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元青花中的特异纹饰在传世与出土的景德镇瓷器中,元青花瓷器极为稀少,它在数量上不仅不如明清瓷器,就是和宋代影青瓷相比也要少得多。但若就装饰而言,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这类瓷器上的花纹题材比宋瓷上的刻印花更为丰富,其精致程度也为明清青花所不及。那么,初露头角的元代青花瓷器上的纹饰,为什么会如此的丰富而又精致呢?为了揭示这一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作过努力。综观各家论述,一般以为决定于以下的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元青花改变了中国重釉色、轻彩绘的瓷器传统,将瓷器装饰和绘画技巧巧妙结合,为明清绚丽多彩的釉下彩绘瓷器奠定了基础,它的产生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波斯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本文分析元青花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条件以及物质基础,进一步阐述了中西亚文化对元青花造型、釉料、纹饰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郭婷 《陶瓷》2022,(2):57-58,110
元代青花瓷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而真正系统认识和研究这类珍贵文物只有近几十年.其主要原因在于,元代青花瓷器从生产开始就作为外销瓷远播海外,在国内留存的数量有限,再加上几乎很少的元青花瓷器有纪年文字,为认识元青花增加了困难.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代与各国文化交流频繁,制瓷原料的改变和大量钴料、工匠的输入,种类繁多、制作精良...  相似文献   

4.
前人对这件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多从考古学的方面入手,本文重点从陶瓷艺术及工艺的制度部析了该件元青花岗瓶的造型,装饰内容及装饰特点,特别是对装饰内容及装饰技法的阐述对于了解该元青花的创作背景及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王正宇  喻宏 《江苏陶瓷》2022,55(1):30-32
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在装饰上含蓄内敛的艺术风格,以鲜明的装饰图案和丰满的构图给人以明快舒畅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具有吉祥寓意的鱼藻纹颇受人们的喜爱,将鱼藻纹绘制在青花瓷器上可谓独具魅力.本文通过总结元代青花鱼藻纹的绘画布局、技法等方面来讨论其独特的装饰艺术特点,从而对元青花极具特点的装饰形式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元代(公元1271~1368),中国青花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相当高超,青花瓷也开始远销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元代青花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声誉,除了与景德镇地区已掌握很高的制瓷工艺技术以外,还和当时采用的色料质量有密切关系。至于元青花所用色料来源,未见有史料记载,国内外学者也是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是最先发明瓷器的国家,外国人把中国称作"瓷器之国"。中国陶瓷之所以享誉世界,当然离不开景德镇陶瓷。在近千年的发展中,景德镇陶瓷艺术经历了七个高峰。第一高峰期——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影青釉、白釉、卵白釉,元代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出土瓷器全集》为中心,在综合近年窖藏、墓葬以及城址等遗址出土的元青花瓷的基础之上,依靠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出土元青花的造型、纹饰和功用进行分类归纳,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国内出土元青花瓷的生产、使用和流通状况。结果表明,元青花瓷不仅在元代属于高级消费品,直到明初都仍是十分贵重的物品,被帝王和权贵所珍视。但元青花无论是在制作工艺,还是造型和装饰方面,均与前朝陶瓷元素和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应不完全是受中外贸易影响而创造。此外,研究还从考古学角度实证和绘制了当时元青花的生产、使用和行销路线图,对研究和全面揭示我国元代青花瓷的多元特征及行销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作者研究元代瓷器及其有关制度和制作工艺特征的札记。这里刊出五则,仅是其中的一小部份。第一、二则考证了元王朝设立“浮梁瓷局”的原因为“国俗尚白”。瓷局在景德镇仅存在74年,1352年为其结束之年,亦即是“枢府”瓷器的烧造下限。三、四则考察了与元青花有关的窑场,认为磁州窑影响较大,吉州窑则不甚密切。第五则对(美)约·阿·波普博士把元青花上常见的六瓣花定名为“射干”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论证为“梔子”,并追溯了梔子与菊花纹样流行于元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闫彬 《陶瓷》2022,(1):24-25,33
唐代长沙窑以釉下彩装饰为特色,从追求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为主,景德镇元青花的出现让景德镇原有的瓷器装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标志着中国瓷器釉下彩绘技术走向成熟.本文主要聚焦于磁州窑与景德镇元青花这一视角,从彩绘工艺、装饰纹样表现形式、装饰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比较磁州窑和景德镇元青花,从而探讨磁州窑彩绘对景德镇元青花产...  相似文献   

