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工作在22只大白鼠上,研究了刺激杏仁核对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一定强度的电刺激杏仁核后,胃电慢波振幅增大,同时快波振幅和频率也相应增加.这种效应在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显暑减弱.因此,可以认为杏仁核参与了胃电的中枢性调节.推测其途径为杏仁核─—逃走神经背核和/或杏仁核─—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多个神经元接替通路,再由迷走传出而调节胃电活动.  相似文献   

2.
运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建立抑郁模型,通过体重变化率、糖水偏好、敞箱等实验方法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及胃运动,探讨慢性应激性抑郁大鼠胃活动的变化及杏仁核注射5-HT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引起的胃活动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引起大鼠体重呈负增长,糖水偏好率、敞箱实验评分显著降低;应激大鼠平均胃内压及胃收缩幅度也显著降低;杏仁核注射5-HT能明显改变应激性抑郁导致的胃活动减弱,5-HT1A受体阻断剂能明显影响5-HT的作用;切断双侧膈下迷走神经,杏仁核注射5-HT增强胃运动的效应被消除.以上结果说明,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性抑郁可导致胃运动减弱,杏仁核注射5-HT可加强抑郁状态下胃运动,而5-HT的这种效应部分是由1A型受体介导,经迷走神经传出.  相似文献   

3.
实验选用体重1.5~2.5kg的健康家兔,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在体记录胃内压变化.观察了弱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刺激兔迷走神经导致胃内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刺激兔迷走神经可使胃内压升高,弱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后,能明显减弱迷走神经引起的胃内压升高现象,且这种抑制效应与照射时间呈正相关.(2)纳络酮可加强激光的作用.(3)静脉注射脑啡肽,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刺激完整迷走神经引起的胃内压变化无显著影响,但对切断迷走神经后刺激其外周端引起的胃内压上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酚妥拉明和心得宁对刺激迷走神经和弱激光照射引起的胃内压变化均无显著影响.由此推断,脑啡肽经中枢途径可减弱激光的作用,经外周途径与激光作用相协同,去甲肾上腺素类可能不参与弱激光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在体细胞外单细胞记录方法,研究电刺激杏仁外侧核对调频声所诱发的听皮层神经元反应的影响.实验在34只乌拉坦麻醉的SD大鼠上进行,在皮层41区记录了113个对调频声有反应的细胞电活动.观察发现,这些神经元对调频声刺激的反应可分为ON反应,OFF反应,ON-OFF反应,持续性反应和给声抑制反应几种类型.在观察对其中42个神经元的声反应时给予了杏仁外侧核电刺激,其中22%的神经元反应被易化,48%的神经元反应受到了抑制,另外30%神经元的声反应未受杏仁外侧核刺激的影响.这些影响进一步表明,杏仁复合体可在皮层水平参与听觉上传信息的处理,包括听觉信息的加工与整合.同时也表明杏仁核在上传听觉信息的筛选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表胃电是胃平滑肌功能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为阐明猕猴胃的活动规律,我们对太行山猕猴的体表胃电进行了测量,其测结果为:慢波频率为3.57±0.26次/分,振幅为41.85±7.34微伏。“新斯的明”和“阿托品”对胃电频率影响较小,但前者能增加胃电振幅,后者能减弱胃电振幅。  相似文献   

6.
低频低强度电刺激家兔腓浅神经(SPN)能明显抑制电刺激主动脉神经(AN)诱发的心动过缓,对诱发的降压反应也表现轻度的抑制作用。静脉注射阿托品和两侧颈迷走神经切断后,可基本消除电刺激AN诱发的心率减慢,静脉注射心得安几乎不影响这种诱发的心率减慢,提示电刺激SPN对电刺激AN诱发的心率减慢的抑制作用与对心迷走神经系统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作者利用刺激、切断与药物阻断蟾蜍迷走神经的方法,探讨迷走神经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刺激迷走神经和注射Ach均使血液凝固加速,切断迷走神经与阿托品阻断时血液凝固延缓,交感神经对血液凝固无影响。提示蟾蜍的迷走神经对血液凝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验选用体重1.5 ̄2.5kg的健康家兔,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在体记录胃内压变化,观察了弱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刺激兔迷走神经导致胃内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刺激兔迷走神经可使胃内压升高,弱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后,能明显减弱迷走神经引起的胃内压升高现象,且这种抑制效应与照射时间呈正相关。(2)纳络酮可加强激光的作用,(3)静脉注射脑啡肽,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刺激完整迷走神经引起的胃内压变化无显  相似文献   

9.
