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假说演绎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炎症(inflammation)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以及各种组织损伤等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是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之一[1].炎症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科学问题,早在1863年,德国著名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就证实了肿瘤组织中有大量的白细胞浸润,从而提出肿瘤起源于慢性炎症这一假说[2],但这一假说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21世纪初,炎症与肿瘤的关系才重新引起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3],科学家们发现  相似文献   

3.
<正>炎症(inflammation)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以及各种组织损伤等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是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之一[1].炎症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科学问题,早在1863年,德国著名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就证实了肿瘤组织中有大量的白细胞浸润,从而提出肿瘤起源于慢性炎症这一假说[2],但这一假说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21世纪初,炎症与肿瘤的关系才重新引起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3],科学家们发现  相似文献   

4.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影响机制及有关假说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及有关假说,包括冗余种假说、铆钉假说、不确定假说、无效假说、补偿/关键种假说、非线性假说、单调/驼峰模型假说等。尽管这些假说的提出都有一定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假说被普遍认为反映了两者之间关系的实际情形(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普适机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些假说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或者互相包含,或者互相补充,并且都可以归结到冗余种假说有关。  相似文献   

5.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假说是对新的经验事实提出的试探性理论,假言推理是演绎推理一种,常用于科学假说的验证过程.孟德尔在揭示遗传的基本规律时开创性地运用了多种方法,其中假说—演绎法是整个理论形成的核心方法.假说演绎法与遗传定律具有同样的教学价值,准确理解假说—演绎法的实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简述了假论-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实质、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嵌合克隆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已有的全长感染性克隆pFD3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低拷贝的全长克隆pLGFD3-8。按照疫苗制备过程中env基因的变化情况,采用基因替换和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了一系列具有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强毒株env基因及其主要突变特征的嵌合克隆。利用这些克隆转染FDD细胞,并用逆转录酶活性检测和PCR方法确定其感染性。结果发现,在FDD细胞中传代3次后,可在细胞培养物中检测到逆转录酶活性和原病毒DNA的存在,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典型的EIAV病毒颗粒。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和免疫保护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HIV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怪病毒属中的灵长类免疫缺陷病毒亚属,有互型和11型2种。1983年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L.M0ntngnier首次证实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并分离到了病毒一HIV-1。1986年L.Montagnier研究组的F.Clavel等人又分离到了另1种HIV,即HIV一人HIV-1与HIV-2又都有许多亚型。科学家们最近研究发现HIV-1和HIV-2起源于非洲,大约在本世纪础到50年代传染给人类,并在流行传播过程中变异为各种亚型。HIV-1致病力强,是引起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病原;HIV-2毒力较…  相似文献   

8.
氧化磷酸化机制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量转换机理一直是生物能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英国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从60年代以来获得大量实验的支持,始终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假说.但近年来,不少科学家又不断发现不少与这一假说相矛盾的现象,并陆续提出新的假想和假说.本文对这一方面的主要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开花现象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对其机理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学学家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成花素假说认为植物叶片在光的诱导下产生一种叫成花素(Flofigen)的分子,成花素可以运输到植物茎顶端诱导花芽的分化,但是成花素的化学本质一直没有被鉴定。最近发现成花素是一种叫做FT的蛋白分子,该分子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参与花器官的诱导,至此,成花素假说不再是假说。回顾了成花素假说形成的历史,介绍成花素发现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ATP研究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TP是细胞内能量流的重要物质。ATP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是20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进展。从ATP的发现过程到生物体内ATP的合成机制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回顾。主要对ATP的发现、ATP概念的建立、ATP的生理作用的揭示、ATP合成的"化学假说"、"化学渗透说"、"构象假说"和"结合变化机制"的提出和内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腹泻患儿中发现诺瓦克样病霉感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诺瓦克病毒是引起无菌性急性胃肠炎爆发的重要病原。1990年10月至1991年1月从河南省急性腹泻门诊患儿便样中发现了诺瓦克样病毒。经电镜观察,病毒直径约为28nm,病毒壳似由有结构的亚单位组成,进一步用诺瓦克病毒特异的寡核苷酸引物做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定为阳性。由PCR产物测得的核苷酸序列与诺瓦克病毒原型株相应序列比较,同源性为72%。以上结果证实,在我国腹泻病人中有诺瓦克样病毒感染。这对我国病毒性胃肠炎流行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1981年首次被发现以来艾滋病以来,人类至今既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彻底根治艾滋病的方法,也没有研究出有效的疫苗预防病毒的感染。不过,在抑制艾滋病的发展或者说艾滋病的药物治疗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1987年,第一种抗艾滋病药物 AZT 被用于临床,这是一种抑制病毒逆转录酶活性的核苷类药物。1995年12月,第一种艾滋病病毒蛋白酶抑制剂被美国食品药品管  相似文献   

