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儿童安全教育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社会关系到人类健康与安全的诸多问题中,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伤害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和社会经济方面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意外伤害的发生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在我国,尽管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但意外伤害已成为儿童期的严重的健康问题,且由于我国的某些经济、文化、传统习俗的特点,使得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水平处于奇高状况,目前,我国正进入儿童安全事故多发期.幼年到青壮年是一个生命力最旺盛、健康问题最少、死亡率最低的时期,但儿童却是伤害的高危人群.儿童是永远的弱势群体,他们有得到足够的安全保障与监护的权利,从小接受锻炼并增强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加强对儿童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儿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为他们营造安全文化环境.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所有家庭的父母和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尽快提高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加强成年人的警觉性和责任心,实现安全教育模式的转变,这是做好儿童伤害防范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网络安全的核心要义之一,更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网络时代最为直接的体现。自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对中国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严重危及到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当前,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尚存在着各种问题亟待解决,理应采取相应对策以保护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往往是多种不良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但无论主观上、客观上是什么原因,都与家庭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可以从家庭环境不良、监护职责缺失、教育不当等家庭问题中找到原因.本文认为,正是家庭排斥在不同方面的多重作用,使儿童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发生阻滞或扭曲,进而背离家庭.家庭排斥是流浪儿童背离家庭的根本原因,体现在物质环境、人际关系、父母教育行为等不同层面.分析儿童流浪这一社会问题,对家庭养成教育的启示是: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养成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优化家庭环境是家庭养成教育的基础条件,监护人教育与监督是家庭养成教育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作为未成年人,儿童兵受到特别保护,但其难民地位仍然可因犯有严重的罪行而被认定为不适格.《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及其相关议定书基本建立了可适用于界定儿童兵难民地位的国际法框架.联合国难民署在这一基础上向国际社会提供了实践模板,试图通过弹性解释平衡人权保护和安全利益两方面的需求,但这种妥协有其局限性.中国应在充分借鉴国际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需要制定具体的儿童兵难民政策,建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的逐年增加,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也随即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也是这一问题泛起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安全教育迫在眉睫,作为学校、老师、家长,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每个大学生树立起安全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安全教育责任,这样才能更好保护好我们的大学生,才能让他们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张晓 《现代妇女》2014,(7):138-138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和价值追求,也是刑法立法所欲达到的直接目的。当然,它的实现要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当儿童在学校、幼儿园、福利院等各种社会机构受到身心伤害时,刑法却不能使犯罪嫌疑人受到惩罚,使儿童权利得到保障。本文拟通过对虐待罪的分析,提出对虐待儿童的刑法保护,有效地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有力地打击犯罪,进而维护社会和谐,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权,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家政治安全离不开核心技术与高水平人才的共同保障.高校作为孕育高水平人才以及研发科学技术的重要场所,加强其政治安全教育尤为迫切.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肩负着强国的重要任务,同时大学生作为政治安全教育的重要受众,提高其政治安全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安全观教育研究,对增强大学生政治安全意识,积极应对全球化形势下资本主义各方面渗透坚定意识形态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民族的安全现都会因不同时期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安全观的变迁像犹太民族这样充满了灾难和变数.从最初的以宗教和族内婚维系安全走到了建国后以国家权利作为犹太民族安全的依托.在失国期的1800年间,使得犹太人经历了钱——同化——复国的安全观变迁.1948年5月14日犹太民族终于回到了上帝的许应之地建立了巴勒斯坦国,然而,“武力”安全观和“和谈”安全现在不同的政治派别支持下共同主宰着全局.目前以沙龙为首的“武力”安全理念在美国的支持下控制着局势,但武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和谈”将会是最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区儿童权利家庭保护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地区儿童、家长、儿童教师进行儿童权利家庭保护问卷调查,来探讨当前上海地区儿童权利的家庭保护状况与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总体上,上海地区的家长与儿童对儿童权利受到保护的感知存在一致性,都认为儿童权利受到了较好保护,但在一致的基础上,对具体权利的感知上,儿童与家长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2.上海地区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高,对《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身哪些权利受到保护以及如何保护自身的权利都比较了解。3.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家长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可能是影响儿童权利保护现状的主要因素。它们显著影响着儿童各个层面权利保护的现状。4.儿童性别、儿童年龄、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等客观因素,对儿童与家长对儿童保护权利的感知都存在不同的影响,具有不确定的因素。家长性别、家长文化、经济收入水平仅仅影响家长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感知。5.在儿童享有的权利中,参与权受到的保护状况只受儿童性别的影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儿童与家长对此项权利的衡量标准可能具有一致性。6.家长对孩子在学校教育权的关心只是出于自己是否关心孩子的成绩,而不是家长意识到这是儿童应该享有的权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刘星 《职业时空》2008,4(3):80-8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展深化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安全发展观是针对目前中国社会所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而提出的。安全问题引发了中国社会对安全活动的广泛的道德讨论与党和政府对“安全伦理”的关注。胡锦涛曾指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以下简称“三个不能”。)其中关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和发展“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等“生命安全”问题,既是一个关于社会发展的“安全伦理”命题,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安全道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