在正常人体刺激胫神经条件下观察诱发比目鱼肌(慢肌)和腓肠外侧肌(快肌)的H—反射和M—反应电活动的变化,分析慢肌和快肌直接反应和反射活动的差异,从而阐明脊髓何种类型α—运动神经元在单突触反射中起主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当M—反应在阈下刺激时比目鱼肌和腓肠外侧肌的H—反射阈值几乎相同。增加刺激强度但不出现M—反应时,比目鱼肌和腓肠外侧肌的H—反射振幅增加,但前者比后者大得多,有明显差异。当M—反应在阈上刺激时引起M—反应和H—反射,并随刺激强度增大二者振幅逐渐加大,但慢肌H—反射振幅比快肌大得多,而M—反应变化二者无明显差异。比目鱼肌属红肌,几乎完全由慢肌纤维组成,腓肠外侧肌属于白肌,主要由快肌纤维所组成.前者由Ⅰ—型α—运动神经元所支配,后者由Ⅱ—型α—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由此说明Ⅰ—型α—运动神经元是主要调节慢肌活动的,它由Ia传入纤维所去极化,而在单突触反射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41只家兔在麻醉状态下胆流速度均匀,平均3.4毫升/公斤/时。对其中35只兔的膈下迷走神经施以电刺激,7只无反应,28只胆流有不同程度抑制。在这28只中,当膈下腹、背两侧迷走神经分别受到刺激时,都出现反应的有9只(32%);仅对刺激腹侧神经有反应的15只(53.6%);仅对刺激背侧神经有反应的4只(14.3%)。本工作揭示:支配家兔胆管活动的迷走神经并非仅仅是膈下腹侧支,而背侧支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家兔胆汁分泌的研究曾有一些报道~[1.2.3];梅懋华等~[1]将家兔膈下双侧迷走神置于一个电极下,使两者同时受到刺激,绝大多数动物的胆汁流出速度发生变化.并证明这一效应的作用环节在于神经的兴奋引起胆管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阻碍了胆汁流出,而不是改变肝的分泌或胆囊活动.根据现有知识,家兔膈下腹侧迷走神经形成胃前神经丛,后者再发出纤维分布到肝~[4];至于膈下背侧迷走神经是否有纤维分布到肝和胆管,以及对胆汁流出是否产生影响,均未见报道,我们在实验中,注意到,若单独对家兔膈下腹侧或前侧迷走神经分别施以电刺激,各侧神经对胆汁排出能否产生影响,这在不同个体并不一致.于是导出了这样的问题;家兔膈下背侧迷走神经,是否也能借缩胆管机制影响胆汁的排出速度?如果能够,那么这两侧神经表现此种作用的场合各占多大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案对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上腹部开放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每组各30例.观察3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荧光免疫流式细胞术检测麻醉前和术后6,24,72 h的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计算CD4~+/CD8~+比值.结果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3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72 h 3组患者CD4~+、CD4~+/CD8~+、Th1/Th2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麻醉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患者CD4~+,CD4~+/CD8~+,Th1/Th2术后72 h内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升幅度明显小于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免疫抑制程度较低,有利于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拔管,进而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孕期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补充剂对母鼠和仔鼠自主活动与探究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仔鼠发育的影响.方法 SPF级昆明小鼠交配见栓后随机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溶剂对照组,孕期添加营养补充剂(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3个阶段的产品)按人体推荐日摄入量2 g/d换算小鼠的等效剂量,以等效剂量的0.5倍、1倍...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黑麦草菌根际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AM形成的规律、稻田中AMF密度变化以及土壤因子对意大利黑麦草AM形成的影响,进而探讨AM对意大利黑麦草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翻耕不施肥、不翻耕施肥和不翻耕不施肥处理的意大利黑麦草总感染率上升幅度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②土壤中AMF孢子密度随着意大利黑麦草生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与感染率的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且二者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③意大利黑麦草根系AM的感染率与土壤pH值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解N质量分数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中AMF孢子密度与土壤温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H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水解N质量分数、全P质量分数和速效P质量分数显著负相关的(p<005);④意大利黑麦草产量与AM感染率(p>005)和AMF孢子密度(p<005)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FACS研究了 2 2例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BLyS和CD86的变化。