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本文对天然气输差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了天然气输差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控制好天然气输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背景下,为了提高天然气能量计量的水平.文章结合实际在分析天然气能量计量研究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天然气能计量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天然气能计量设计中常见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希望探讨之后可以给该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天然气的特点对其利用方式的影响;研究了我国天然气的利用途径,指出天然气在满足城市和需要清洁燃料的炉窑的需求后,应主要用于制氨。本文还就天然气利用的经济计算和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干法”集成净化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天然气“干法”集成净化技术,并给现场试验,对天然气“干法”集净化成技术及天然气膜法脱水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气质及其互换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天然气互换性的定义和表征参数,探讨了目前美国、英国和欧洲天然气气质及其互换性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天然气发展趋势,阐述了开展我国天然气互换性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天然气化工科技进步的看法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天然气化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天然气制合成气新工艺,甲醇制乙烯(MTO工艺)合成液体燃料和天然气凝液的化工利用等诸多天然气化工领域内重大课题技术开发的发展动向,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天然气化工科技进步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深冷装置的建成投产,提高了大庆油田天然气处理深度,增加了轻烃产量,解决了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期间造成的天然气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提高了大庆油田的整体经济效益。介绍了天然气深冷装置在大庆油田的运行情况,并结合在建中的北Ⅰ-2天然气深冷处理装置,探讨了该装置的工艺流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前几年,我作为石油工业部天然气职能部门负责人,曾在石油工业部领导下,同天然气战线的同志们一道,为天然气工业的搞活与发展,作过一些努力;特别是同我国天然气基地——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同志们,共同坚定了发展我国天然气工业的信念,广泛探讨了发展我国天然气工业的相关政策、含气规律、应用技术和一系列措施,做了不少促进天然气发展、服务天然气工业和加强天然气管理方面的具体工作。现在虽然已没有具体负责天然气的工作了,但是,基于对发展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志趣和热情,我仍是一个力促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天然气分类、工业气流标准、天然气储量分级与计算方法选择、储量评价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天然气储量分级、计算与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逐步转向低碳经济模式,污染更小、安全性更高的天然气能源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天然气作为燃气之一,具备了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等优点,在天然气工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天然气储运是其中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天然气储运关键技术,对不同的储运技术的经济性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1.
Ӣ��2����������Ȼ�����Ƶĵػ�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塔里木盆地东部英南2凝析气藏不同产层中气体组分和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天然气运移成藏过程中,由于地色层作用,组分发生的分馏现象,表现在甲烷相对重烃、异构丁烷相对正构丁烷优先运移,逸散出去的轻烃(甲烷)在上覆盖层砂岩致密性发育过程中逐渐被细菌利用,使天然气组分逐渐贫化甲烷;随深度变浅天然气的δ13C1和δ13C2值变重,上述地化参数示踪了盖层致密性发育过程中天然气组分的分异现象。  相似文献   

12.
浅层复合(混合)天然气藏广泛存在于含油气盆地中,有效鉴别浅层复合(混合)天然气藏中天然气的成因可为浅层气勘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我国含油气盆地浅层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表明,浅层天然气在总体上显示相对较高的甲烷含量和相对较低的甲、乙、丙烷碳同位素比值。浅层复合(混合)气藏中天然气的来源决定了气藏不同的复合(混合)类型,如以生物气为主与低温热成因气的复合,以低温热成因气(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为主与成熟/高成熟热成因气的复合,以及低熟油伴生气与微生物降解气的复合。浅层复合(混合)气无论是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征还是组分组成特征大部分都与生物气与热成因气的混合气相似,但从重烃组分含量,乙、丙烷碳同位素比值及其差值的不同,可以判断浅层复合(混合)气藏中天然气各组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天然气的烃类和非烃类组成、甲烷碳同位素、分子量、重烃气浓度、甲烷系数、重烃系数等资料的分析,研究了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天然气化学组成特征和物理性质。同时根据天然气地化特征,对盆地北部天然气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探讨了生物甲烷气、成熟—高成熟油型气、高成熟煤型气和过成熟煤型气的化学组成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甲烷气埋深浅、碳同位素轻、气组分甲烷含量高、氮气含量高;油型气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含油组合(萨、葡、高油层),甲烷碳同位素重于生物气,轻于煤型气,烃气成分变化较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干湿性;高成熟和过成熟煤型气主要分布于深部含油气组合(扶余油层以下),碳同位素重,气组分甲烷含量高,天然气分子量低  相似文献   

