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螺旋CT与MRI评价鼻咽癌颅底侵犯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Xie CM  Liang BL  Wu PH  Zheng L  Ruan CM  Li L  Mo YX  Zhong R  Chen YX  Lin HG 《癌症》2003,22(7):729-733
背景与目的:随着螺旋CT与MRI的普遍应用,研究哪种方法对鼻咽癌发生颅底侵犯的诊断更有价值,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探讨用CT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1993年8月--2001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6l例,全组患者治疗前均行螺旋CT及MRI检查。此外,螺旋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8例。CT扫描采用Elscient CT Twin Flash,常规横断面平扫,部分加冠状面扫描,13例加增强扫描。MRI扫描采用Philips T5-Ⅱ型0.5 Tesla超导成像系统,标准头部正交线圈。常规SE序列,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范围由鞍上池至第二颈椎下缘水平,6l例中55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结果:CT发现颅底骨质侵犯17例,MRI扫描发现颅底侵犯26例,其中6例MRI扫描发现斜坡、翼突基底部和蝶骨基底部早期的骨髓浸润,而CT检查未见有这些部位的骨质破坏,另外3例MRI见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CT未见明确的卵圆孔破坏。结论:CT与MRI均可显示鼻咽癌通过破坏骨质侵犯颅底,也可以通过自然孔道进入颅内。MRI较CT对颅底骨质破坏的检出更敏感,MRI可以发现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卵圆孔没有骨质破坏。MRI较CT可以更准确地界定肿瘤的侵犯范围;螺旋CT薄层三维重建,可以较为直观地显示病灶。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是侵犯颅底最常见的颅外原发性肿瘤,颅底骨侵犯存在与否,是确定临床分期、制定放疗计划以及评价治疗顶后的重要参考依据。颅底骨结构位置深在,难以通过活检获得病理诊断,因此,目前影像学诊断仍为判断鼻咽癌是否侵犯颅底的主要手段。本文就鼻咽癌颅底侵犯的CT和MRI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CT与MRI对比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CT及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60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于放射治疗前同期进行鼻咽颅底连续横断位CT扫描及FSE轴、冠、矢状位T1WI和轴位T2WIMRI检查,对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MRI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在全部患者中为16.7%、53.3%。经检验,P<0.001,有显著性意义。破坏的部位均以斜坡最多见。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优于C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常规放疗后是否需要颅底补量及其方式、时机,以及颅底补量的方式、时机分别与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且鼻咽MRI证实有颅底侵犯的201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放疗66~70Gy后,21例患者颅底未予补量(A组),97例患者常规颅底补量(B组),54例患者适形补量(C组),29例患者常规放疗2周后适形补量(D组)。169例患者接受以顺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或同期化疗。结果 A、B、C、D组的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8%、97.9%、100.0%和100.0%(P=0.688),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6%、91.5%、96.4%和78.3%(P=0.117),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7.4%、83.0%、92.9%和78.3%(P=0.394);1年生存率均为100.0%,3年生存率分别为83.9%、93.6%、92.9%和100.0%(P=0.167),5年生存率分别为29.0%、21.3%、57.1%和52.2%(P=0.049);5年放射性脑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8%、27.7%、28.6%和25.4%(P=0.789)。结论 颅底骨质破坏的鼻咽癌患者常规根治性放疗后给予颅底适形补量有可能提高5年生存率,且放射性脑病的发生并未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12月— 2 0 0 0年 1月收集螺旋 CT扫描确诊为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32例 ,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性 2 7例 ,女性 5例 ,男女之比为 5 .4∶ 1,年龄 2 6岁~ 80岁 ,中位年龄 5 3岁。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其中低分化鳞癌 2 8例 ,鳞癌 级 3例 ,泡状核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鼻咽癌中的颅底侵犯的患者的CT表现。方法 从CT图像上判断NPC向颅底侵犯的大小、范围及程度。结果 分析讨论了颅底骨质破坏与肿瘤生长部位的关系,各种表现。结论 结合文献提出了鼻咽部颅底同时扫描作为常规扫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与骨转移的关系。方法 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共518例初治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UICC2002版分期标准分为Ⅲ期、ⅣA期、ⅣB期)入组。按治疗前是否有颅底骨质破坏分为A、B两组:A组(无颅底骨质破坏)243例,B组(有颅底骨质破坏)275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的骨转移发生率及骨转移时间。结果 518例骨转移发生率为11.8%(61/518),其中A组16例(6.6%),B组45例(16.4%)(P<0.05)。在61例发生骨转移患者中,B组单一骨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73.3% vs. 43.8%,P<0.05);A、B两组出现首次骨转移事件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0月,19.1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颅底骨质破坏是影响局部晚期鼻咽癌骨转移发生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伴有颅底骨质破坏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易发生骨转移、单一骨转移发生率高,颅底骨质破坏是引起骨转移发生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7月至2004年12月35例颅底骨质破坏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MRI的变化。