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娅琼 《新闻世界》2009,(7):135-136
“人肉搜索”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依靠人的力量在网络上形成的信息搜索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网络暴民”等社会现象。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机制中的“网络暴民”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关于引导和解决“网络暴民”现象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吴丹琦 《视听纵横》2010,(5):99-101
“人肉搜索”是近几年在网络中出现并流行的新型搜索方式,主要指综合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及网民大规模参与等手段来搜索和共享特定信息的网络活动。“人肉搜索”的出现,一方面显示了网民在网络时代享有的言论自由权和信息传播权的扩大,但另一方面,在网络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网络“人肉搜索”是一种新型的搜索方式,它是依托广大网民自发、集体完成的搜索行动,“人肉”二字主要体现其与传统的机器搜索的区别所在.有网民形象地比喻道,“人肉搜索”就是“一只老虎,N个武松”.当你在网上发布一个问题时,会有很多人进行回答,最终你会判断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来,依靠大家的力量把一个事情的方方面面搞透彻,这就是“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4.
刘锐 《军事记者》2008,(11):53-54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是近些年来引起普遍热议的一种互联网新现象,它是试图通过网络来影响现实社会的一种搜索方式,“人肉搜索”由于它搜索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它的弊端引发了一些社会失范行为,引起了人们的误解和恐慌.本文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人肉搜索”现象,通过对“人肉搜索”的起源、含义、类型进行探讨,充分研究“人肉搜索”的社会效果及其合理性,旨在揭示“人肉搜索”的弊端,并对其规范方式进行思考,从而希望推动网络“人肉搜索”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从网民心理角度论“人肉搜索”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网络社区“人肉搜索”登场以来,在我国网络信息传播领域,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信息传播的奇迹。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是一种人际传播,不仅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信息传播,更是网络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对于这一现象,学界更多地是从法学的角度对“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人肉搜索与网站法律责任”以及“人内搜索与舆论监督”等方面加以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另辟蹊径,试图从网民的心理角度对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黎明 《新闻传播》2009,(8):106-106
近年来,“人肉搜索”日益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本文从“人肉搜索”事件出发.梳理引发“人肉搜索”的主要公众议题,由此分析“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8.
早年的互联网上有句名言:“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如今,随着“人肉搜索”在超过2亿网民中飞速发展,这句名言也到了改变的时候了。“人肉搜索”是一种深层的、真实的、高效率的搜索方式,“网络天下之力,穷尽天下之事,探寻事实真相”是今后“人肉搜索”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人们使用媒介的一种新方式.除了反映出其对信息获知、群体认同与归属、从众等传播心理外.还反映出了网络“人肉搜索”所独具的宣泄、旁观者效应、黑箱经历等传播心理。本文试图从宣泄、旁观者效应、黑箱经历三条路径解析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心理。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视角研究下的“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传播现象,兼有网络传播的一般特点,如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海量化、去中心化等,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与流程以及传播意义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是基于特定议题的众多网民共同参与的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过程.文章基于“辽宁女”事件分析抽象出了人肉搜索的基本过程,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当前人肉搜索的主要研究现状.从产生条件、激励因素及演化过程详细讨论了人肉搜索的自组织聚合过程,并阐述了两种典型的自组织聚合结果——网络信息资源自组织与网络社会关系自组织.  相似文献   

12.
《视听界》2009,(1):11-11
有“网络暴力第一案”之称的王菲诉三网站案,日前一审宣判,两家网站被判侵权,一家网站免责。这是网络上流行正盛的“人肉搜索”首次推向司法领域。所谓“人肉搜索”,就是网友参与提供信息,借助网络传播信息,查找某人身份、追寻某事真相的“网民行动”。海外媒体对“人肉搜索”的直接描述是一个新造短语“中国特色网上追捕”。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引擎是近年来在互联网兴起的一种资料搜索方式,广义的“人肉搜索”泛指将Google、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与人工搜索相结合,一切由信息“征集者”提出问题,信息“应征者”回答问题的信息搜索与提供方式.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如以网络大事纪的话,应命名为“人肉搜索年”,一系列纷纷攘攘的人肉搜索事件,使2008年的网络论坛显得格外热闹。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的《网络传播》上看到了多篇关于“人肉搜索”的文章,对网络上现在流行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也有作者从隐私权和道德的角度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带来的网络道德及监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肉搜索”带来的网络道德问题主要有侵犯隐私和网络暴力。应对这些问题,应该坚持“以法治网”和“以德治网”相结合,加强网民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搜索队伍,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并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文静 《新闻世界》2008,(8):116-116
“人肉搜索”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网络来找到真实的人,然后通过网络将有关信息发布。有人借助这种手段找到了失散的亲友,也有人借此展开“网络大搜查”,将另一些人的个人资料在网上公布,用于攻击后者的某些观点或者行为。此类“人肉搜索”实为“攻击性搜索”。  相似文献   

18.
袁铮雪 《新闻传播》2009,(6):108-108
近年来.“人肉搜索”频频吸引人们的目光。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争议,特别是最近出现的云南“躲猫猫”事件,更是将“人肉搜索”推向了风口浪尖。在“人肉搜索”出现的这几年里,随着它的发展,其特点不断清晰明朗,并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肖叶飞 《新闻世界》2009,(3):113-115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人工参与的网络搜索方式,它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舆论监督、捍卫道德和惩恶扬善的作用,但是又容易侵犯公民的隐私等人格权。那么,“人肉搜索””是社会资源还是网络暴力?如何平衡宪法上公民的言论自由和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等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人肉搜索”的两面性和相关立法的不完善,对于“人肉搜索”当不当禁以及如何解决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的冲突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作为一种信息搜寻方式的“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的重要表现。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是现代社会公民享有的两项重要权利,缺一不可。“人肉搜索”不应当被禁,而应当进一步规范化,并通过行业监管、道德引导和法律规制等多方措施,寻求公民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的平衡保护,建立更为理性、合理、规范的网络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