14.
水溶气的类型特征及成藏的主控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溶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气资源。根据其赋存状态可以分为游离相和水溶相2种气藏类型。与常规天然气相比,水溶气的组分具有甲烷含量高、干燥系数大的特点,水溶气中含有一定量的CO2和N2等非烃气体。水溶气的同位素特征表现在与早期的气源相比,地层水中的水溶气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轻,且脱溶形成的游离气的同位素又比水溶相天然气的轻。水溶气溶解度主要受温度、压力、水矿化度的控制。充足的气源和丰富的地层水资源是水溶气富集的基础,异常地层压力与构造抬升是水溶气脱溶成藏的重要条件。川中须家河组地层具有生气强度大、地层压力高、含水饱和度大以及晚期构造抬升强度大的特点,其水溶气资源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威远气田水溶气脱气成藏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于四川盆地威远气田的形成过程和天然气来源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较大分歧。为此,针对该气田天然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异常偏重的现象,首先分析了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气田主力气层是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以甲烷为主,含微量乙烷和痕量丙烷;气藏含水饱和度较高,普遍含有保存很好的原生水。进一步根据天然气中H_2S含量与甲烷碳同位素值的关系,判断该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偏重并非由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造成。最后根据该区天然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和邻区的对比结果,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判断认为,威远气田的天然气主要来自水溶气,并非过去认为的自邻区经侧向运移而来。结论认为:①由于水中释放出的甲烷碳同位素值较重,水溶气的脱气成藏造成了威远气田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偏重的现象;②伴随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威远地区大幅度抬升,形成构造圈闭,在高温、高压状态下溶解在水中的天然气发生减压脱溶,释放出的气体在圈闭中成藏,进而形成了威远气田;③经计算,威远气田圈闭下的水中释放出的天然气数量与该气田的探明储量相当,印证了该气田水溶气脱气成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以天然气、烃源岩及储层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为主要依据,通过天然气-天然气、储层沥青-烃源岩、天然气-烃源岩3个方面对比,深入探讨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天然气来源。研究表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筇竹寺组泥岩。其5项证据分别为:下二叠统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小于-30.5‰,甲、乙烷碳同位素倒转是由高演化程度烃源岩所致;多数下二叠统天然气与龙王庙组天然气特征最为相似;GS18,NC1井下二叠统天然气特征与寒武系相似,说明上下层气源一致;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与筇竹寺组泥岩最为相似;筇竹寺组泥岩主要为下二叠统供气,这一认识符合干酪根油气生成理论和同位素分馏规律。  相似文献   

17.
苏里格石盒子组天然气常规组成中烷烃气含量一般在90%以上,其中甲烷含量占绝对优势。天然气干燥系数(C1/C^+ 2)变化范围较大.在5-140之间,并且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二氧化碳含量普遍小于3%。烷烃气碳同位素具有典型煤成气的特征。但是部分样品乙烷碳同位素偏轻,有少数出现单项性碳同位素倒转。根据煤成气碳同位素与镜质体公式,计算出天然气的成熟度明显低于其C-P源岩的成熟度。综合分析认为,苏里格地区石盒子组天然气组成显示出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成熟早期充注的天然气仍然具有较好的保存。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库车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并应用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结果,探讨了库车坳陷天然气的成熟度和气源.库车坳陷天然气有湿气、凝析气和干气多种类型;天然气具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甲烷含量减少、干燥系数减小的趋势;天然气主要属煤成气,来源于中生界烃源岩.库车坳陷不同构造带天然气的成熟度差异较大,Ro值从0.7%变化到2%以上.克拉2气田天然气Ro值为1.3%~2.5%.综合目前多方面资料分析,库车坳陷天然气的主力气源岩应是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三叠系烃源岩的气源贡献次之.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天然气在运移过程中将发生组成的色层效应和分馏现象.天然气中甲烷等轻组分的渗透运移速度较大,粘土矿物对天然气中重烃组分具有较强的束缚能力,而且在不同输导层中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的运移速率存在着明显差别.实验结果还表明,运移可以造成天然气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的分馏,特别是天然气中甲烷碳同位素对运移条件及过程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20.
吴伟  房忱琛  董大忠  刘丹 《石油学报》2015,36(11):1332-1340,1366
通过国内外页岩气生产井井口气的地球化学资料与常用的天然气鉴别指标的对比,认为部分页岩气的特征和传统的气源鉴别指标相比存在异常。其主要包括:页岩气乙烷碳同位素反转或倒转普遍存在于各套高过成熟的页岩系统,包括煤系地层;乙烷碳同位素鉴别气源的能力源于同位素反转,但高演化阶段煤成乙烷碳同位素可以很轻,甚至达到油型气标准;开放体系下的常规储层不一定能继承页岩系统的乙烷碳同位素及其倒转现象,常规的油型气乙烷碳同位素也可以很重;在极高的演化阶段,油型气存在乙烷碳同位素的第2次反转,甲烷氢同位素异常轻,甲烷碳同位素异常重,干燥系数极大,轻烃部分表现出煤成气的特征,常用的Bernard图版、Scholl图版和C7轻烃三角图都可能误判断为煤成气。常规天然气来自于烃源岩且能继承页岩气的诸多地球化学特征,该地球化学异常可能导致气源类型的错误判断,因此在常规天然气的鉴别过程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