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淋巴细胞特异性蛋白酪氨酸激酶(Lck)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 存在于T淋巴细胞及其它一些非T淋巴细胞内,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过程,在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的一个家族,它属于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这个家族的成员包括FAK和新近发现的富含脯氨酸的蛋白酪氨酸激酶2/细胞粘附激酶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严重烧伤后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功能改变及IL-2、IL-10分泌规律。并从T淋巴细胞活化跨膜信号转导途径寻找导致其改变的原因。方法 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TCRα/β,辅助刺激分子CD28及参与跨膜信号转导的G蛋白、蛋白酪氨酸激酶(PTK)、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改变,观察伤后不同时相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及IL-2、IL—10分泌活性。分析各信号转导分子改变与T淋巴细胞功能活性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烧伤后T细胞膜表面分子TCRα/β、CD28表达阳性率降低,GTPase活性和膜PTK活性均受抑,但于伤后168h恢复,转膜PKC活性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双相改变,且与IL—10水平密切相关。结论 烧伤后T细胞膜表面分子TCRα/β、CD28和跨膜信号转导酶活性的改变是导致伤后IL-2分泌降低、T细胞功能受抑和IL-10分泌先降低后升高双相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小凹(Caveolae)介导的白蛋白跨细胞转运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均起重要作用.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Src)是这一转运过程的"分子开关",Src激酶将糖蛋白60(Gp60)、小凹蛋白-1(Caveolin-1,Cav-1)及发动蛋白-2(Dynamin-2)磷酸化,启动内吞过程;炎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通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激活Src激酶,从而促进Caveolae介导的白蛋白转运.  相似文献   

5.
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肝细胞蛋白A2( EphA2)是含酪氨酸激酶的跨膜糖蛋白受体,属Eph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在许多上皮性肿瘤中呈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发生、转移、预后有关[1.2]。我们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与RT-PCR检测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HIPC)细胞及正常人前列腺细胞中EphA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HIPC细胞中EphA2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粘着斑激酶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是细胞内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交汇点,与细胞粘附、铺展、迁移、增殖和凋亡有关,在介导肾脏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原癌基因erbB-2产物(P185)均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蛋白,但两者结构不同,在某些肿瘤组织中表达不同。受体酪氨酸激酶在多细胞生物体发展过程中起协调和控制作用,与肿瘤形成有关,本文综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2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肾癌和物学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原癌基因erbB-2产物(P185)均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蛋白,但两者结构不同,在某些肿瘤组织中表达不同。受体酪氨酸激酶在多细胞生物体发展过程中起协调和控制作用,与肿瘤形成有关。本文综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2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肾癌生物学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器官移植免疫反应中,淋巴细胞的反应起主要作用,T淋巴细胞是移植免疫中的核心部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经抗原递呈细胞(APC)将外来抗原递呈T淋巴细胞受体(TCR),T淋巴细胞必须识别MHC递呈的抗原多肽(第一信号),同时需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才能最终激活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通过跨膜信号传递引起T淋巴细胞内一系列激酶及磷酸酶激活,RNA复制合成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IL12作用下诱导STAT4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差异。方法: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分离提纯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55岁,平均(45.0±13.0)岁]和20例骨关节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5~75岁,平均(67.0±9.6)岁]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纯度鉴定。用50ng/mlIL12分别作用0、10、30、60min后,提取蛋白进行浓度测量,然后进行WesternBlot检测,经蛋白条带灰度扫描,比较IL12作用各时间点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T淋巴细胞STAT4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差异。结果:经过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纯化,T细胞纯度达到91%以上;IL12在对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T细胞作用30min后达到活化峰值,在各个时间点(10、30、60min)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均高于骨关节炎。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IL12作用下STAT4异常活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海西地区某部甲型H1N1流感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探讨甲型H1N1感染与机体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调查表》调查45例以流感样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RT-PCR法对咽拭子标本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并观察磷酸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与健康人比较,甲型H1N1流感患者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T/CD8+T比值均明显降低(分别为P0.001、P0.05);而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百分比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77.77%)、CK增高(40%),但随着病情恢复迅速下降。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CD4+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病程早期CK、C反应蛋白升高,与急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粘着斑激酶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 ,是细胞内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交汇点 ,与细胞粘附、铺展、迁移、增殖和凋亡有关 ,在介导肾脏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局部黏附激酶(FAK)是酪氨酸激酶家族中的一员。参与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间的信号传导,在人体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通过检测FAK蛋白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了解FAK在大肠癌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伤口愈合时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粘连蛋白黏附 ,以及黏附诱导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在成纤维细胞表达原胶原mRNA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 PCR、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伤口愈合时成纤维细胞原胶原mRNA表达的变化及黏附诱导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 ,并观察阻断酪氨酸磷酸化后原胶原mRNA和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变化。结果 伤口愈合时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粘连蛋白黏附 ,可诱导 98kd、6 5kd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生成 ,且原胶原proα1 (Ⅰ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 ;经酪氨酸激酶抑制后 ,原胶原proα1 (Ⅰ )mRNA显著降低。结论 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粘连蛋白黏附 ,在伤口愈合原胶原表达增加中具重要作用 ,由黏附诱导的酪氨酸磷酸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蛋白的RNA,参与转录后水平基因的表达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突变近年来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存在于非小细胞肺癌中。伴有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越来越多地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的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miRNA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EGFR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机制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最新研究还提示微小RNA和EGFR突变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在非小细胞肺癌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微小RNA和EGFR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转移过程中相关性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仑伐替尼是一种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在体内外表现出强大的抗血管生成及抑制肿瘤增殖的能力。帕博利珠单抗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一,可以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其配体相结合,恢复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研究发现,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可以重新编程肿瘤微环境,使其从免疫抑制状态转变为免...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间质瘤是消化管少见的肿瘤,通常认为起源于肠管Cajal细胞,以酪氨酸激酶受体KIT蛋白(CD117)获得性突变为其特点.对于可切除肿瘤,目前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复发和转移的肿瘤,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伊马替尼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细胞增殖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精密的过程,受细胞内外多种因素影响。细胞外的各种增殖信号,包括激素(如胰岛素)和生长因子等,主要通过酪氨酸激酶受体等信号传导途径传入细胞内部,最终驱动静止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实现增殖。细胞增殖在正、负性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分子的精密调控下才能顺利进行。如果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表达水平异常,增殖周期受限,细胞将发生肥大、分化甚至凋亡等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非病理性瘢痕及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表达情况。方法统计整形外科病理性瘢痕40例,非病理性瘢痕12例,正常皮肤组织1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3种组织中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整合素链激酶蛋白在正常皮肤、非病理性瘢痕及病理性瘢痕中的阳性率分别是25.00%,41.67%,85.00%。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在3种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12.50%,16.67%,80.00%;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及非病理性瘢痕相比,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及mRNA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01,r=0.614)。结论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KB信号通路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协同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靶向治疗阻止组织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望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ROS酪氨酸激酶基因的融合,揭示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机制。方法: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PCR检测,Western印迹法分析胆管细胞癌病人ROS酪氨酸激酶融合情况。结果:23例胆管细胞癌组织中2例(8.7%)存在ROS酪氨酸激酶融合,为FIG-ROS(S)和FIG-ROS(L),正常组织未发现ROS酪氨酸激酶融合。结论:胆管细胞癌病人中存在FIG-ROS酪氨酸激酶融合,其可能与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FIG-ROS酪氨酸激酶融合可为初步筛查和靶向治疗胆管细胞癌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