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德国是世界都市农业的发源地,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具有宝贵经验。从德国都市农业生态体系的环境保护、农业种养、文化休闲3个维度进行分析,重点选择德国首都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对京津冀都市圈构建体系作为借鉴对象,对京津冀都市圈构建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都市农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国内对都市农业的认识存在四个方面的误区:以都市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主观设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将旅游观光休闲功能作为都市农业的发展重点;将高科技农业作为都市农业的本质规定;认为都市农业重点要发挥龙头作用。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在发展的环境条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目标功能方面存在区别,只有用城乡一体化的思维才能有效地促进都市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全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全域城市化步伐,深度开发农业新功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努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大连市制订了以都市农业为重点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以休闲农业为核心,带动都市农业产业融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都市农业还是休闲农业,都有很强的产业融合属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休闲农业是都市农业的核心部分和发展极。因此以休闲农业为核心进行产业融合,就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该文对休闲农业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拓展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都市农业理论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都市农业的概念:进入 20世纪 60年代以来,由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运用先进的工业武装农业,运用科学管理方法经营农业,世界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和地理区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形态类型。其中在大都市周边及其空间地带都市农业的崛起,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为发展高效持续农业树立了新模式,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拓宽了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都市农业本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  相似文献   

6.
都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志广 《农村经济》2003,(11):41-43
随着现代都市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都市区域范围的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以及都市农业的新现象。自2 0世纪 90年代起 ,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经济区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开始了都市农业的实践。其中 ,上海市首先提出了“开放式农业”的新理念 ,在我国第一个将发展都市农业列入“九五”计划和 2 0 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北京市明确提出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农业”新的增长点 ,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 ,使京郊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导 ;深圳市对都市农业发…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潍坊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历经多年的深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新的阶段,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要求,潍坊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农业农村资源,突出地域特色,不断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外延,丰富都市农业的内涵,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进了农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都市农业是伴随现代都市的发展而发育成长起来的新型农业形态。近年来,各地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功能拓展、科技应用和管理水平提高,逐步培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为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索"三化同步"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现代都市农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城乡一体化进程诱导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生,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本文以乌鲁木齐市都市农业发展为例,探讨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以期为都市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统筹农业多功能效用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和健康可持续的重要途径,方法 文章在对农业多功能理论、国外都市现代农业功能特征及大城市近郊农业发展需求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以苏州高新区通安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案例,探究大城市近郊都市多功能现代农业的实施路径。结果 系统构建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功能体系。并通过对通安示范园的需求分析提出其农业多功能发展路径,包括高标生态田园建设,营造优质城乡环境;高质农业生产供给,稳固产业优势特色;高效农业科创示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高值休闲农业体验,绽放绿色发展魅力,为示范园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城郊农业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结论 从农业多功能的角度出发,以新的机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构成,更益于城郊区农业空间的有序组织和集约利用,是保障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均衡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英国是较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在区域农业开发、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历史较早、积累经验较多、政策的制定比较成功,这些工作方法和政策思路对我国促进农业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借鉴意义。[方法]文章回顾了英国农业发展政策和城乡关系演变历程,较为系统地总结英国现代农业特点及其区域不平衡性基础上,评述英国促进农村与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结果](1)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2)中央政府放权,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3)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鼓励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5)促进乡村旅游,提升农村地区吸引力;(6)重视绿色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能力;(7)注重农民职业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农业;(8)加强对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增强农业竞争力。[结论]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8条政策建议:坚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发展宏观调控,多措并举消除地区贫困,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加强精准综合管理,适时调整中英农业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临沂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临沂市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临沂市农业与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大力培植农村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是我国雾霾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要想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京津冀循环经济区域协同发展,不仅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在系统梳理北京、天津、河北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方面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途径。农业方面,根据资源禀赋统筹整合农业生产区,建设各类生态产业园,推动农业循环发展;工业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建设改造现有产业园区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构建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体系以减少污染物向外排放;服务业方面,基于比较优势合理规划服务业布局,有序推动产业转移与承接,大力发展现代低碳服务业。在当前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从产业角度提出京津冀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对区域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背景下,探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的路径。