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万州烟区推广黄板诱蚜技术对烟蚜及病毒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318-1320
2014年,在重庆市万州3个烟蚜典型发生烟区开展了黄板诱蚜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研究,研究了黄板诱蚜技术对烟蚜控制、蚜传病害病毒病防治的效果以及对烟田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板诱蚜示范区对烟蚜的迁飞起到了较好阻隔效果,降低了烟蚜虫口密度,处理后14,21 d,对烟蚜的校正防效达到80%;黄板诱蚜有效降低了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生率,对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黄板诱蚜示范烟田每公顷产量可增加255.40 kg,产值可增加5 625元/hm2。  相似文献   

2.
烟田烟蚜种群数量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烟田黄板诱集及烟株烟蚜数量的定点定田块系统观察和调查结果表明,烟株上烟蚜数量的消长呈“三峰夹二谷”型,3个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中旬, 6月下旬, 7月中旬。烟株上烟蚜主要是无翅蚜,达80.61%,有翅蚜仅占总蚜量的19.39%。黄板诱集的有翅蚜数量消长呈“四峰夹三谷”型,峰期为5月下旬,6月初,6月下旬及7月中旬,其中6月初有翅蚜量最高达60头/黄板。同一烟田东、南、西、北、中设置的黄板诱集的烟蚜统计结果表明,东南面的有翅蚜数量明显高于其它方向的蚜量,中部蚜量最低,各方向黄板诱集烟蚜数量差异显著(F=6.548**)。在烟草整个生长季节中,同一烟株东、南、西、北4个方位上蚜虫数量依次降低,各方位蚜虫数量差异显著(F=10.168**)。烟株上、中、下3段烟蚜数量依次降低,差异显著(F=9.247**)。烟株东、南、西、北4个方位蚜虫呈聚集分布,且呈高密度高聚集,其中以东部叶片烟蚜的聚集度最高。烟株上、中、下3段蚜虫亦成聚集分布,其中以上部蚜虫的聚集强度最高。利用黄板诱集来预测烟蚜数量动态变化,其结果并不能准确反映烟蚜在烟株上的实际变化情形。  相似文献   

3.
为镇远烟区建立有效的蚜虫预防机制及其统防统治提供参考,通过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法、黄皿诱蚜法及5点取样法调查,对2014-2015年镇远县烟区早春蚜虫虫源基数、有翅蚜迁飞、田间烟蚜与天敌和蚜传病毒病(PVY+CMV)的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越冬寄主中,油菜上的蚜虫总量最多,2年平均达18.44头/株;有翅蚜的迁飞呈双峰型,无翅蚜种群动态为单峰型,且发生高峰为5-6月.建议大田防治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进行.  相似文献   

4.
为镇远烟区建立有效的蚜虫预防机制及其统防统治提供参考,通过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法、黄皿诱蚜法及5点取样法调查,对2014—2015年镇远县烟区早春蚜虫虫源基数、有翅蚜迁飞、田间烟蚜与天敌和蚜传病毒病(PVY+CMV)的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越冬寄主中,油菜上的蚜虫总量最多,2年平均达18.44头/株;有翅蚜的迁飞呈双峰型,无翅蚜种群动态为单峰型,且发生高峰为5—6月。建议大田防治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进行。  相似文献   

