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直肠癌前病变主要包括结直肠腺瘤与炎症性肠病。对结直肠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其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禀赋不足;基本病机为脾虚不健,湿浊瘀毒阻滞肠道;主要病理因素为癌毒、湿浊、瘀血;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益气健脾为要,解毒化湿祛瘀并举。结直肠癌前病变的类型不同则病理因素与治疗亦各有偏重。腺瘤多以癌毒兼夹瘀血为主,尤重祛瘀散积;炎症性肠病多以癌毒兼夹湿浊为主,尤重化湿泄浊。  相似文献   

2.
<正>结肠癌癌前病变(结肠腺瘤、炎症性肠病)与结肠癌发病密切相关。结直肠腺瘤是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经内镜摘除或手术切除的腺瘤性息肉仍有较高复发及癌变的风险~([1])。大部分结肠腺瘤是由结肠息肉发展而来~([2]),手术切除并不能有效降低5年后的癌变率。中医学  相似文献   

3.
张涛  丁宁  罗吉  罗宏标  罗燕  何永恒 《陕西中医》2022,(11):1596-1599
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痰是结直肠息肉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癌化的主要因素,更是大肠癌转移的核心病机。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及结直肠息肉的特点,笔者发现痰与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并且参与普通良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此提出将“普通息肉-腺瘤性息肉”的病机演变过程概括为“痰饮-痰湿-痰核-痰毒”,“腺瘤性结直肠息肉-腺癌”的演变病机为“痰毒凝结成癌”,即“痰毒-癌”。从痰探讨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定义、病因病机、癌化、转移以及治疗方法,以阐述“痰”在结直肠息肉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中医痰病学说,同时为临床治疗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机理之一,艾灸疗法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实现对炎症性肠病的防治作用。本文从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模式识别受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模式识别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及艾灸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优势等几方面进行论述,认为肠道菌群失调、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艾灸对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是深入阐释艾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作用机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由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慢性炎性疾病,通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呈慢性、复发性或进行性炎症的病理表现,主要表现为肠道免疫反应和正常肠道菌群的改变,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两种形式。目前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难点。众所周知,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优势菌群、条件致病菌及病原菌三种类型,与人体正常机能的发挥关系密切,而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肠腔内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公认为机体最重要的屏障之一,这两者可以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来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态。该文将围绕肠道菌群、肠道免疫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来探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失调和糖脂代谢异常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和病理机制, "脾虚湿蕴"是结直肠息肉的核心病机, 二者具有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与脾虚相关, 应用健脾类中药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糖脂代谢异常与湿蕴相关, 可采用苦辛或健脾除湿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与糖脂代谢异常可改变肠道微环境, 损伤肠上皮细胞, 引起肠道干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结直肠息肉的病理过程, 与中医"脾虚湿蕴"病机相契合。从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角度探讨结直肠息肉"脾虚湿蕴"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为识别高风险人群和解析健脾除湿复方治疗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早期大肠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而不论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癌前病变包括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畸变隐窝灶(ACF)伴异型增生者,目前认为腺瘤-腺癌序列(正常大肠上皮-腺瘤-腺癌)是经典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累及胃肠道的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出血、腹泻、体质量减轻等临床症状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同时可诱发结直肠癌。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涉及生活环境改变、多基因遗传因素、炎症性免疫细胞浸润及持续免疫应激状态、黏膜屏障防御作用减弱及肠道内菌群紊乱等因素。目前临床治疗用药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类、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鉴于其治疗效果不佳及价格昂贵等缺点。中药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其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防治中独具优势。该文主要从保护肠上皮屏障及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抑制致炎因子、调节Th1/Th17/Treg平衡等方面总结了中药活性成分在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为基于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新药研发及相关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抗原提呈细胞、T细胞、细胞因子、TOLL样受体黏附分子等因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过程中的影响;总结了中药对炎症性肠病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结果。