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为明确宁夏引扬黄灌区密植作物小麦滴灌带的最优铺设方案,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滴灌带布设参数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和滴灌带成本投入的影响,确定小麦滴灌带田间铺设间距、滴头流量、灌水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滴灌带在60、80 cm铺设间距下,土壤滴灌湿润宽度可以相接,满足小麦密植种植作物的需水要求,且同一铺设间距下滴灌带垂直方向不同距离小麦生长指标(株高、叶绿素含量)和穗粒数无显著差异;滴灌管带铺设间距为80 cm的3个处理平均收获穗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其产量整体上也高于其他铺设间距处理.滴头流量太大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升,其中滴头流量2.0和3.0 L/h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灌水量越小,平均收获穗数减少越明显,其产量也越低;对比不同滴灌带铺设用量投入成本,铺设间距80 cm的处理优于其他处理,有利于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2.
张燕  加孜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530-8531
通过对奇台县小麦滴灌技术现状及节水增产关键技术的探讨,介绍小麦滴灌节水增产原因和节水增产关键技术并提出奇台县滴灌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播种适期为9月15~25日;选用早熟、高产、优质的冬小麦品种;滴灌带滴头间距宜为30 cm,滴头设计流量3.2 L/h,滴管带铺设间距为60 cm;冬小麦全生育期施尿素600 kg/hm2,灌水量4 200~4 500 m3/hm2。这可为奇台县小麦滴灌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示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芳草湖总场一分场自2002年安装深埋式滴灌设备使用至今,面积由13.3公顷增至现在的67公顷,其应用情况如下。一、深埋式滴灌概况1.毛管铺设2002年在原有常规滴灌系统第3条分干管上采用以色列毛管铺设,间距为1.52米。其余地块在2003年采用澳大利亚毛管,铺设间距为0.9米,其中  相似文献   

4.
津巴布韦滴灌小麦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津巴布韦的农业气候资源总结小麦滴灌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种植方式、播种-铺设滴灌带一体化、水肥管理、化学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等,对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提高小麦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滴灌点播棉花播种时的错位,提高棉苗自出率,避免滴灌带在铺设过程中的机械损伤,特作几项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垄膜下滴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玉米大垄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滴渗带铺设、覆膜和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二师塔里木灌区位于塔里木河下游,属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棉花是灌区主要的经济作物,棉花节水、滴灌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并获得较好的节水及经济效益。但由于棉花膜下滴灌所采用的一次性滴灌带铺设长度短,年材料费用高,地面支管及毛管与耕作相互影响,滴灌带回收难等问题,2002年灌区引进推广了地下滴灌技术。  相似文献   

8.
地下滴灌不同灌水量对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地下滴灌不同灌水量对新牧1号杂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苜蓿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方法]在60cm等行距苜蓿种子实验地中,每行铺设地下滴灌带,单次灌水量从150到900m3/hm2设置6个不同的处理.[结果]灌水处理不同,单株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英果种子数呈显著差异.当灌水总量达3600m3/hm2,单次灌水600m3/hm2时,产量最高,为832.51 kg/hm2.[结论]在苜蓿的现蕾期至结荚期增加灌水次数,能提高种子产量.地下滴灌应用在苜蓿种子生产中能起到节水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第一代滴灌带铺设机作业速度波动时滴灌带输出量不稳定、产生堆积、缠绕,覆土动作不稳定问题,文章在原有基础上设计滴灌带输送控制机构,改进覆土轮结构和尺寸,实现高垄平台滴灌带铺设及滴灌带间隔性覆土作业,完成第二代滴灌带铺设机设计。在田间试验中,滴灌带未出现堆积、缠绕;当开沟铲入土深度为18 cm,覆土轮压力657 N,机组作业速度6 km·h-1时,相应覆土量727 g,覆土间隔233.8 cm,开沟宽度29.6 cm。结果表明,第二代滴灌带铺设机可完成滴灌带铺设、间隔覆土、抚垄等作业,满足实际作业需求。  相似文献   