结果表明 ,SLE患者外周血BLyS 淋巴细胞和CD19 CD86 淋巴细胞显著增加 ,但二者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对哮喘患者进行干预后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将80例哮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孟鲁司特片;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2周后观察患者肺功能、血清IL-4及INF-γ、外周血Ig E和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EV1/FVC及PEF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INF-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IL-4降低水平及INF-γ升高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Ig E及EO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降低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对哮喘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脑蛋白水解液( CHI) 对七氟醚麻醉导致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 32 只大鼠随机分为七氟醚组、CHI 高剂量组、CHI 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 8 只。 七氟醚组吸入 2% 七氟醚,每天 2 h,连续 7 d,CHI 高剂量组每天吸入七氟醚之前,尾静脉注射脑蛋白水解液 1 200 μL,CHI 低剂量组每天吸入七氟醚之前,尾静脉注射脑蛋白水解液 300 μL。 对照组不吸入七氟醚,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 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 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 MDA、SOD 水平;TUNEL 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RT-qPCR 检测各组海马组织中 SYT1 mRNA 表达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 SYT1、Bax、Bcl-2、cleaved-Caspase3 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七氟醚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 P<0. 05) ,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 P<0. 05) ,平台停留时间显著缩短( P< 0. 05) ,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排列散乱,边界不清,细胞核固缩,出现空泡,着色较深,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 P<0. 05) ,MDA、Bax、cleaved-Caspase3 蛋白含量显著升高( P<0. 05) ,SOD、Bcl-2、SYT1mRNA 和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 05) ;与七氟醚组比,CHI 高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 P< 0. 05) ,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 P< 0. 05) ,平台停留时间显著延长( P<0. 05) ,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排列相对紧密,胞核固缩和空泡现象得到改善,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 P<0. 05) ,MDA、Bax、cleaved-Caspase3 蛋白含量显著下降( P< 0. 05) ,SOD、Bcl-2、SYT1 mRNA 和蛋白含量显著 升 高 ( P < 0. 05) ;而 CHI 低 剂 量 组 大 鼠 各 项 指 标 与 模 型 组 比 并 无 显 著 改 善 ( P > 0. 05) 。结论 七氟醚吸入前预先给予高剂量 CHI 能够改善七氟醚麻醉导致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抑制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和增加 SYT1 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ω(蛋白)分别为20.2%,29.6%,40.8和51.2%)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范围内,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罗氏沼虾的特殊生长率(YSGR)影响不显著(P>0.05),对淀粉酶的比活性也无显著影响(P=0.108),但显著影响类县蛋白酶(P=0.017)和胃蛋白酶的比活性(P=0.002),在同一蛋白水平下,淀粉酶比活性最高,其次为类县蛋白酶和胃蛋白酶,3种消化酶的比活性在ω(蛋白)=51.2%组最高,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上升,3种消化酶的比活性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淀粉酶与类胰蛋白酶比活性的比值逐渐下降,表明罗氏沼虾消化酶活性对饲料中蛋白含量有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明显增高,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室温条件下测定了Ba(Y1-xCex)2Si3O10(x=0.05,0.07,0.09)的漫反射吸收光谱、光声振幅谱和光声相位谱.由于高浓度掺杂使得Ce3+与Ce3+之间发生有效能量传递,从而导致Ba(Y1-xCex)2Si3O10(x=0.05,0.07,0.09)的漫反射吸收光谱强度依次降低,光声光谱强度依次增大.利用光声振幅谱结合相位谱的方法研究发光效率随掺杂浓度的变化,发现Ba(Y1-xCex)2Si3O10(x=0.05,0.07,0.09)3种不同掺杂浓度试样的发光效率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