11.
青花瓷是一种用天然钴料为色料,在白瓷坯胎上用笔描绘纹饰,再施一层透明釉,最后在高温中烧成,具有中国国画的笔风韵味。由于青花瓷花面是用毛笔直接将图案画在瓷器表面上,烧成后在洁白光润的瓷面上,透出青色的国画般的艺术形象,而且青白相映。元青花瓷装饰意味浓厚的构图方式、稳重的色彩、釉下绘画灵动的表现力,对现代陶瓷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本文从分析元青花装饰手法、装饰纹样、青花瓷造型、题材以及釉色着手,综合分析了元代社会、宗教、文化、人文历史对元青花艺术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阐述元青花对现代陶瓷艺术在人文精神、外形、意境、纹饰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青花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独立品种.元青花则以其独特的装饰形式展现着貌美充实的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绘画亦是一种多样风格表现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习俗、审美意识和工艺水平,沉积着深层的文化意韵。  相似文献   

13.
穆恋瓷 《中华手工》2011,(11):90-91
无论是高古陶,元青花,还是明清精美瓷器都能在20分钟内辨明真假。作为西南首家无损古陶瓷检测中心落户重庆,荧光光谱仪将成为古陶瓷断代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金君  朱忠华 《陶瓷研究》2012,(1):56-56,58
山水纹饰作为瓷器装饰纹样,相较于动物、植物及人物出现的比较晚。大约起始于唐代长沙窑彩绘,宋代磁州窑亦有少量表现,在元青花中一般以人物图背景的形式出现,明代早中期出现一些海上仙山和山水楼阁图,但数量很少且绘制技法仍不成熟。明晚末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动,此前一直缓慢发展的青花山  相似文献   

15.
古琉球与中国元明两个朝代的政治经贸关系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根据详实的考古资料,通过分析古琉球出土元青花瓷器在器型和出土城址方面的特征,尝试得出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政治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16.
惠化广 《景德镇陶瓷》2011,(6):I0188-I0189
元青花继承了唐宋制瓷工艺的优良传统,其艺术风格是在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造型装饰都与前代不同。元代的青花瓷,白地蓝花显得明丽洁净,清新素雅,为中国瓷器又添新秀,给世界带来惊喜。  相似文献   

17.
元代青花瓷装饰上排布满密,多按照分层即装饰带的形式对瓷器外部进行装饰,形成元代青花瓷独有的装饰风格。在众多元青花中,装饰带的数量多见九层,七层却甚少,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重九恶七"装饰现象,然而在"重九恶七"的同时却仍然存在少量七层装饰的元青花瓷,以上现象及其原因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初步探讨了元代青花瓷繁复多层的装饰现象及其成因,进一步讨论了多层装饰中"重九恶七"这一现象,最后由"重九恶七"引发探讨了七层装饰带仍然存在于元青花的原因,以对元青花极具特点的装饰形式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青花瓷,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也是中国最具代表的瓷器,自元朝开始景德镇青花瓷就开始声名鹊起,元朝时期进一步促进了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大量青花器出口到欧亚大陆各国,欧亚各国对青花瓷及其喜欢,青花瓷也为中国经济创造巨大的外汇。一般说来青花瓷在历史上有三座高峰:元青花、永宣青花、康熙青花,这三个时候是青花瓷的三次高峰。他表现的文艺形式各有千秋,这三时期的青花瓷也是远销欧亚,现在也是最具收藏价值的青花瓷。青花瓷就代表着中国的瓷器,西方人或和说欧洲人都是通过青花瓷来了解中国的瓷器,甚至了解中国文化。青花瓷经过元、明、清、再到近现代和当700年的发展在文学艺术上已沉淀非常高的价值,本文就青花瓷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和文学艺术地位和收藏地位来浅述青花瓷。  相似文献   

19.
精细瓷器制造工艺过程大致与普通瓷器制造工艺过程相同,但是由于精细瓷器究竟与普通瓷器要求不同,因此,在制造工艺上也有所不同,精细瓷器制造除了要求要有丰富的经验,熟练的工艺技巧外,同时.对于所采用原料和原料制备以及烧成温度等都要求要高。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瓷器的发明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远在商周时代,勤劳的人们就创造出了釉陶和原始的瓷器。东汉末年,釉陶已经发展成瓷器,但是陶器也由于自身的一些优点,得以与瓷器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