10.
滴灌条件下不同冬麦行间产量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冬麦行间产量性状的差异,采用大田调查和室内考种的方法,于冬麦成熟期取样并进行室内考种。结果表明:在一个冬麦播幅铺设6根滴灌带的配置下,离滴灌带距离不同的冬麦行,产量性状存在差异。离滴灌带远的冬麦行收获穗数较多,折合产量高。离滴灌带近的小麦虽然群体数量较少,但个体发育高于离滴灌带远的冬麦行,上述差距均不显著。主茎穗及分蘖穗产量性状无明显变化规律,差异亦不显著。无论是主茎穗还是分蘖穗,穗粒数均呈双峰曲线分布,总小穗数均呈单峰曲线分布,不同小麦行间穗粒数及总小穗数分布无明显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1.
低压微孔地埋管灌溉技术要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地上滴灌与渗灌技术优势,提出并进行了地下低压微孔管灌技术要素试验研究,结果认为,条件许可的地方工作压力选择1.57~2.35 kPa 变水头,管径20 m m ,孔距60 cm ,孔径0.7 m m 为最佳管道技术要素;微孔管内的悬浮物质及固体物质易于清洗;管道各孔口出流均匀,土壤湿润理想;并可方便施肥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中滴灌水分分布与设计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不同滴头流量和灌水量条件下对 2种不同质地土壤中的滴灌水分分布进行试验研究 ,通过对土壤湿润峰运移的测定 ,分析最大横向、纵向湿润直径与滴头流量、灌水量的关系模型 ,从而确定滴灌设计的滴头间距、流量、灌水历时等参数。结果发现 :果园滴灌中 ,粉质粘土滴水流量以 5L/h为宜 ,灌水历时 6~ 8h,滴头间距为 90 cm左右 ;重粉质壤土滴水流量以 3L/h为宜 ,灌水历时 7~ 9h,滴头间距为 70 cm左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新疆巴州灌溉试验站进行的膜下滴灌棉花灌溉制度试验,得出了适合当地的常规滴灌制度。为进一步研究浅层地下水对灌溉的补偿效应,利用Hydrus软件对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膜下滴灌棉花生育期耗水量进行了模拟。通过引入关键点土壤含水率的概念,提出了膜下滴灌棉花受水分胁迫的标准。结果表明:地下水对棉花的耗水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地下水埋深越浅,则所需的灌溉定额越小。当地下水埋深小于1.5 m时,滴灌定额为3 300 m3·hm-2;当地下水埋深为2.0 m时,滴灌定额为4 500 m3·hm-2;当地下水埋深很大而对作物根区没有补给时,棉花完全依赖于灌溉所需的滴灌定额则为5 550 m3·hm-2。考虑到干旱区内具有较高的潜在蒸发势,会导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从而危及作物的生长,1.5~3.0 m的地下水埋深是灌区内较理想的水位区间。  相似文献   