13.
张海银 《生物学通报》2003,38(10):33-34
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 ,增加了多个探究性学习课题 ,这些课题重视培养自主性研究能力。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教学素材 ,非常值得探讨。现着重讨论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中的 2个问题。1 如何引导做出实验假说根据科学事实提出问题和假说 ,这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从现行教材提供的材料看 ,探究性实验和研究性课题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引导性探究和发现。一般情况下 ,学生做出的假说无对错之分。这一原则旨在鼓励大胆做出假说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但作为教师必须明白 ,学生做出的假说又有好坏之分 ,这主要表现为 :一个好的假说总是和做出假…  相似文献   

14.
禽流感病毒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乐  郭蓓 《生命科学》2006,18(1):35-40
本文针对2004年爆发的禽流感疫病,回顾了2004年至2005年期间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为禽流感病毒的分型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准确的方法。对H5N1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发现,其强致病性在于它可以躲避人类抗病毒细胞因子的作用,NS1基因编码蛋白的92位谷氨酸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禽流感疾病多引起结膜炎,并与病毒细胞受体的研究结果相结合,有科学家认为眼部特异性是禽流感病毒的一个总体特征。社会普遍关注禽流感疫苗的研制,人类和禽类流感A型病毒M2蛋白胞外区域的序列比对工作为疫苗研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依据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抑制病毒的出芽繁殖原理的疫苗正在研制过程中,而利用siRNA预防和治疗禽流感也是很有潜力的一种方法。禽流感病毒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病毒基因节段的重配问题。  相似文献   

15.
2.1 科学探究过程程序 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方案→预期结果→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验证→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阐述“假说-演绎法”的基本内涵。通过对孟德尔的2对相对性状豌豆杂交实验的深入剖析,运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经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建立起关于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能够领会“假说-演绎法”在“自由组合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方法论价值,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慢性炎症、自身免疫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Zhu JJ  Wang X 《生理科学进展》2002,33(4):327-33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粥样斑块中存在许多免疫细胞,而且在不稳定斑块中尤为丰富。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免疫细胞的聚集,分化和激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流行病研究发现了多种与其相关的病毒和细菌感染。通过研究初步研究了几个自身性抗原,并提出了自身免疫假说。根据这些新的认识,提出了免疫调节和预防接种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和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豌豆杂交实验”中“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2007年版、2019年版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2教师用书中的教学案例,分析二者在提出科学假说的教学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的差异和不足,提出“善用科学假说,强化科学思维培养”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自我失活型逆转录病毒载体pSIR为基础,构建了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载体pSIR-EGFP和含有870bp p16启动子载体pSIR-EGFP-870.将两种病毒载体转染至包装细胞包装成病毒颗粒.病毒感染2BS靶细胞,病毒5′LTR在逆转录过程中自我灭活.通过该系统观察到p16启动子在2BS细胞衰老过程中,转录活性明显增强.结果表明,自我失活型逆转录病毒载体能很好地用于衰老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sRNA深度测序技术是2009年起新兴的可用于病毒研究的组学技术,它突破了传统病毒鉴定技术的局限,直接以宿主中sRNA(small RNA)为研究对象,可以快速地鉴定侵染宿主的病毒组成。是一种发现新病毒,监控病毒变异的有效方法。人们用这种方法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病毒,研究领域涉及到植物、无脊椎动物和人体细胞等,充分显示siRNA组学方法应用在病毒鉴定和分类的实用意义。本文对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操作流程及应用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使用公开的sRNA深度测序数据进行了生物信息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