[结果]35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均存在程度不等的颅底骨质破坏,MRI可见T1WI骨髓高信号消失及压脂增强后明显强化。经放射治疗,35例患者均呈放疗后状态。[结论]MR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对鼻咽癌TNM分期及疗效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零回波时间(magnetic resonance zero echo time,MR-ZTE)序列在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组38例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MR-ZTE和CT检查。对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这两种方法检出颅底骨质结构侵犯例数及侵犯结构数目,分析比较MR-ZTE与CT诊断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率的差异。[结果] MR-ZTE与CT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位阅片者之间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95和0.89,P均<0.001。MR-ZTE和CT检出有颅底骨质侵犯的阳性例数分别为31例(81.58%)和32例(84.21%),两者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两种成像技术对颅底单个骨质结构受侵犯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ZTE的图像质量与CT图像质量相当,两者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能力一致;MR-ZTE在评价仅骨髓侵犯而无明显骨皮质破坏的早期骨侵犯方面优于CT。因此,MR-ZTE有望作为鼻咽癌磁共振分期扫描的常规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10.
周路  刘杰明 《现代肿瘤医学》2016,(12):1979-1982
目的:探讨MRI联合CT诊断鼻咽癌颅底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13年8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50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均行CT及MRI检查,分析鼻咽癌颅底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评价联合应用CT/MRI对鼻咽癌颅底转移诊断的价值。结果:CT示颅底骨质侵犯30例,MRI扫描示颅底侵犯39例,其中5例MRI扫描发现斜坡、蝶骨翼和蝶骨体早期骨髓浸润,而CT检查表现正常。另外1例MRI见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CT未见明确的卵圆孔破坏。两种影像学方法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与MRI均可显示鼻咽癌颅底转移,MRI对颅底组织侵犯更加敏感,二者联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肺癌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68例肺癌的磁共振成像的表现,并与同期X线胸片和CT比较.结果表明对确定胸壁侵犯范围,特别是显示肿块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以及发现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等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SPECT骨显像早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SPECT骨显像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及全身骨转移早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鼻咽癌初诊患者,于放射治疗前进行全身前后位加颅底左右侧位SPECT骨显像。[结果]全身骨显像(颅底骨除外)阳性检出率23.6%(17/72),共检出41个病灶,胸部及脊柱检出率最高,颅底骨显像阳性检出率62.5%(45/72),同期CT阳性检出率23.6%(17/72)。颅底骨侵犯SPECT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McNemar检验,P=0.0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全身骨显像阳性检出与年龄,病程,症状,体征及分期无正相关;颅底骨显像阳性检出与头痛,颅神经损害,T分期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临床分期是全身骨显像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OR=2.036);头痛及T分期是颅底骨显像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OR头痛=3.943,ORT分期=6.858)。[结论]鼻咽癌初诊患者SPECT骨显像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及分期有一定相关性,检测结果有一定可信度,可用于鼻咽癌颅底骨侵犯及全身骨转移的早期检测,其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Thirty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ere examined by MRI. Distinctive findings of HCC such as the presence of fatty degeneration, a capsule, mosaic pattern, daughter nodules and tumor thrombi in major veins were noted in 6, 13, 1, 10 and 9 cases or 20%, 43%, 3%, 33% and 30%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18F-FDG PET显像在鼻咽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在鼻咽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5例鼻咽癌PET与同期CT、MRI、骨ECT诊断结果比较分析,全部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35例鼻咽癌PET与临床和CT、MRI、骨ECT诊断相符31例(88.6%),诊断不符4例(11.4%),其中真阴性2例和假阴性2例,1例ECT疑为多处骨转移,PET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随访排除了骨转移;1例MRI疑为复发,PET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病理及随访排除了复发;1例CT诊断肝转移,1例MRI诊断桥脑转移,PET均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PET检测出CT、MRI和ECT未发现的转移灶6例(17.1%).结论:18F-FDG PET对鼻咽癌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在诊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方面优于CT和MRI;诊断肝、脑转移有假阴性表现,提示PET应结合CT、MRI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咽癌1992年福州分期和2008年分期差异、CT和MRI对鼻咽癌病变的检出率和原发肿瘤靶区(GTV)勾画和体积