方法 在梳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剖析流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挑战、机遇,探讨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和推进路径。结果 近年来,黄河流域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林牧渔结构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农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土资源压力较大,部分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结论 面对国内外发展新机遇,加快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强生态保护,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探索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发展重点;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施全产业链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围绕黄河流域农业产业技术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绿色农田试点示范建设,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主,探索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是西部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主要是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是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借鉴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始终坚持把理论与实践、宏观分析与微观调研、批判与建构相结合,既注重共性与普遍性,又突出西部区域个性与特殊性。[结果]农业人口转移主要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2个部分,二者都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农业人口转移的方式主要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农业人口从种植业向非种植业转移两种。西部地区农业人口转移应坚持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三农"现代化"四化"并重发展,一方面,要推动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转移农业剩余人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重视农业和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改变单向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思维。[结论]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安排与创新,主要解决"转的进、稳得住、有保障、可持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Peri-urban areas around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Europe and elsewhere have been subject to agricultural and land use research fo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manner in which farming responds to urban pressures, socio-economic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has been the main focus of examination, with urban demand for rural goods and services representing a driving factor to adapt farming activities in a multifunctional way. Working within the peri-urban framework, this review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relevance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cademic discourses and empirical insights related to farm structure and practices beyo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are analysed. Diversification, recre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rming, landscape management and specialisation, as well as direct marketing are all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discuss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landscape functions. The provision of rural goods and services is contrasted with societal demands on peri-urban agriculture. This review finds that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has been commonly recognised in peri-urban areas – a phenomenon that includes a large variety of activities and diversification approach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of agriculture. In response to the post-productive, consumption-oriented requirements of the urban society, peri-urban farmers have intensified their uptake of multifunctional activities. Nevertheless, not all multifunctional opportunities are being fully developed when one considers the large and growing urban demand for goods and services provided by agriculture carried out near the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policy and planning approaches to support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peri-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依托贵州省凯里市碧波镇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地区经济优势,通过规划设计碧波高效农业示范园,以期对贵州省乃至全国高效农业园区发展提供典型与示范样本借鉴。[方法]基于多次远赴凯里碧波及周边园区的实地调研、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运用SWOT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科学研判碧波高效农业示范园发展。[结果]通过综合分析,将碧波高效农业示范园按照“一心、三园、四基地、多节点”布局,以加快碧波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主线,提升蓝莓、蔬菜等果蔬产业,使基地形成片、连成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动力,围绕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果蔬精深加工、旅游休闲食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综合精深加工水平;利用农村特有自然生态景观、民俗文化、传统特色产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培育新兴业态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结论]通过打造凯里碧波高效农业示范园,探索西部园区建设可持续脱贫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和农民增收,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地理大数据视野下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类型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农业多元化进程,在乡村地带出现的旅游产业空间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城市群建成区之外的乡村地带是协同发展的重要阵地,休闲旅游是其重要的产业抓手。京津冀乡村旅游类型特征和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规律和特征,这种规律和特征对指导乡村地域规划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是大数据与传统旅游地理学方法的结合,利用网络数据采集手段抓取所有乡村旅游数据,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提取属性信息,依托统计分析工具将乡村旅游点进行聚类划分,并以空间因子解释刻画乡村旅游空间类型。[结果]通过地理空间大数据的方法对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进行区划,12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剔除了平均温度、人口密度、GDP等3个指标,其余指标可划分为3个主成分。3个主成分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空间聚类与合并,可形成4类空间。[结论]乡村旅游本底条件、配套设施条件、客源吸引潜力是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区划的维度,京津冀乡村旅游可划分为近郊游憩型、景区集聚型、农业休闲型、山野/原野度假型等类型。每种类型在与城市的距离、立地属性、交通条件、旅游资源、游憩机会等方面有各自特征,具有不同的集聚规律。  相似文献   

19.
重庆三峡库区农村后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移民安稳致富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生态农业发展、库区产业"空心化"以及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该文通过综合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归纳演绎和分析比较的方法,从整体思维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角度,提出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关键是农村发展的动力不足。文章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提出解决库区农村发展动力不足的核心问题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并从6个方面创新库区农村发展的动力机制给出思路性对策建议:建立库区农村改造和新城建设的统筹规划机制;健全库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机制;推动库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机制;以特色休闲乡村旅游为抓手,充分发挥库区农村文化动力机制;以职业教育为载体,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与就业长效机制;健全政府与市场互动作用的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库区农村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