目前免疫异常及肠道持续的炎症损伤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结直肠腺瘤己被公认为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癌前病变,相关资料显示90%以上的结直肠癌可由结肠腺瘤性息肉进展而来~([1-2])。近年来,对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主要采取电镜手术为主,但对内镜切除后的防治缺乏统一标准,相当部分患者息肉切除后因未加强预防及治疗,造成腺瘤的复发或结直肠癌变率上升。中医药在防治结直肠腺瘤复发与癌变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为挖掘中医在结直肠腺瘤方面的理论体系及防治优势,拓展结直肠腺瘤的治疗思路,为临床多途径防治结直肠腺瘤提供参考,笔者将该病的中医领域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倩  范文涛 《世界中医药》2013,8(10):1256-1257,1260
最新研究报道,慢性炎症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肠、直肠的慢性炎症导致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反复的损伤、修复、增生,最终引起癌变。因此,研究如何干预慢性炎症癌变成为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的重要方法。本文探讨马齿苋对肠道炎症及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与IL-6/STAT3通路的关系。为预防炎症性肠病癌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脾胃和肠道菌群不仅有着理论的相似点,从脾论治能调整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屏障,恢复正常的免疫应答,由此可见二者在功能上的相通之处。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从脾论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其潜藏在体内,发病隐匿,并且发病后缠绵难愈,其与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病证特点极为相似。本文基于“伏邪”从“湿热潜伏,裹邪而发”“痰瘀互结,引邪而发”“情志不畅,气郁而发”“癌毒久羁,正虚引发”等探讨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病因病机;基于“伏邪”从“清热祛湿,通降肠腑”“化痰活血,解毒散结”“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健脾补肾,滋养正气”等方面探讨结直肠癌的防治。以期能为临床上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对减少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延缓其癌变进展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结直肠腺瘤的防治思路,有以下三个方面:从未病先防,防病于先;既病防变,治其未传;瘥后调摄,术后防复。未病时摄生养慎,改善体质为要点;已病时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宜培本固元,脾肾并调;祛邪当化痰祛湿,化瘀解毒;腺瘤术后重视益气摄血,预防出血,健脾运脾,顾护胃气。阐述“治未病”理论在结直肠腺瘤防治中的作用,对于指导中医药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参阅了近5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方面的相关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体质辨识、辨证论治、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结直肠腺瘤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湿热痰瘀互结,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人群易感,临床主要证型为湿郁肠腑证、脾虚湿热证、痰湿瘀阻证、痰湿瘀毒证、肝郁脾虚证等。中医药在防治腺瘤复发和癌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规范地运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发生许多改变,肠息肉及肠癌的发病率也呈明显攀升趋势。肠癌最常见的癌前病变是腺瘤性肠息肉。目前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内镜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关于肠息肉术后复发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包括有相关危险因素的探索及复发的防治。笔者检索近年关于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术后复发的研究文献,并对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为常见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因此在发病机制研究尚待进一步明确,其有着较为明显的临床表现和镜下、实验室检查特征,不难诊断,通过一般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也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从炎症性肠病发病的免疫学机制入手,主要从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上皮屏障和调节免疫应答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免疫生物学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中的一种,是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病变多侵袭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病位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有终生复发倾向。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和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近年,我国UC患病率明显增加~([1])。目前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感染、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由于黏膜  相似文献   

20.
伏邪是中医病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病机是邪气与人体脏腑经络等合而为一、胶着难解的病理状态,是邪气伏留难以袪除、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伏邪"结"病机特点的初步探讨总结伏邪的致病机理,主要包括伏邪暗耗及"结"在不同部位对气血水的影响,致化气、瘀血、痰饮水湿等继发因素的形成,提出治疗伏邪"结"相关疾病当以散结为核心治法,兼顾透邪气、清化气、行滞气、活血、利水诸法,并应根据所"结"部位不同和病机动态演变把握治疗的主次与缓急。本文通过对伏邪"结"病机的动态探讨,以期帮助临床医者对伏邪"结"相关疾病进行早期识别及干预,并可开拓中医治未病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