14.
以枳砧晚熟脐橙幼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微喷灌和滴灌对变质页岩母质发育的黏重黄壤果园中脐橙幼树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和滴灌都能有效地促进脐橙的生长和增加其产量,与对照相比,滴灌和微喷灌单果重较对照分别增加9.57%和38.83%,单株产量分别增加90.9%和36.4%;微喷灌和滴灌均能有效地增加新梢的生长量、树体的树高、干径、冠幅;对土壤黏度较大的黄壤果园,微喷灌节水灌溉方式的技术经济效果较滴灌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生育期调亏及亏缺程度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河套蜜瓜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滴灌试验,分别在蜜瓜伸蔓期和结果期进行20%、30%和40%灌水量亏缺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充分灌溉处理(T1)的土壤剖面含水率随时间波动最为剧烈,伸蔓期和结果期亏缺处理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平均极差分别比T1低48.5%和80%。各处理的土壤剖面盐渍度随时间均有增长趋势,T1的土壤剖面平均电导率在生育期前后的增幅为0.026ds/m,亏缺灌溉处理的增幅为0.073~0.098ds/m。伸蔓期和结果期亏缺处理的产量平均值分别比充分灌溉处理显著降低16.0%和20.5%,但2个时期亏缺处理的产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伸蔓期亏缺处理的平均灌溉水利用效率比T1低11.6%,而结果期亏缺处理比T1高6.5%。在结果期亏缺处理中,进行30%灌水量亏缺的T7产量最高,并与伸蔓期各亏缺处理相对于T1的减产幅度相差不大,但灌水量比T1低25.0%,灌溉水利用效率比T1高9.0%。因此,为取得较好的节水效应和灌溉水利用效率,T7是滴灌条件下河套蜜瓜覆膜起垄种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方式对香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滴灌、漫灌、微喷灌3种灌溉方式对香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蕉产量以微喷灌处理最高,分别比漫灌和滴灌处理增产2.3%和4.3%;漫灌处理的香蕉总糖、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高于滴灌和微喷灌处理,微喷灌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滴灌处理;可食率以微喷灌处理最高,漫灌处理最低,3种灌溉方式之间差异均显著;干物质含量以微喷灌处理最高,滴灌处理最低,二者间差异显著。在香蕉约100d的生长期内,微喷灌处理的用水量比漫灌少约19%。综合来看,在3种灌溉方式中,微喷灌是在最适宜于香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葡萄园漫灌和滴灌压盐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干旱区葡萄园春季压盐问题,通过对漫灌和滴灌两种不同的压盐方式下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电导率测定,研究比较了两种方式的压盐效果.结果表明,大水漫灌压盐效果显著,在灌水量1 500 m3/hm2时垂直压盐深度达100~120 cm.而滴灌方式压盐时,灌水量为600 m3/hm2即可以在以滴头为中心的水平半径200 cm、深度60 cm的半椭球状土体内形成盐分淡化区,从而满足葡萄生长需要.但要注意如果是长期的滴灌洗盐必然在田间形成条带状的盐分淡化区和集盐区.  相似文献   

18.
膜下滴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沙壤土、壤土和粘壤土分别进行了单滴头、单管道田间灌水试验。结果表明 ,沿滴灌管长度方向土壤湿润较均匀 ,作物主要吸水根系土层内土壤湿润均匀 ,作物行间有 6~ 2 0 cm未湿润区域 ;无地膜覆盖地面滴灌 (裸地滴灌 )与膜下滴灌相比较 ,节水约 39.3%。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宁夏惠农区加工番茄膜下滴灌与沟灌的灌水量、产量、管理费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省工等效果,与沟灌技术相比节约用水达67%;采用膜下滴灌比沟灌增产30%;试验条件下,采用膜下滴灌比沟灌的水分生产率提高301%~333%;采用膜下滴灌加工番茄可以节约(降低)生产成本60%.研究表明在宁夏银北灌区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滴灌是我国尤其是干旱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模式,随着滴灌技术规模化应用及提质增效的要求,大力发展应用滴灌自动化技术提升灌溉运行管理水平显得十分迫切。针对目前国内滴灌自动化灌溉系统关键技术之一的终端控制阀在田间应用过程中存在对灌溉水质和杂物处理运行能力不足等问题,研发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本文利用这一新型自动化灌溉控制技术,在新疆博州灌溉试验站进行了为期2年的技术示范应用。结果表明,①新型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田间终端控制阀有明显的结构优势,对现有终端控制阀改进成为较大口径的过水通道,解决了灌溉水质含沙量较大难处理困境;②具有灌溉系统故障自动检测推送功能,保障了灌溉系统及时更换部件,提升了灌溉运行时效性;③对灌溉系统控制器模块断电、太阳能电池、存储器、电机及电缆等故障具有诊断检测推送功能,为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运行管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