5.
龙山县烟蚜迁飞、田间消长规律及防治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4~2006年龙山县测报站黄皿诱蚜和大田系统调查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有翅蚜迁飞的高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下旬和5月上旬,而且一年的迁飞数量主要都集中在高峰期内.大田烟蚜发生量比较少,只有2005年最高峰超过防治指标,一般在5月中旬迁入烟田危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是烟蚜数量增长较快的时段;高峰期在现蕾打顶后,之后随着烟株的成熟老化,烟蚜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大田防治适期主要在5月下旬和6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黄淮烟区有翅蚜发生动态与病毒病流行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006年4月初至6月底,对平顶山烟区宝丰、叶县、郏县3个县进行了烟蚜有翅蚜发生期的定点调查,以及有翅蚜发生动态与病毒病流行关系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烟蚜有翅蚜迁飞活动高峰在4月底至5月中旬;在所诱集的有翅蚜中,烟蚜的比例最大;在诱集方式上,黄板的灵敏度明显高于黄皿,效果较好;而烟区病毒病盛发期在5月底至6月初,病毒病的流行与有翅蚜迁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周边不同环境因素、盖膜及移栽方式、移栽期等对有翅蚜发生动态和病毒病的流行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烟株不同叶位接蚜与接蚜量对烟蚜及烟蚜茧蜂繁育的影响,以云烟87为供试材料,于2018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舞阳镇魏家屯村烤烟育苗基地繁蚜繁蜂四连体大棚内进行试验,探讨在烟株下部、中部、上部分别接蚜20、40、60头对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蚜30 d后,接蚜部位在上部叶且接蚜量为20头/株时烟蚜繁殖量最大,接蚜部位在中部叶且接蚜量为60头/株时烟蚜繁殖量次之。接蜂10 d后,接蚜部位在烟株下部叶的烟蚜茧蜂繁育量达到最大值;接蜂25 d后,接蚜部位在烟株中部和上部叶的烟蚜茧蜂繁育量达到最大值;接蜂30 d后,接蚜部位在上部叶且接蚜量为20头的烟蚜茧蜂繁育量最大。接蚜在烟株的下部叶对烟株生长的影响最小,接蚜量越少对烟株的生长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8.
不同黄板悬挂高度及密度对防治烟蚜及烟草病毒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烟田黄板不同悬挂高度和密度对比试验,研究了其诱杀烟蚜及防治烟草病毒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黄板悬挂高度和密度对诱蚜量和病毒病防效有显著差异,黄板悬挂高度高于烟株10~15 cm的诱杀效果最好,日均单张单面黄板诱蚜量为159.22头/d,30 d虫口减退率为77.94%,病毒病防效为66.03%,黄板悬挂密度为450张/hm2、600张/hm2的日均诱蚜总量、30 d的虫口减退率和病毒病防效均大于300张/hm2,但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1)。因此,烟草生产中利用黄板诱蚜时建议悬挂高度高于烟株10~15 cm、悬挂密度450张/hm2,以达到防治烟蚜、降低成本并减少对农事操作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烟田黄板不同悬挂高度和密度对比试验,研究了其诱杀烟蚜及防治烟草病毒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黄板悬挂高度和密度对诱蚜量和病毒病防效有显著差异,黄板悬挂高度高于烟株1015 cm的诱杀效果最好,日均单张单面黄板诱蚜量为159.22头/d,30 d虫口减退率为77.94%,病毒病防效为66.03%,黄板悬挂密度为450张/hm2、600张/hm2的日均诱蚜总量、30 d的虫口减退率和病毒病防效均大于300张/hm2,但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1)。因此,烟草生产中利用黄板诱蚜时建议悬挂高度高于烟株1015 cm的诱杀效果最好,日均单张单面黄板诱蚜量为159.22头/d,30 d虫口减退率为77.94%,病毒病防效为66.03%,黄板悬挂密度为450张/hm2、600张/hm2的日均诱蚜总量、30 d的虫口减退率和病毒病防效均大于300张/hm2,但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1)。因此,烟草生产中利用黄板诱蚜时建议悬挂高度高于烟株1015 cm、悬挂密度450张/hm2,以达到防治烟蚜、降低成本并减少对农事操作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利用烟蚜茧蜂防控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效果。[方法]研究烟蚜茧蜂防治、化学农药防治、不采用任何防治方法 3种处理对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在大田环境下利用繁蜂大棚持续性放蜂可有效缓解烟田烟蚜种群数量的增长,人工释放烟蚜茧蜂进行烟蚜防治后,平均有蚜株率由放蜂前的14.4%减少至3.5%,有蚜烟株平均单株蚜量由104.0头/株降至18.7头/株,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虫口减退率为74.82%,防治效果达86.04%,蚜传病毒病(PVY+CMV)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病指减退率为73.07%,防治效果显著。[结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及蚜传病毒病效果显著,并且可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1.
陕西烟草蚜传病毒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烟草炼苗期采用杀蚜剂、病毒抑制剂、纱网罩烟苗 ,田间生长期采用杀蚜剂、病毒抑制剂和不同移栽期防治烟草蚜传病毒病。结果表明 ,杀蚜剂防治烟草蚜传病毒病效果较差 ,病毒抑制剂效果一般为 6 0 %左右 ;随移栽期推迟 ,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病显著减轻。炼苗期烟草苗床是传毒介体有翅蚜着落的靶子中心 ,是烟田蚜传病毒病的主要初侵染源 ,为防治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关键时期。用纱网罩烟苗能阻止传毒介体与烟草接触交叉传染 ,结合适时喷施病毒抑制剂 ,能有效防治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生 ,同时能有效保护环境和介体天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接蜂时机、蜂蚜比和烟苗密度对烟蚜茧蜂繁蜂效率及僵蚜形成整齐度的影响,以优化接蜂条件,形成整齐一致的僵蚜,为僵蚜的高效收集和长效冷藏打下基础.[方法]在玻璃温室内,比较不同蜂蚜比(1:5、1:10、1:15和1:20)、接蜂时机(蚜量为100、200、300、400和500头/株时接蜂)和烟苗密度(15、25和50株/盘)对僵蚜形成整齐度的影响.[结果]以蜂蚜比1:10接蜂后15~18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6934.66头/盘,占总量的95.73%;以蚜量300头/株接蜂后16~19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16966.48头/盘,占总量的97.01%;以烟苗密度25株/盘接蜂后14~17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19837.51头/盘,占总量的97.97%.[结论]烟蚜茧蜂繁蜂工作中,以蜂蚜比1:10、蚜量300头/株和烟苗密度25株/盘时接蜂的僵蚜形成最整齐、繁蜂量最高,在实验室条件下有效僵蚜量可高达20000.00头/盘以上.  相似文献   

