻醉后的HR较术前升高,但差异不显著,且术毕降低至麻醉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应用硬膜外联合喉罩全麻效果好,生理干扰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全胃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76例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麻醉方法分成2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实验组给予吸入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恢复情况、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术后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定力恢复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麻醉后(T1 ~T5时段)的BI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指标水平与麻醉前(T0时段)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T1 ~T5时段的心率指标水平较对照组稳定(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胃切除手术中采用吸入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