计算的影响。方法收集89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CT和MRI图像,分别按1992年福州分期和2008年分期标准进行,比较
两种检查手段对各解剖部位的检出差异,挑选出CT与MRI检出有差异的39例,在TPS下进行GTV勾画及体积计算。结
果MRI在1992年福州分期中的参与使早期(T1+T2)构成比降低,晚期(T3+T4)构成比升高。鼻咽癌2008年分期使T3
、T4期患者增多。两种分期标准对T2、T3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08);在N1、N2的判断中,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MRI较CT对头长肌、咽旁间隙、海绵窦、副鼻窦及颅神经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在对咽后淋巴结
及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包膜、坏死、融合的显示方面明显优于CT。对39例CT和MRI成像有差异的病例进行靶区
勾画,结果显示GTVMRI>GTVCT。结论 根据MRI图像进行1992年福州分期发现了更多的晚期病例,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放疗+化疗)的患者增多,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以MRI为基础的2008年分期是指导鼻咽癌治疗的主
要标准。按照MRI图像进行肿瘤靶区勾画能有效避免CT图像对肿瘤组织的漏诊以及对正常组织的误诊,既能加强局
部控制,又能保护正常组织,对于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有利无弊。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MRI、CT、PET—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碧玲 《肿瘤学杂志》2009,15(7):589-592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在鼻咽癌诊断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参数成像.可清晰地从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方面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应用对比剂增强和压脂序列扫描是目前评估鼻咽癌病灶范围、分级分期的最佳影像学手段。CT扫描在诊断颅底骨质侵犯方面具备优势。PET—CT则在发现原发灶和远处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全文就目前各种不同影像学检查对鼻咽癌的诊断进行评价.并着重介绍了MRI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B超诊断鼻咽癌肝转移瘤的价值 ,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分析 110例鼻咽癌肝转移瘤的二维超声图像及 67例转移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结果  110例肝转移瘤中 94例为多发病变 ,占 85 0 %。右叶发生多于左叶 ,转移瘤大小0 6~ 8 5cm不等。 10 1例为圆形或类圆形 ,占 91 8% ,19例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占 8 2 %。 86例呈低及中等回声 ,占 78 2 % ,17例呈高回声 ,7例呈无回声 ,分别占 15 5 % ,6 4%。 1cm以上的病灶可见周边声晕 ( 5 0 9% )及内部液化坏死 ( 2 3 6% )。CDFI检查仅 18例病灶内部检出动脉血流频谱 ,占 2 7 8%。结论 鼻咽癌肝转移瘤的超声表现形态多样 ,但具有一定特点 ,结合临床病史及短期随访 ,绝大多数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To develop new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 (LM), potential therapeutic agents have to be tested in murine models first. In viv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as an additive value in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the effects of therapeutic agents on LM. Previously, we described a reproducible mouse model for B16F-10 melanoma LM. In this paper, we visualize leptomeningeal melanoma metastases in mice on both T2 weighted MR images and gadolinium 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 (Gd-DTPA) enhanced T1 weighted MR images, using a 4.7T MR spectrometer. We conclude that both MR sequences can be used to detect and monitor LM of melanoma cells in mice. Our data further suggest that LM are more clearly visualized using T1 weighted Gd-DTPA enhanced subtraction imaging than T2 weighted imagin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骨尤文氏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尤文氏肉瘤患者的 X 线、CT 及 MRI 表现。结果30例患者病变均发生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及骨干。X线特点:30例患者均出现骨质硬化伴有局限骨质疏松;20例出现放射状骨膜反应;15例可见 Codman 三角及软组织肿块。CT 表现:30例患者均出现骨髓腔内呈软组织密度,骨皮质局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20例患者可见骨膜新生骨呈葱皮样改变并可见放射状骨针。MRI 信号特点:肿瘤在 T1 WI 呈不均匀长 T1信号,在T2 WI 呈不均匀长 T2信号;20例患者可见骨膜新生骨,呈等 T1短 T2信号;放射状骨针呈长 T1短 T2信号;30例患者病灶周围软组织内均可见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30例患者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X线、CT 及 MRI 对骨尤文氏肉瘤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三者综合应用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