13.
利用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乡1985—1992年小麦黄矮病(BYDV)发生量的调查数据,建立了黄矮病发生程度与上年秋苗蚜虫量、早春蚜虫量间的回归模型。对模型的分析表明,上年秋苗蚜虫量和早春蚜虫量与黄矮病发生程度呈正相关。利用该模型对1993—1999年当地小麦黄矮病发生程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程度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4.
果园黄板诱蚜生态效应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板诱虫以其无污染,对人、畜无害,操作简单,持效期长,见效快的5大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果园的害虫防治中。为了探索果园悬挂黄板诱蚜的生态效应,对苹果园悬挂的黄板诱虫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果园黄板诱集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不同,其中害虫以蚜科数量最多,占总害虫量的73.27%,益虫以蚜茧蜂科的数量最多,占总益虫量的88.93%;从益害比来看,在4月下旬到6月上旬,各时期益害比在1∶74.1~1∶13.7之间变化。果园悬挂的黄板不但可以诱集蚜虫,也可诱集大量的害虫天敌。因此,利用黄板防治果园蚜虫需谨慎。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生态烟叶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展了生物与物理防治技术在生态烟叶上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XQ生防菌防治烟草青枯病防效达70.25%,相对于常规防治,能提高烟叶产值4 652.25元/hm~2,可以较好地代替常规药剂;诱虫灯对多种害虫种群的长期控制效果较好,防效达58.91%,使用黄板防治蚜虫成本较大,建议可推广应用烟蚜茧蜂技术防治蚜虫。  相似文献   

16.
遵义植烟土壤类型对烟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沁建  王志愿  马国勇  郑明伟  谭静  廖姝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82-18783,18793
[目的]研究遵义植烟土壤类型与烟草品质的关系,以探讨土壤类型与烟草种植的适配性,为遵义市合理规划植烟区提供资料。[方法]对遵义4种植烟土壤的烟草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感观质量进行分析。[结果]从烟叶的物理性质综合分析,4种土壤的差异显著(P〈0.05),单产水平以水稻土最高;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分析,4种土壤的差异不明显(P〉0.05),但从不同土壤烟叶化学成分比例的协调性分析,最好的为黄壤(P〈0.05);从烟叶感观质量评吸分析,在3种旱作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上生长的烟叶质量好于水稻土(P〈0.05)。[结论]遵义最适宜的植烟土壤主要为黄壤和石灰土,在规划上应选择这2种土壤作为植烟土壤。  相似文献   

17.
筛选 7种防蚜农药配制成不同含量的颗粒剂进行室内外防蚜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 :0 .4%根施净防蚜效果较好 ,防效高达 90 %以上 ,残效期 70~ 80d ,只需在烟苗移栽期施药 1次 ,即可控制整个生长期蚜害。该药低毒 ,使用简便 ,成本低 ,不伤害天敌 ,有利于保护环境 ,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以蚜虫传染发生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烟株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连续培育3代,以第3代组培烟苗为毒源经蚜虫传染健康烟株,提取毒源和各实验烟株的总核酸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第3代组培烟苗为毒源经蚜虫传染的烟株发病表现丛枝症,并检测到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说明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病原能在寄主离体培养组织中长期保存,成功建立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标准毒株.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综合防治技术对烟草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开展了天敌昆虫释放、黄板和诱捕器及农药使用对烟蚜、烟青虫、斜纹夜蛾、黑胫病、赤星病及根结线虫病的控制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当地5月下旬,有翅蚜转为无翅蚜定殖为害,大概7月初迁飞至其他作物;斜纹夜蛾在6月中旬达到发生高峰,诱捕器可平均诱捕20.6头/个;释放赤眼蜂和喷施苏云金芽孢杆菌对烟青虫的防效最高可达70.39%,略高于化学对照溴氰菊酯;甲霜·锰锌对当地黑胫病的控制效果较明显,防治效果在74.16%以上;多抗霉素和菌核净对赤星病的药效接近,最高时分别达到64.28%和68.01%,阿维菌素对根结线虫控制效果较为理想,防效均在91%以上。因此,综合防治对烟草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接近或略高于常规化学防治,并可显著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利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